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
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性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感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整个智能可穿戴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212.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59.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04%,预计2022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64.2亿元。
而最近元宇宙概念的爆火,更为作为重要载体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添了一把火,让整个行业再度引得各方关注。随着巨头们的入场,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也愈发热闹,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旧有一些挑战横亘在众多玩家面前。
集体困局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所面临的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就种类而言,目前就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耳机、智能鞋、智能服饰等等众多类目。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多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智能耳机为主。据IDC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主要为耳戴类、手表类以及手环类产品,其中耳戴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59.14%;手表产品占比为23.08%;手环产品占比为17.08%。
而各家企业所推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多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这些产品为主,不仅产品外观形式相差不大,设备产品的功能也相差无几,这就使得用户很难对某一品牌保持粘性,往往受价格因素驱动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愈发多样,以智能手表为例,除了通话、收发信息、拍照、定位等功能之外,健康监测等也逐渐成为了智能手表的“标配”功能。但随着功能的完善,设备产品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比如地理位置信息、用户身份信息、身体健康状况等,一旦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等情况,对个人、对企业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据IDC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384亿台,同比增长了9.9%。其中,苹果的出货量为3980万台,占据了28.8%的市场份额,居于榜首;小米的出货量为1270万台,市占率为9.2%;华为的出货量为1090万台,市占率为7.9%,排名第四。从出货量这一角度来看,苹果、小米、华为均位于行业前列,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苹果还是小米,亦或是华为,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苹果遭遇围堵
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智能可穿戴领域,苹果也可以用行业排头兵来形容。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面临的压力依旧不小。
一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日益火爆,愈来愈多的巨头玩家都瞄准了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其中手机厂商们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手机厂商们本身就拥有技术沉淀和潜在用户群体,另一方面则是可穿戴设备是移动智能设备的延伸,是手机厂商搭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既有助于手机厂商们构建完善自身的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手机厂商们拓展新的营收增长点。
但随着入局玩家数量的增多,苹果面临的竞争也越发严峻。除此之外,相较于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也有着不小的品牌影响力。毕竟,如今倾向于选择国内品牌的消费者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了。
二来,产品创新有限。苹果所推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迭代速度并不算慢,但其所推的每一代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创新力度并不算大。以智能手表为例,从苹果推出第一代Apple Watch至今,已经推出了多代Apple Watch产品。总体来看,除了处理器在一直升级之外,新一代Apple Watch大体上就是在前一代Apple Watch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完善。倘若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功能不能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话,自然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华为出海难
据华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全国第一,全球累计发货量也已超过8000万。华为运动健康APP的全球平均月活用户达到了8300万,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服务用户总量超过了3.2亿。可以说,智能可穿戴业务已经成为华为的新增长点,但其前路也依然充满挑战。
一方面,手机业务的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穿戴业务的发展。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达7650万部,同比下降了9%,环比增长了3%。其中华为的市场份额仅为8%,与去年同期的30%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据IDC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华为已经跌出了前五的位置。
而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的延伸,消费者在选择可穿戴设备品牌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手机同品牌的产品,因此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可穿戴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发展受限。现如今出海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约而同的选择,手机厂商们也不例外,但由于美国对华为发起多轮“制裁”,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并不算顺利。以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为例,据IDC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华为的出货量为676.1万台,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22.3%,排名第一;另一组IDC数据显示,华为在国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6.7%。
小米困于性价比
小米可以说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一匹黑马,但随着智能可穿戴领域竞争进入下半场,小米所面临的难题也悄然浮出水面。
一方面,小米成于性价比,困于性价比。高性价比一直是小米的重要标签,低价策略也成为小米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之一。小米的低价策略也应用到了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2014年,小米凭借一款79元超高性价比的智能手环迅速打开了市场。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性价比标签的深入人心,使高端消费者对小米智能穿戴产品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也对小米智能可穿戴产品向高端市场转型产生了阻力。
另一方面,小米在其他领域也无明显竞争优势。在众多可穿戴设备产品中,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一直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品类,并且智能手环的欢迎程度要高于智能手表类产品。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据IDC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耳戴设备的市场出货量为1990万台,同比增长了40.0%;手表的出货量为1068万台,同比下降了2.3%;手环的出货量为461万台,同比下降了44.2%。而小米所推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爆款多为手环类产品,在智能手表等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
下半场竞逐关键:补短板、拓细分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少,但前景依旧辽阔。据Gartner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消费者用在可穿戴设备上的支出将达到815亿美元,与2020年的690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8.1%。面对迅速发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企业也从自身情况出发,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持续加码科技,解决痛点问题。可穿戴设备强调的是智能,倘若功能性、智能化程度不尽如人意的话,就很难赢得消费者青睐。面对续航时间短等行业痛点问题,各企业也在通过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以华为为例,华为在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相关设备的测试。
华为WATCH GT系列以长达两周的长续航时间,备受消费者追捧。华为最新推出的WATCH GT3系列也延续了长续航基因。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满电状态下,HUAWEI WATCH GT 3 46mm在典型使用场景续航可达14天,重度使用场景续航可达8天;42mm在典型使用场景续航可达7天,在重度使用场景续航可达4天。
另一方面,拓展垂类领域,关注细分市场。现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正在向垂直化、细分化方面转变,智能可穿戴设备与细分市场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以大健康领域为例,随着民众越发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自带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等功能,更是逐步成为了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标配”。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联系的愈发紧密,强化可穿戴设备的健康功能更是成为了巨头们心照不宣的选择,并逐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比如,OPPO发布了具备ECG持续监控功能的智能手表OPPO Watch ECG;华为推出了支持测量血压的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HUAWEI WATCH D。
就目前情况而言,强化健康医疗功能与智能可穿戴设备间的联系,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重点发力方向。随着比拼进入下半场,仅仅依靠价格策略是不够的,产品功能更是消费者进行抉择的关键点。而谁能取得最终胜利,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