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晰野望 不二
这两天,#中国最大保健品汤臣倍健雪崩 登上了头条热榜TOP10。但仔细一看,浓眉大眼的“老汤”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儿。相关信息,只是翻来覆去聊了聊2024年三季报营收、净利双降的旧闻。莫名其妙命中了头条算法,这才来了一波莫名其妙的“雪崩”。
但第三季度,汤臣倍健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性亏损、营业收入大幅下降48.76%,却是不争事实。
别看行业“大哥”失势,保健品市场可一点都不冷。在年轻人的“续命”、“回血”需求下,反而是人声鼎沸。
美团医药健康“双11”活动公布的数据显示,营养保健品、养生食补等品类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0%。平台中医养生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中,18至30岁人群占比达52%,00后、90后已成主力人群。一些季节性养生服务,搜索热度也呈增长态势。
这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画像。你让他们晚上起来嗨、熬夜付尾款,未必有人回应。但是提到八段锦、石斛原浆、奶蓟草,一个个“门儿清”。需求端既然井喷,为什么汤臣倍健这样的大牌却没吃到红利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种真假难辨的“进口货”,在快速占据年轻人的办公桌和电竞房。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出现了灰色地带。一些“假洋鬼子”品牌让年轻人防不胜防。“养生爱好者”变“韭菜花”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学识渊博的高知分子,职场游刃有余的精英人士,亦或是网络冲浪达人,总有一款套路在等着。
“擦边”营销乘上短视频东风
众所周知,国内有非常严格的保健品广告宣传禁令,对功效、安全性都有对应的行文规范。不久前,《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着重对保健食品广告进行了明确规范,详细列举了“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17类被禁止使用的内容。
然而在直播、短视频的全新营销模式,为一些擦边操作提供了温床。比如找个没有任何行业背景,但看起来一本正经的老外“读稿”;通过剪辑素材用隐晦的方式暗示疗效;策划可信度极高的种草文案、使用评测等。
打工人小李就深有同感,连续一个多月加班让他双眼不堪重负,出现了视力模糊、酸胀流泪等问题。或许因为搜索了大量关键词,他开始不断收到某德国叶黄素品牌的广告。出于对“德国制造”的信任,小李满怀期待下了单。结果收到后扫描二维码,却发现生产地是在中国香港。
为了进一步验证真伪,小李甚至联系了在德国工作的朋友,得到的答复却是:德国确有一个名字很相似的品牌,但英文全称却有细微差别。随后小李与商家沟通,得到的答复是:该产品为德国品牌商授权,但对产地问题含糊其辞。
小李不得不开始了一场“福尔摩斯式”的调查,从官网到跨境进口商品白名单,再到叶黄素知识一一查阅,最终仍然易惑难晓。要知道,很多跨境商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这无疑让年轻人的维权成本大幅上升,很多消费者只能自我安慰,吃完产品后再更换更加可信的品牌。
类似的故事频繁在年轻群体中上演。他们伏案劳作、缺乏锻炼、三餐吃外卖,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失眠、头痛、贫血、耳鸣等常见病,连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病”,也悄然缠上了年轻人。
图片由AI生成
在算法推荐模式下,千人千面的广告可谓精准狙击:饱受睡眠困扰的网友,能刷到褪黑素产品;而眼睛因长时间面对屏幕而流泪酸胀的网友,会看到叶黄素推荐;耳鸣和高尿酸问题,则有各类甲钴胺产品和降酸“神器”。
尤其是一些社交平台上,一旦有人分享自己出现了某种症状,下方很快就会涌现出“热心网友”,他们声称自己,或是七大姑八大姨也曾有相同症状,亲自现身说法推荐产品,言辞恳切,有理有据,让人看了不禁心动。但层层深挖后,却能发现不少蛛丝马迹。
“二妞”变“Sherry”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保健品只要带上国际大牌的光环,就能够大幅度提升溢价。而丰厚的利润回报,又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广告素材,形成闭环。为此,经常有网友向海外留学生求助:希望对方帮忙查询,自己买到的保健品国外有没有原版。
比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地,都是假洋品牌“借道”的目标。最常见的手段,是在国外注册空壳公司,在国内罐装产品。这类公司的注册历史往往短暂,仅有一两年之久,且其产品“专供”中国消费者。
更高级点的版本是,品牌声称获得了国外品牌的正式授权,实则销售的是名不副实的其他产品,正如小李购买的叶黄素产品,其品牌标识与国际正规品牌高度相似,如同“蓝月亮”与“蓝月壳”般难以分辨。这些假洋牌的孵化流程颇为巧妙:先在国内制造产品,随后将其运往国外注册地进行包装,再经由保税仓库,至此,国产商品便完成了从“二妞”到“Sherry”的华丽转身。
还有一些保健品的注册地、罐装过程都在国外,但原材料却源自国内,经过一轮出口转内销的“洗礼”,便堂而皇之地以进口货的身份回归中国市场。
此外,部分品牌还在细节上玩起了文字游戏。专利证书是保健品市场竞争的关键,一些产品详情页上的专利信息却张冠李戴,把同品牌下其他产品的专利拿来使用,与承诺效果几乎毫无关联。
年轻人整顿保健品圈
在假洋品牌的障眼法下,“逼急了的”网友们也练就了一套火眼金睛,与厂家斗智斗勇,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如何打假、鉴别。
在众多鉴别手段中,确认产品是否源自保税仓发货,并依据外包装上的溯源码追溯其产地、启运地及运输方式等,是最为常见和初阶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局限:部分海外代购商品并未附带溯源码,更有不法商家利用正品包装进行调包。
另一些网友则从外包装的细节入手,细致地检查英文包装的语法准确性,甚至通过包装印刷中标点符号是否为英文输入法,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
鉴于国内搜索引擎如百度等已被广告信息渗透,他们转而学习翻墙技术,利用谷歌搜索英文信息,并通过翻译软件与商品详情页逐一比对。
他们的搜索范围不仅限于国内销售信息,还拓展至国外销售渠道,如查看amazon、iherb等海淘网站上是否销售同款商品,但实际上,这些国外网购平台同样有鱼目混珠的情况。
还有人更进一步,通过谷歌搜索找到真实产品厂家的地址,核实其与实际品牌地址是否一致。此外,有网友则直接访问国外药监局认证的公示信息网站,查询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获得认证。最为釜底抽薪的方法,莫过于委托海外友人实地探访当地药房,确认商品是否真实在售。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普、攻略出现在社交平台,一套“年轻人帮年轻人”的互助机制正在形成,而这也将大大增加假洋牌浑水摸鱼的难度。但话说回来,品质再高的保健品,也不如“早睡早起,科学饮食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