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逆势造东风

棋子已落。

文|零态LT  泰格

编辑|胡展嘉

随着新能源的兴起,与新能源相关产业快速整合发展,特别是在造车这件事上,难免会有几家大公司对此蛋糕虎视眈眈。富士康,这个被冠冕“代工之王”的企业,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渐攀升的关键点,正在进行着谋划。

近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在第三届科技日上,富士康一口气发布三款电动汽车整车:中型 SUV Model C 量产版、纯电两厢车 Model B、电动皮卡 Model V,加上去年发布的纯电动 SUV Model E 和电动巴士 Model T,目前,富士康已对外发布了5款车型。

“希望有一天,鸿海可以帮特斯拉造车。”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发布会上表示,“鸿海的目标不变,即在2025年的电动车市占率要达到5%。” 刘扬伟的话听起来对于飞速发展的电车行业野心勃勃,彷佛对行业已经了如指掌,富士康,必要做那架收割第一线的战机。

随着刘扬伟在发布会上公布电动车领域委托设计制造服务 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模式,富士康代工造车的商业意图也更加明显,似乎不是为了成为汽车品牌,也不是为了供应汽车零部件,而是更希望像代工苹果手机那样,代工电动整车。

不过,即使富士康已经为此做足准备,也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掌握造车“主动权”。正如马斯克所言,与手机相比,汽车非常复杂,将手机代工经验成功复制到汽车行业,对富士康而言,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01、造车:有备而来还是一时兴起

2021年,富士康发布了 Model C、Model E 及 Model T 等三款电动车车型,其中,Model C 是一款中型 SUV,Model E 则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Model T 则定位为一款电动巴士。

富士康的新车系统命名,直接被外界冠以“碰瓷”。

Model 系列是特斯拉电动汽车产品中最令人熟知的电动车型号,同时也是特斯拉电动车的标志性代表,富士康以此为名推出产品,可能马斯克都不得不苦笑一番,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各种山寨品牌。

回到刘扬伟那句“希望有一天能为特斯拉造车。”富士康的“碰瓷”操作绝非只是引人注目。它最大的目的,或许是盯紧了代工电动车所带来的第二增长曲线,是为自身最终成长为整车代工厂的一步“妙手”。

不同于小米、华为等企业凭借雄厚的创新科技背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富士康以“代工”闻名,想在造车市场分一杯羹,整合起造车代工这一庞大产业链,富士康能够倚靠的是垄断代工市场的能力加上庞大的规模,看起来这让富士康即使没有自主科技研发的加持,也能靠着自身最大代工厂优势,来跨进新能源车大门。

从这一点看,富士康并非一时兴起。

刘扬伟强调过,富士康委托设计制造服务商业模式的初衷不会改变,并且希望有一天可以为特斯拉生产电动汽车,他想要的是成为汽车界的委托设计制造服务公司。也正如他所说,在证明自己具备造车能力方面,富士康不遗余力。

2021年,富士康与 Stellantis 共同成立新合资公司,该公司业务以为车辆提供智能坐舱为主。同年,富士康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电动车初创公司洛兹敦4%的股份,与该司合作并推行自主研发道路。

其实,富士康为自身能真正加入到汽车制造行业中,除了名称以外,做出了远比想象中还要多的谋划布局。

02、一步险棋还是顺棋

自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兴起,彷佛总有着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一个又一个执着的身影,基于它自身宏大的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在汽车行业中大放异彩。

早在2005年以前,富士康便盯上了汽车制造行业。当时的富士康忙着与苹果详谈签订的手机代工合同,加上自己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持,只能将对汽车行业的兴致转移到了地下的观察。

即便是暗地观察,富士康也从未停止对汽车制造行业的兴趣。2005年,富士康收购了台湾泰安电业,开始进入了汽车行业。

台湾泰安电业,是台湾四大汽车生产线供应商之一,以电动车电瓶线、电动车开关和控制线、影像传输线等汽车线路为主,客源众多,辐射了中国、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这是富士康第一次踏入汽车行业。

2013年,富士康凭借着自身成长为亚洲最大的代工厂,成功拿下来特斯拉 Model C系列的车内板订单,不仅打入汽车制造供应链的市场,为未来代工整车制造打下了基础,还成功升级为特斯拉的供应商。特斯拉为富士康开了一所好大门,在不久后,富士康相继拿下了奔驰、宝马等知名车企,富士康的野心,开始逐渐在汽车制造市场上显现出来。

2017年,富士康与北汽集团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汽车动力电池与系统。2021年,富士康在发布会上公布了“Model”系列电动汽车。纵观富士康十余年的汽车行业运行轨迹,可以看出,这位有着“代工之王”之称的巨形代工厂,从一开始就是有备而来的。

但是,真的如刘扬伟所讲那样,富士康的目标是为了生产特斯拉的汽车吗?推出了那么多以Model 命名的产品,只是为了让特斯拉注意到自己吗?

要知道,特斯拉是有自己工厂的。无论在美国、德国、中国,或者计划中的墨西哥,特斯拉的工厂遍布欧美亚,他并不缺少富士康的产能,或者说它有能力自己解决产能缺口,富士康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对特斯拉伸出的“友谊之手”,醉翁之意必不在酒。

而像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最为注重品控,只在自己的工厂组装产品,最多采购一些供应商的配件。那么,富士康到底是想为谁代工?答案可能是苹果。

此前,苹果造车的传言一直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为此专门分析了苹果造车对当今整个汽车生产产业的冲击,与苹果捆绑十几年的富士康,首当其冲接收到了苹果所发出的巨大诱惑。作为“代工之王”,富士康若是能顺利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生产权,必然能让富士康的代工脚步进一步扩大到汽车整车行业中来。

细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大众、北汽、广汽等拥有产能的车厂外,真的有代工需求的新能源车品牌,是蔚来、理想、小鹏等一众后起之秀,他们与苹果一样,只负责设计和营销,产品生产则全部外包。这或许才是刘扬伟想要的。

基于优渥的代工家底,一旦能把手伸到这些新能源汽车市场,打破市场壁垒,延续自身强硬的工业基础,富士康一定能再次掀起滔天巨浪。

从最近的发布会上看,富士康的野心一直都在明面上。

03、富士康底气何在

由内而外,富士康对于掺入整个汽车生产制造业,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心态。

很多人会问,从手机代工跨界腾挪到汽车生产,富士康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很多方面看,富士康只能算作苹果的忠实员工之一,但是这样的员工,对于苹果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不少,甚至还挺多。

仅靠手机,富士康很难跟苹捆绑的更死。苹果有着多种选择,而目前70%的订单都来自于苹果的富士康,则越来越感觉到压力,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在压迫之下,富士康急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据2020年科技财经报统计,苹果公司在与富士康签订的合约中,苹果公司的毛利率接近 40%,而作为苹果之下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毛利率仅仅只有不到1%。在利润分配极度不平等的代工合作之下,富士康与苹果的合作难言快乐。

尤其是当苹果CEO库克为寻求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针对富士康做出的一系列压制生产线时,富士康的苹果手机代工生产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与苹果合作间的狭缝生存,又偏逢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革命的路口,这一次,富士康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道路。

能代工手机者众,能代工新能源整车者尚寡,更何况是富士康这种体量的代工厂。过度于依赖苹果的手机生产线,并不能让富士康拿到更多的代工费,反而自身庞大的基业,会随着苹果的政策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条路不行,那就转型升级。

04、东风是否已至

刘扬伟在很早之前就对业内人表示过,富士康的梦想绝不止于小小的手机,也不甘于只做车厂的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当“苹果”们推出新型汽车概念,有意向汽车行业靠拢时,富士康的整车代工之心,越来越浮现在水面上。

那么,即便在形式与机会的双重冲击下,为代工整车做了十余年准备的富士康,看起来真的已经做好万全准备了吗?

首先,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生产基地,有经验、有技术、有产能、有客源,但这仅仅只是建立以往手机或汽车生产零件的合作之上,想要整车代工,富士康当前的工业产能,很多时候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

整车代工不同配件生产,它考验的更多是各零部件匹配、系统匹配集成的能力,涉及范围囊括了整车架构的布置、底盘的调校、用户交互等整车方面的关键性能,难度远在汽车零件生产之上。

零部件工厂虽然可以生产出各种规格的弹簧、减震器,但只有整车厂才能依靠这些零件匹配出新车型适合的悬架系统。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整车厂无疑处在“链主”的位置,负责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而零部件工厂处于“链尾”,仅需提供原材料的生产。遗憾的是,富士康并没有大规模代工整车的管理经验,即便是发布会推出了多款原型整车型,从名称上看,已经具备了为特拉斯生产汽车的“实力”。

富士康想要完全复制苹果手机代工而为整车做代工,从目前的形式上看是非常困难的,这两者之间就有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代工整车与代工手机,这对于富士康目前的产业资源来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调解的问题,无异于再造一个富士康。

其次,新能源电动车的风潮同时席卷了全球,想要转型升级的,并不只有富士康一家,很多带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也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着准备。

前有苹果低利润卡口,后有多家科技公司参与竞争,富士康即便为整车代工做了万全的规划,但是站在当今智能电动车的风口,富士康想要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看起来已经跳出了争先恐后生产新一代品牌汽车的怪圈,但未来也透露出不少的迷茫。

成为车厂的供应商易,成为整车代工厂难。从当下整个行业来看,富士康在走一步险棋。但棋子已落,且看后续。

运营|陈佳慧

出品|零态LT(ID:LingTai_LT)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