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儿童身高焦虑,成了谁的“印钞机”?

为了让孩子长高,孩子不仅要打针,还要早睡、跳绳、喝牛奶,与时间赛跑。

文 | NBS新品略  吴文武

你担心孩子的身高吗?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个灵魂拷问。

01  9岁女孩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

NBS新品略关注到,5月9日,“9岁女孩打性抑制针半年花十万”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网络热议。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一位叫张凤(化名)家长的9岁女儿妞妞(化名)被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于是给妞妞打性抑制针,结果半年时间花了近10万元,按照最理想的情况打满两年,也要20万元左右。

为了让孩子长高,孩子不仅要打针,还要早睡、跳绳、喝牛奶,与时间赛跑。

给孩子打性抑制针,主要是因为现在有一些孩子发育较早。

有一项数据显示,近4%的女生在7岁时乳房就开始发育,现在的孩子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引起内分泌紊乱,造成性早熟。

当孩子遇到性早熟问题,不少家长开始担忧,过早发育会影响孩子长高,这就催生了给孩子打性抑制针,也就是GnRHa(抑制针)。

性抑制针是指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让身高快速生长减慢,抑制骨龄过快成熟。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初潮的时间滞后一点,给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能长得更高点。

02 儿童身高焦虑太可怕

给孩子打性抑制针的背后,直接反映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问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在去年3月进行的一项叫“你担心孩子的身高吗?”小调查数据显示:有接近53%的家长不接受自己孩子的身高低于160厘米-165厘米;30%左右的男生家长期待孩子身高能在175厘米-180厘米之间,6成左右的女生家长则期待孩子身高能在160厘米-165厘米之间。

在家长们看来,身高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上述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身高会影响择业,56%的家长认为身高会影响择偶,43%的家长觉得身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高达83%的受访者觉得孩子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

那么,实际上中国儿童的身高真的如此堪忧?多项权威报告和调查数据都显示出,中国人的身高其实越来越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比5年前增加了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进行的一项全球范围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1985~2019这35年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将近9cm,全世界增幅第一。中国女性的身高增幅排第三,净身高排名东亚第一。

尽管从大数据来看,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越来越高,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期望值依然还在。

03 为了让孩子长高,家长们太拼了

身高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外,成长过程中营养供给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了让孩子能长得更高,家长们往往愿意尝试各种办法。

前文所述的家长张凤担忧女儿妞妞因为性早熟问题担忧长个子,所以通过给孩子打性抑制针的方法来进行干预,半年就花费了10万元,理想状态下还要花20万元。

综合媒体报道信息来看,张凤为孩子的花费并不算多,一般性抑制针价格在1500元左右,不同厂家及种类的产品在不同区域的价格不一样,一般在1400元至2000元之间,价格并不便宜。

为了让孩子长高,除了性抑制针外,更加备受争议的则是各种类型的生长激素,俗称“增高针”。

有的家长会选择给孩子先打性抑制针,再打生长激素,也有家长会选择“双打”,也就是同时打性抑制针和生长激素。两针加在一起一般一个月要花一万多元,前文所述的张凤给孩子妞妞就选择了“双打”。

可见,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愿意不惜重金,想着各种办法让孩子长高。

中国网财经在2021年曾报道,有家长在2021年1月开始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一针的价格是1300左右,每月花费8000元左右。

更有媒体报道,一位家长为15岁的孩子打了两年半的生长激素,总计花费高达50~60万元。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看来,花五六十万给孩子买身高,要不然你有钱也买不到,过了这个年龄就没有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还有13岁,身高已经1.72米的孩子,家长还到医院咨询想打生长激素针。

儿童身高焦虑也让医院的儿科,或者儿科医院的发育门诊成为热门门诊。比如在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医生林鸣,工作日接诊人数在50-80人之间,其中不少人是来咨询注射使用生长激素的。

但从专业医学角度来讲,无论是性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毕竟是药物,只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打。

比如,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家长交了“智商税”。据新华社曾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曾接诊过一位母亲,因为担心孩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处就诊求医,一年砸了48万,结果孩子只长高了1厘米。

可见,性抑制针及生长激素,已经出现了滥用现象。

04 贩卖儿童身高焦虑,谁是幕后推手?

在NBS新品略看来,不断炒作和贩卖儿童身高焦虑,有直接幕后推手,还有间接幕后推手。

先说,直接幕后推手:民营医疗机构。

无论是性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主要应用于医院和医疗,更多应用于各类民营医疗机构。

这一点早就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中,比如,长春高新目前的生长激素产品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

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精准地抓住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向家长推荐性抑制针,或者是生长激素,或者两者同时使用,这些针剂费用高,疗程周期可以达到半年、一年,两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周期。

推广生长激素产品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

推荐各种抑制或者生长激素产品,直接给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带来了可观及可持续的流水收入,民营医疗机构及行业从业者就成了面向家长的直接幕后推手。

再说,间接幕后推手:各大药厂。

目前国内不少知名药厂早已押注激素药品市场,特别是生长激素市场。

以生长激素为例,有数据显示,2014-2018年,国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5%。2018-2030年,长效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按照42.6%的复合增长率递增,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6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约合人民币357亿元。

各大药厂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也看到了家长愿意为孩子长高而买单,纷纷发力相关医药产品。

这些药厂还通过市场营销及宣传活动,有的号称是儿童健康科普宣传,比如每年的8月18日被设为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日,8月为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月,背后都是由药厂发起并助力推动。

这些各大制药厂正在通过广告、医疗系统渠道宣传营销、观点性引导及不断宣传产品功能等手段,不停地渲染儿童身高焦虑。

甚至一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医生参加培训,让医生给孩子多开生长激素,按比例提成。

05 儿童身高焦虑成了谁的“印钞机”?

各大药厂纷纷加速发力激素药品市场,这些产品为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入。

性抑制针,乃至是生长激素产品成为了这些药厂的“印钞机”,业绩暴增,赚得盆满钵满。

上市公司长春高新发布的2021年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47亿元,同比增长25.30%,净利增长23.33%。其中,生长激素类产品对业绩的贡献高达98%,虽然其疫苗业务失利,但生长激素类产品增速惊人。

公开资料显示,长春高新业务旗下的金赛药业主要产品是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

金赛药业在2021年实现收入81.98亿元,归母净利润36.84亿元,扛起长春高新76%的营收,98%的净利润。

生长激素产品直接成为了金赛药业,及其母公司长春高新的“印钞机”和“摇钱树”。

同样,处于行业第二位的安生生物的财报数据也显示, 2022年一季度,公司收入5.33亿元,同比+10.01%,实现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加37.67%,扣非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33.97%。

安生生物业绩的快速增长,也是主要源于核心产品生长激素的带动,预计生长激素保持高增长,国盛证券在今年4月28日对安生生物给予买入评级。

生长激素的毛利率高达90%,就是一门由 “儿童身高焦虑”撑起的暴利生意。

这类产品不仅市场需求量大及利润高,更关键还不愁销路,市场和客户抢着买单,也让这些药厂“躺赢”。

值得关注的是,长春高新等药企,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成人生长激素市场。

06 结语

这次“9岁女孩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话题上了热搜,也再次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依然存在。

无论是性抑制针,还是各种生长激素针,目前在医疗服务市场已经存在滥用现象,这门贩卖儿童身高焦虑的暴利生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新华社在2021年8月4日发布了一篇题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的评论文章,直指生长激素遭滥用的现象,导致包括长春高新在内的相关概念股暴跌。

今年1月19日,广东医保局牵头的11省联盟集采发布采购文件,将重组人生长激素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这是生长激素首次纳入省际联盟集采。

生长激素纳入集采,尽管释放了医药行业新信号,市场希望降低相关药品的价格,但目前主要应用于民营医疗机构,未来如何改变,还有待观察。

更为关键的是,家长及孩子应该科学客观看待身高问题,身高没有绝对的标准,过度使用激素产品,其实不利于身体健康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广东联盟集采拟中选结果:生长激素粉针降幅近五成、水针流标,长春高新“保利”成功?
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弃标生长激素水针集采,保住“利润奶牛”还需拓宽适应症
生长激素纳入集采,“生长茅”长春高新闪崩跌停,安科生物大跌7%
比茅台还暴利的产业,如何利用“身高焦虑”一年赚走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