苹果AI,苹果比AI更重要

苹果输在了AI的起跑线上,但在苹果手机里,苹果拥有自己画起跑线的权力。

文|略大参考 杨知潮

编辑 | 原 野

相较于WWDC曾经一次次震惊世界的新产品,此次Apple Intelligence很难算多有新意。在长达40分钟的Apple Intelligence发布会中,苹果没有展现出自己在AI方面有多大的技术优势,但却展现了一种更加恐怖的优势:权力。

苹果AI的文本生成功能可以跨应用使用,苹果的私人化定制可以跨应用甚至是跨设备收集用户使用习惯、苹果可以向所有开发者开放API构建整个AI生态。而且尽管苹果在AI方面算不上领先,但它的变现模式却遥遥领先:为了使用Apple Intelligence,你需要买更贵的手机。

苹果AI“Apple Intelligence”的命名也在暗示一个事实:在这场AI游戏里,Apple才是最特别的。全世界的大模型早已有数百个,但全球范围内的主流闭源手机操作系统,只有一个。

01 苹果的起跑线

按照国内李厂长的观点,AI时代也会有自己的王牌应用,也会有自己的微信或者抖音。

在WWDC上,苹果交出的王牌应用是:计算器。手写公式,自动给出答案,甚至还能模仿你的笔迹。AI技术让iPad终于有了一款合格的计算器,也让苹果拥有了一款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计算器应用。

——可能也是苹果现阶段最好的AI应用。

图:大模型时代苹果手机的第一个王炸应用——计算器

至于其他功能,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和市面上其他大模型产品差不多:文本生成,润色文本、提取摘要、根据现有内容补充余下部分。图片生成,提供素描、插图、动画三种风格。文转表情,定制自己的专属表情。image wand,可以把草图改编成精细的图片....以及升级交互,更加智能的siri。

这些功能乏善可陈,国内外诸多AI应用都能做到,甚至有可能做得更好。但这些拥有苹果技术的玩家,却无法拥有苹果的权力。

苹果可以把各种功能做到了系统级,如文本生成和图片生成可以在所有应用中使用,不需要来回切换应用,用户就可以在Safari、Note、Pages、Keynote等应用中自由使用苹果AI的文本生成功能。

Apple Intelligence还可以做到个人化。通过多应用、多设备、多场景的信息整合,Apple Intelligence能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给出解决方案——在隐私方面,苹果打了一个本地运行的补丁。

这是闭源系统带来的高控制能力优势,苹果可以把各种AI功能集成在一起。与此同时,苹果还宣布将开放App Intents API,Image Playground API,所有IOS开发者都可以引入苹果AI。

在苹果之前,三星、OPPO等知名厂商已经推出了AI手机,虽然AI手机与AI PC还被广泛质疑为噱头,然而在系统、算力三位一体的优势下,苹果有机会更加接近真正的AI手机这一概念。

同时,系统级控制权也意味着在体验接近的情况下,它拥有更高的优先级。曾几何时一个小小的“默认浏览器”就能让IE成为装机量规模最大的浏览器,苹果对系统拥有更高的控制权,也必然成为自己生态里最大的玩家之一。

总之,苹果的确落后在了起跑线上,但在苹果手机里,苹果拥有画起跑线的权力。

02 苹果比AI更加稀缺

眼下,AI世界里有少数公司赚到了大钱,但它们没有一个是单纯做AI的。

那个市值刚刚超过苹果的英伟达是“卖铲人”,提供的是AI的工具,大致相当于宁德时代与电动车的关系,最多也就相当于博世。如果宁德时代不算造车的,那英伟达也就不算做大模型的。

微软也赚到了不少钱,Copilot推出后的首个完整季度,微软利润同比增长20%。但大模型无法直接创造收入,它是通过提升Office 365的订阅率,在成熟的商业模式里实现的。

周鸿祎也总结,AI世界目前只有三种公司可以赚钱:通过AI卖自己的云服务、向AI厂商卖芯片、在已有的服务中加入AI。而在这三个环节中,都有一种稀缺的资源,和AI的能力同样重要:已经验证的商业模式。

对苹果来说,不考虑那些未来潜在的收费模式,仅仅是眼下,苹果AI就有一个最好的变现模式:卖手机。

由于小模型的算力部署在本地,Apple Intelligence对手机型号有所要求:A17 Pro或者是M系列芯片。这意味着想要享受苹果智能,就必须买贵一点的iPhone15 Pro和iPhone15 Pro MAX。同时,大模型还是内存杀器,向来靠存储颗粒提高利润率的苹果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低内存型号的销量占比有可能会因为苹果AI下降。

从2023年开始,就不断有声音认为苹果在AI行业已经掉队,即便在这次WWDC之后,苹果仍然不算什么AI行业领先者。

但相比苹果对AI的急迫,现阶段可能AI更加需要苹果这样的落地场景。

大模型创业者坚信算法、参数的差异将为他们带来核心竞争力,但截至目前,市场还并不太回馈这一点。以API和订阅会员为代表的直接销售仍然难以成为Office或者英伟达这样真正的现金奶牛。按照去年年底外媒披露的数据,OpenAI的年化收入突破了16亿美元,更多的大模型厂商,目前还没有数据披露他们的真实收入。

数据和算力被认为是大模型中最宝贵的资源,但眼下其实还有一个更宝贵的资源:需求。在C端,ChatGPT用户增长开始发力,已经通过放开非登录用户使用的方式招揽流量,而其他现象级的AI应用迟迟未能出现。

在B端,大家纷纷降价,试图加速大模型的应用落地。比如自去年年初,Open AI已经至少降价四次,国内的大模型价格战更是打到了免费的程度。

总之这是一个需求不足的行业,需求比技术更加珍贵。

而苹果手里有最多的需求:10亿用户,庞大的文本和图片处理需求,Siri庞大的调用次数,以及iPad和Mac承载的海量生产力需求。自动驾驶之外,手机是AI最大的需求来源。而无论是通过卖手机、还是直接收费、或者是通过应用商店等“苹果税”,苹果都有机会赚到这些AI的钱。

在整场WWDC中,苹果并没有给ChatGPT 4o留下太多篇幅,似乎这个大模型供应商并不是苹果AI的主角。此外,在WWDC上,苹果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透露,苹果正在谋划与谷歌进行合作,将大语言模型Gemini融入苹果,未来的苹果用户,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大模型。

苹果有资格这样做,毕竟大模型有很多,但IOS只有一个。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