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增长、分数上调,考研“卷”入400分时代?

考研热环境下,我们更应冷思考。

文|黑板洞察

当下,2022 年考研已进入复试阶段,广大学子们都在做最后的冲刺。报考情况看,今年无疑是个考研大年,报考总人数达到 457 万人,较去年相比骤增 80 万(2021 年报考人数 377 万)。另据教育部“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这一数据,意味着如果不将往届及社会报考人员计算在内,今年可能有超过 40% 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规模空前。

那么具体来看,2022 年考研较以往究竟有哪些不同,又因何产生这些变化,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日益严峻的考研环境呢?

01、初闻分数喜望外,再看成绩心慌慌

“初看分数喜望外 再看成绩心慌慌”恐怕是今年多数考研人,在初试成绩出来后都有过的心境历程。一般而言,初试成绩达到 370+ 或 380+ 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进入复试环节比较轻松,而成绩达到 390 甚至 400 分以上基本离最终“上岸”不远了。但 2022 年却不同以往,从网上考生晒出的成绩看,今年初试成绩达到 400 分以上的人已不再是少数,成绩在 390 分上下的更是大有人在。

一位初试 370 多分的考生无奈表示,今年真是太卷了,之前学校志愿都招不满,今年直接满员。按往年来说,我的成绩在报考院校专业里应该算排名比较靠前的,复试压力也不大。而今年这个情况,虽然成绩可以进入复试,但心里确实没什么底,高分挺多的。

分数普遍上涨的同时,国家线也随之提高。3 月中上旬,2022 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数据显示,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上涨,其中有些专业涨幅已超过 10 分。以学硕专业为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涨幅最大,达到 15 分;教育学、法学两门专业次之,上涨 14 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也普涨 12 分。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国家线的上下浮动分数基本在 5 到 10 分左右,今年已超过往年平均水平。可见,分数在今年考研上的巨大变化,“贬值化”趋势尤为明显。

按照国家线划线规则,在招生计划扩大背景下,今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势必比要低于往年。另从招生角度看,去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约 117 万人,比 2020 年招生规模(约 110 万人)有所扩大。如果今年招生水平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人数规模打破 120 万大关不是什么问题。再乐观一些看,如果按照扩大 20% 划定分数线,那么将有超过 130 万考生上线进入复试阶段。

但无论是 120 万,还是 130 万,同报考总人数的 457 万相比,都显得杯水车薪,最终成功上岸的比例基本是 1/3,意味着仍有近七成考生面临“被刷”的命运。

02、考研成为不二之选后,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前文不难看出,今年考研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的不为过,报考人数之多,竞争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那么,在考公、留学、就业等多种人生选择的前提下,为何考研依旧是众多人的不二之选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就业环境倒逼学历提升。数据显示,在 2020 年应届生春招中,硕士的平均薪资水平比本科高了近四成。因此,学历越高,就业机会越多,薪酬水平越高是既定事实。以公务员岗位为例,有硕士学历背景的人考公时能够拥有更多选择,可报考的岗位多,晋升空间大,任职定级时也更有优势。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按副主任科员定级,而本科生只能定级到科员。

其二,国家政策倾斜引导。目前,许多城市都有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例如,符合相关资格的可直接落户,或者享受购房、租房补贴以及人才便利服务等。其中,大多需要一个前提条件——研究生学历。因此,攻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便成了一个硬性需求。尤其国家扩招研究生,鼓励更多人提高专业能力的趋势下,更多人青睐通过考研来“买”一个光明的未来。

此外,疫情、辅导机构等第三方因素进一步“催化”考研热情的高涨。近两年疫情不断反复,国外防疫形势更是严峻且复杂,很大程度上隔断了留学之路,导致倾向出国深造的学生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路线,考研自然成了除出国留学外提高学历的“Plan-B”;而越来越多的考研辅导机构则提供了后援保障,成为学生备考之路上的得力助手。在机构系统的复习下,考生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挑战这条并不好走的道路。

考研热环境下,我们更应冷思考。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在扩招“保量”的同时兼顾“保质”,便成了一个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03、研究生只是过程,就业才是终极目标

受就业环境下行影响,越来越多学生选择提升学业而非工作就业,考研等升学通道愈发拥挤即出于此。因此,“考研难”只是现象,问题本质要回归到就业环节,更全面、更优化、更公平的人才选拔和社会晋升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和企业便是两个重要抓手。

当下,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生一入学,即被学校教育“灌输”考研理念,将考研视为人生的第二次转折。表面是在激励学生努力上进,但实际效果却让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这些院校尤其偏技术职业类型的院校,应逐渐转变教育方向,明确自身定位和育人属性,加大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力度,而非继续执念于学历的重要性。

不假思索地鼓吹考研之风,只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失调失衡,不利于教育等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

企业方面,要摘下“唯学历、唯名校”用人的帽子,杜绝和摒弃学历高消费现象的出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一些代表委员就“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议题建言献策。如果说高校是培育学生这棵“树苗”的水分养料,那么企业则是承接“树苗”扎根的土壤,是学生接轨社会的关键平台。

此外,大学生们应做好毕业找工作就业的准备,不能让“毕业即失业”这句笑谈成为现实,“通过考研逃避就业”的畏难心理更不可取。

结语

时至今日,考研已不简简单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乎着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从今年情况看,考研的热潮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至于未来,是越烧越旺还是有所降温不得而知,但我们希望考研能成为学生回归本心的一种方式和诉求,而不仅仅是社会衡量人才标准的一把量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百亿考研培训市场AB面
考研人: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排雷
新东方发布2022考研白皮书:预计未来考研人数将持续增长
377万考研人,究竟养活了多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