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没出大单品,谁耽误了三元?

近70年没出大单品,谁耽误了三元?

文|子弹财经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三元股份交出了一份黯淡的成绩单。

2024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97亿元,同比减少约11.96%;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减少约55.53%。

当前的落寞,似乎已经让人忘却了三元股份曾经的辉煌。

三元股份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牛奶总站,曾经也是乳制品业的“北方霸主”。据中国食品报报道,三元股份巅峰时期占据北京80%牛奶市场。

如今,这一赛道上有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强势领跑,于上海起家的光明乳业依靠莫斯利安已闯过200亿元大关,而三元股份至今没有迈入100亿元的门槛,规模连续多年在80亿元左右波动,甚至已经被“后来者”新乳业超越。

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三元股份总经理唐宏反思,公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厂布局不合理、SKU过多、缺乏大单品、机构人员等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过往数十年的发展里,三元股份为什么没有及时改变,反而把“一手好牌打烂”?如今,在乳品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下,决定收敛、聚焦的三元股份能够焕然一新吗?

1、营收利润双下滑,资金链承压

10月25日,三元股份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97亿元,同比减少约11.96%。

对于营收的下滑,三元股份解释,是由于自2023年5月起,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首农畜牧”)不再并表。

此外,三元股份坦承,公司主营业务(乳制品及冰淇淋业务)收入同比减少约8.69%,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公司销售承压。

三元股份是否提前预判过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业绩下滑?公司是否制定了2024年全年业绩目标?当前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三元股份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不过,照当前营收下滑速度来看,三元股份今年全年的营收大概率仍然会在80亿元左右徘徊,而这或许会成为三元股份在“80亿怪圈”里打转的第6年。

财报显示,2019年,三元股份营收首次突破80亿元,达到81.51亿元。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上涨到83.48亿元、88.54亿元。(编者按:2020年至2022年,三元股份的业绩频繁调整,本文均以最新调整后数据为准,下同。)

但2022年开始,营收又调头进入了下滑通道。2022年、2023年,三元股份营收分别下跌至79.51亿元、78.41亿元。

也就是说,2019年至2023年这5年时间里,三元股份的营收规模在突破80亿元之后,一直在80亿元上下波动,难以突破瓶颈。

相比于营收,三元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大多时间都在暴涨、暴跌中反复横跳。

2019年至2023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09亿元、3.01亿元、4028.42万元、2.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51%、-18.66%、176.15%、-86.62%、502.39%。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5.53%。其中,在第三季度,三元股份的归母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亏损2476.87万元。

不过,对于这份营收、利润双降的成绩单,投资者表现似乎相当淡定。Wind数据显示,在披露三季度财报次交易日(10月28日),三元股份股价收涨2.80%。

但对于三元股份而言,压力已经在逐步凸显。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10.1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503.32万元。同期,其货币资金只有9.18亿元,即便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3909.58万元,也无法覆盖上述的短期债务。

在较重的资金压力面前,三元股份不得不“降本增效”,而其中降本的一刀就“砍向”了员工。「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梳理发现,2022年至2023年,公司在职员工总数从8491人下滑到6214人,一年时间减少超2000人。

公司为何减少了如此多员工?是否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三元股份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其实,高管们的薪酬也有所下滑,不过仍有高管年薪上百万。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向12位高管支付报酬1050.96万元,同比下滑16.8%。其中,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退休)于永杰,副总经理王辉的薪酬在110万元以上,董事、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陈历俊,总经理唐宏年薪在160万元以上。

2、规模“掉队”,缺乏拳头产品

每当提及三元股份,外界多评价它“一手好牌打烂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元股份手握不少优质资源,却在行业中不断“掉队”。

其官网披露资料显示,三元股份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牛奶总站,后改为北京市牛奶公司,1997年成立了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公司旗下拥有低温鲜奶、低温酸奶、常温牛奶、常温酸奶、奶粉、奶酪、冰淇淋等几大产品系列,包含“三元”“极致”“八喜”等知名品牌。除此之外,公司还持有北京麦当劳50%股权,这意味着公司每年可分享北京麦当劳一半的利润。

凭借这些资源,三元股份曾经也是乳制品业的“北方霸主”。据中国食品报报道,三元股份巅峰时期占据北京80%牛奶市场。

但渐渐地,三元股份落了下风。

和同是地方起家的上海品牌光明乳业相比,在光明乳业成功打造出“莫斯利安”之后,光明乳业的营收规模顺利闯入200亿大关。

和同时起步的伊利相比,更是天差地别。公开资料显示,伊利公司前身为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同样是1956年成立。如今的伊利已是营收规模过千亿的乳企,三元股份早已不可望其项背。

不仅如此,三元股份甚至已经被“后来者”赶超。新乳业是从新希望分拆出来,在2019年上市的乳企,2022年新乳业营收跨过百亿门槛,困于“80亿怪圈”的三元又被甩开。

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直言不讳地问到:三元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人员的臃肿还是效率的低下?什么时候可以改革?

唐宏回应称,公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厂布局不合理、SKU过多、缺乏大单品、机构人员等问题,董事会已要求经营班子逐项研究并拿出相应方案。目前,总部组织机构优化已完成,精简机构,精干团队,精细管理,总部职级、薪酬和考核优化方案已初步完成。

在2024年中期财报中,三元股份首次提及了“精简SKU”的概念,但实际上公司从2022年起就在不断剥离资产。

2022年至2023年,公司先后通过放弃投票权、股权转让的方式不再并表SPV卢森堡、首农畜牧,剥离涂抹酱、畜牧业务,而这两项业务在剥离前存在营收下滑或利润亏损的情况。

在2024年中期财报中,三元股份表示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上半年退市SKU占比近20%。

只不过,仍有品牌存在亏损的情况。例如,2024年上半年,湖南太子奶净利润亏损166.91万元。接下来,三元股份是否还会有进一步动作,尤未可知。

3、“八喜”能抬动三元吗?

其实,在收缩业务的同时,三元股份也在努力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三元股份披露的资料显示,液态奶、固态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11月,三元股份宣布,收购控股股东首农食品集团持有的山东三元100%股权。据悉,山东三元的主营业务为乳制品生产加工。

2024年7月,三元股份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艾莱宏达将持有的艾莱发喜剩余5%股权全部减资退出,对应的价格为1.161亿元,董事会同意艾莱发喜按照这一价格实施艾莱宏达减资退出事项。本次艾莱宏达减资退出实施完成后,三元股份持有艾莱发喜的股权比例将由95%升为100%。

艾莱发喜是是公司重点培育的冰淇淋业务单元,其主要产品是“八喜”,而冰淇淋业务则是三元股份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不仅如此,艾莱发喜还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支撑。

2024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实现净利润1.41亿元、艾莱发喜实现净利润9879.48万元。假如按照公司持有艾莱发喜95%股份计算,三元股份能够从艾莱发喜分得超9300万元净利润,贡献了超一半的净利润。

在将艾莱发喜收为全资子公司之后,三元股份未来对“八喜”品牌有何长远规划?「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试图向三元股份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而在专家看来,三元股份选择将艾莱发喜收为子公司应该是出于多方面考虑。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乳品像啤酒,如果没有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利润效应,很难走向全国。

“因为目前三元股份的体量小、利润低,所以它去全国建基地,也不现实。当整个综合实力不强、护城河不深也不宽的情况下,很难打造出一个大单品去走向全国,这是所有区域乳企的一个‘硬伤’。”朱丹蓬对「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表示。

在过往数十年的发展中,三元股份的全国化进程的确不算顺利。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北京地区以外的经销商数量是北京地区的5倍左右,但北京地区仍然是业绩主力,为公司贡献了超50%的主营业务收入。

朱丹蓬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冰饮整体发展迅速,但从2024年表现来看,发展速度放缓、竞争加剧,未来冰激凌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公司将要‘八喜’打造成大单品,以目前的产品力来说还不足,‘八喜’大概只能承担全国化的职能或者角色。”

只是,艾莱发喜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2020年,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在对艾莱发喜的一份资产评估报告中,对艾莱发喜未来的营收进行了预测。其中,2020年至2023年,预估其营收将以10%的速度增长,分别达到15.79亿元、17.37亿元、19.10亿元及21.01亿元。

三元股份披露的财报显示,艾莱发喜在2020年-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12.21亿元、14.26亿元、14.81亿元及17.60亿元,虽整体保持增长,但预测目标均落空。

那么,未来艾莱发喜能否撑起三元股份业绩向上突破的重任?三元股份又会发生哪些新变化?「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