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有牛财经
2021年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这段时间里“餐饮巨头”海底捞经历了大起大落。
海底捞的股价在今年2月16日高点时,股价一度达到每股85港元,但自此之后股价一路下跌,不到四个月股价腰斩,市值蒸发超过2000亿港元。截至2020年5月7日收盘时,海底捞每股只剩下43.15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股价暴跌的不止有海底捞,九毛九与呷哺呷哺股价同样“跌跌不休”,三个月里分别大跌17%和60%。为何投资者们纷纷用脚投票?这些上市餐饮公司到底怎么了?
业绩下滑、净利润暴跌近90%,餐饮企业们怎么了?
海底捞股价大跌的背后,也许是业绩、行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财报显示,虽然海底捞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7.38%达到了286亿元,但是全年的净利润却不增反降,降幅达到了惊人的86.8%,只剩下3.09亿元。尽管国内疫情是在去年5月才开始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海底捞的业绩仍然算得上惨淡。
海底捞的业绩下滑,行业大环境不景气或许是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3.95万亿元,同比下滑16.6%。在这个背景下,餐饮行业的2020年业绩都不怎么理想。
例如,“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2020年营收虽然同比只下滑9.5%,但净利润却减少了96%,只剩下1148万元。还有2020年1月刚上市的九毛九,首份财报的成绩虽然比前两位巨头稍好一些,但是净利润也减少了25.8%。
至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众多餐饮企业在财报中不约而同地将问题全推给了疫情,不过疫情给它们带来的,却不单有业绩受挫。
财报显示,海底捞2020年在不同城市的翻台率全面下滑,从2019年的平均每天4.8次,降低到了3.5次。而且根据媒体报道,海底捞管理层曾透露,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约为4.5次至5次,大约只有2019年的70%至75%的水平。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海底捞的表现不及市场预期。
与海底捞的表现相似,餐饮行业的其他选手在2020年的翻台率也不怎么好看。据媒体报道,2013年时呷哺呷哺的翻台率还有3.7次,到2020年就只剩下了2.3次。而九毛九旗下的品牌店翻台率在2020年也同比下滑超过25%。就连已经递交招股书准备上市的绿茶餐厅,翻台率也从2019年的每日3.34次降低到了2020年的每日2.62次。
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餐饮行业的众多选手各显身手,想要渡过这一段困难的时期。
餐饮企业们的“罗生门”:不开新店就不赚钱,新店越多问题越多
事实上,众多餐饮企业在最近几年中正面临退潮期,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加剧了餐饮企业们的困境。
以海底捞为例,最近几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在飞速扩张,就连疫情歇业时海底捞依旧新开了368家门店,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达到了544家。但是在海底捞疯狂扩张之后,营业成本、利润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财报显示,海底捞2020年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原材料成本122.62亿元,同比上涨9.1%,员工成本也增加了16.83亿元,同比上涨21%。面对业绩压力,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在悄悄提高。财报显示,海底捞2020年人均消费达到了110元,相比2019年上涨了5元。
海底捞所面对的问题,其他餐饮企业早已品尝过。
从2016年开始,呷哺呷哺仅花了三年时间,门店数量就几乎翻倍超过一千家,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飞速扩张导致的客户分流、利润稀释、成本上升等问题,于是呷哺呷哺高管曾在2019年多次公开表示,要对落后门店进行调整,追求有质量的扩张。
财报显示,呷哺呷哺在2020年中新开了129家店,同时关闭了52间老餐厅。放慢步伐的后果便是,呷哺呷哺营收出现了近八年来的首次下滑。面对困境呷哺呷哺做出了与海底捞一样的选择,旗下餐厅的顾客人均消费也悄悄上涨了6.5元。
主业的困局,让海底捞等餐饮企业又盯上了其他方面。例如,海底捞就曾推出了“U鼎冒菜”、“林小满”、“秦小贤”、“饭饭林”、“笑饱福”等众多品牌,涵盖了面、饭、小吃等多个品类。九毛九推出了“怂冷锅串串”、“2颗鸡蛋煎饼”等新品牌。
可无论是海底捞还是九毛九,都没有再培育出新的爆款品牌,但市场上还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崛起,光火锅这一赛道中就有巴奴、德庄、蜀大侠等众多品牌,而且都以差异化特色受到欢迎,对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餐饮巨头们而言,这并不是个好消息。
增速放缓、利润下滑、新品没有起色等等问题,让众多餐饮巨头们头疼不已,不过众多机构却对餐饮业持相对乐观预期。国盛证券认为,我国餐饮连锁化率至2019年仅有10.3%,相比于美国、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54.3%、49.7%,餐饮连锁化率上行空间仍大。虽然国情不同,这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餐饮行业又将迎来一轮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