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业财经派
酱酒热潮席卷全国,“做酱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也从不同香型白酒企业蔓延到其他酒类企业。不少葡萄酒品牌开始涉足酱酒,“红染酱”成为新趋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葡萄酒企业入局酱酒市场的背后,是葡萄酒行业近年低迷的表现,导致企业不得不为业绩寻找新的增长点。酱酒是酒行业的风口,葡萄酒企业入局酱酒市场,也是希望借助酱酒热潮拉动企业业绩的提升。
入局酱酒
酱酒是近几年的风口,面对酱酒品类市场份额提升带来的巨大红利,诸多非酱酒企业纷纷入局酱酒市场试图分羹,市场萎靡的葡萄酒企业也陆续布局酱酒市场。
今年12月,ST通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酱吉星白酒是公司子公司北京九润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关产品目前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均有销售。小编在天猫平台酱吉星酒类旗舰店了解到,店铺共上架三款不同产品,分别为酱吉星G5、酱吉星G10和酱吉星G15,售价分别为198元/瓶、298元/瓶、358元/瓶。
而在今年4月,天鹅酿酒集团也宣布入局酱酒市场并发布首款酱酒产品——藏·酿造院。天鹅酿酒集团董事长李卫表示,目前酱酒不再是小众消费、区域消费,市场规模正在极大扩容。资本纷纷入局酱酒,也印证了酱酒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风口。
中国消费品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因为当年国产葡萄酒价格恶性竞争,且很多酒厂做贴牌酒,国产葡萄酒在市场上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布局酱酒市场,葡萄酒也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资源弥补利润。
行业低迷
纵观国内葡萄酒市场近年来的发展不难看出,国内葡萄酒市场发展并不理想。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葡萄酒产量为13.6万千升,同比增长1.5%。虽然从数据上来看产量有所增长,但与啤酒产量同比增长10.3%、白酒产量同比增长12.8%相比,葡萄酒市场的疲态可见一斑。
从企业发布的财报来看,2020年,张裕、ST通葡、威龙股份、莫高股份、*ST中葡实现营收分别为33.95亿元、6.08亿元、3.93亿元、1.33亿元、9461.49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3.08%、-37.68%、-41.18%、-24.95%、-61.9%。通过数据不难发现,去年葡萄酒上市企业营收均出现大幅下滑。
实际上,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低迷多年,自2012年葡萄酒产量达到最高点为138万千升后,国产葡萄酒行业就开始了连续八年的下滑。最近三年,进口葡萄酒的数量也处于下滑状态。
业内人士分析称,葡萄酒企业入局酱酒,多是靠团购渠道。而葡萄酒的销售模式也恰好是以团购为主。葡萄酒企业如果可以推出好产品,再配备创新且合理的模式,或许是个投身酱酒的好机会。
理性回归
据权图酱酒工作室披露数据显示,2016-2020年,酱酒行业销售规模分别为800亿元、900亿元、1100亿元、1350亿元和1550亿元。从数据来看,酱酒市场在“十三五”期间规模几乎实现翻倍增长,远高于白酒行业6%的增速。酱酒市场近年抢眼的表现,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酱酒市场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在短期之内涌现大量品牌。据了解,诸多新出现的酱酒品牌,是与茅台镇等酱酒厂合作开发的产品。在各路资本快速涌入酱酒市场的背景下,市场上的酱酒产品质量难免鱼龙混杂,或多或少存在着质量隐患。而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事实上,从目前酱酒市场的发展来看,酱酒由于产量受限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酱酒热是局部的。有的区域已经成熟,有的区域还处于成长阶段,有的区域则属于刚进入培育期。诸多地区的消费市场仍有待观察。这也使得酱酒市场在经历了前期快速发展后,目前逐步回归理性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酱酒市场并不是遇冷,而是从燥热回归平静。酱酒热的余温还在。之所以说酱酒余温尚存,也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新香型的发现势头能超越酱酒。随着酱酒高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再次升级,产品质量不过关的、营销水平低的品牌将会在竞争中被逐渐淘汰。
专家观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这两年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陷入相对低迷的状态,这是由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澳洲葡萄酒无法进口到国内,大量的小品牌涌入市场,导致出现行业乱象,在其他酒类不断增长的时间节点,整个葡萄酒市场则是陷入了平缓期。
通过酱酒近几年快速发展不难看出,酱酒已经成了“明星”品类。葡萄酒企业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之下入局酱酒也是必然的选择,但由于品类、营销方法等因素不同,葡萄酒企业想要在酱酒市场取得成功,仍面临较大风险。
记者手记
酱酒热目前已经逐步回归理性,与前两年漫天酱酒不同,市场看待酱酒也逐渐冷静。目前酱酒热主要还是体现在名优白酒品牌的中高端酱香酒和价格低、流通较快的低端酱酒产品上,很多新涌现的酱酒品牌则被市场淘汰。葡萄酒企业入局酱酒市场,不排除可以通过酱酒产品提升业绩,但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回归,企业想要依靠酱酒实现业绩的大幅提升,仍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