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B站竞相回国二次上市:中概股回流再成趋势,香港市场成企业首选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表示,以百度、B站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相继以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被看作中概股回归的又一信号,极可能再次掀起一波中概股回流的浪潮。

3月23日,百度正式在香港挂牌交易,业内期待已久的百度在港二次上市终于尘埃落定。紧随其后的,将是另一科技企业哔哩哔哩(B站)。

根据百度在3月22日早间发布的公告,其国际发售与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发售价均已确定为每股252港元,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香港发售股份获大幅超额认购,认购合计5.32亿股香港发售股份,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475万股香港发售股份总数约112倍。

B站日前也公布了其回港二次上市的计划,此次其全球发售初步包括香港公开发售的75万股及国际发售的2425万股,分别占全球发售股份总数的3%及97%,香港公开发售的发行价将不超过每股988港元,或每股Z类普通股127.2美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以百度、B站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相继以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被看作中概股回归的又一信号,极可能再次掀起一波中概股回流的浪潮。目前看,回流的中概股更青睐于港股市场,这与香港市场更为灵活和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及港交所近年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关,届时,香港市场将增添更多活力。

百度、B站相继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回流再成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早先于3月12日正式公开招股,并在3月17日截止融资认购。百度表示,其美国存托股(每一股美国存托股代表8股股份)将继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交易。发售过程中,投资者将只能购买普通股而非美国存托股;上市后,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可与美国存托股完全转换。

百度本次全球发售计划初步包括在香港公开发售的475万股发售股份,以及在国际发售9025万股发售股份,二者分别占全球发售中发售股份总数的5%及95%。其香港IPO发行价定为每股252港元,低于定价上限295港元/股;依此计算,百度通过本次IPO将融资239.4亿港元。

在业绩层面,根据百度发布的财报,2018年至2020年,百度总收入分别为1023亿元、1074亿元及10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21 亿元及 225亿元。同期,百度核心业务的收入分别为783亿元、797亿元及787亿元;归属于百度核心业务的净利润分别为336亿元、76亿元及265亿元。

根据招股书,百度此次IPO募集资金中约50%将用作持续科技投资,并且促进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创新商业化,无疑体现出百度对于AI、智能云、智能驾驶等新业务的发展及加速商业化的决心。至此,BAT齐聚港股市场,三巨头在国内同一平台“竞技”将成为一大看点。

与此同时,B站将在港二次上市的传闻历经大半年兜转后终于落地,其作为另一即将赴港二次上市的科技企业,近期也站在了聚光灯下。据悉,B站于3月17日公布了全球发售的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计划,彼时百度尚在招股阶段,一时间,谁将成为2021年第一个回港二次上市的科技巨头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根据B站公布的上市计划,此次B站全球发售初步包括香港公开发售的75万股及国际发售的2425万股,分别占全球发售股份总数的3%及97%。其香港公开发售的发行价将不超过每股988港元,或每股Z类普通股127.2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127.20美元)。与百度一样的是,其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可与美国存托股完全转换。

至于二次上市的募资用途,B站拟将这部分资金净额用于优质内容投入、自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销售及营销,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及运营资金需要,从而支持社区健康、高质量的增长。

根据B站发布的财报,2020年B站营收同比增长77%至120亿元,同期净亏损及Non-GAAP项下的亏损额分别为30.12、25.8亿元,同比有所扩大。从业务构成来看,2020年B站移动游戏、直播及增值服务、广告、电商及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48亿元、38.5亿元、18.4亿元、15.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134%、126%、109%。

上述券商人士认为,百度本次着重打出“国内AI第一股”的王牌,且IPO发行价在预期的区间范围内,为后期上市之后股价保留了一定的上涨空间。资本对于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标的更为青睐,而亏损一直是困扰B站的难题,如果B站不能早日解决商业化问题、突破盈利困境,即便是成功二次上市,恐怕也会失去一些投资者的信赖。

今年以来,中概股在资本市场上早已动作频频,除了百度和B站之外,微博、携程、唯品会、腾讯音乐,以及蔚来、理想、小鹏等中概股均已释放出回港上市的信息。上述人士表示,以百度、B站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相继以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被看作中概股回归的又一信号,极可能再次掀起一波中概股回流的浪潮。

香港市场成中概股回归首选,上市制度改革优势凸显

实际上,中概股回归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5年,国内就曾掀起一波中概股回归浪潮。根据SEC公开的信息,2015年至2016年,包括三六零、完美世界、暴风集团等近40家中概股先后收到私有化要约,计划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后实现回归。

彼时,回归的中概股将目光瞄准了港股和A股,再上市的方式既有自主IPO,也有通过借壳方式上市。三六零、暴风集团等个股也都借此创造了股价与市值暴涨的神话,迎来了估值提升。

另一波浪潮出现在2020年,当时阿里、京东、网易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赴港上市。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批中概股不再选择私有化回归的路径,而更青睐于回国二次上市,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本次回归的百度与B站,也做出了与上述头部互联网企业一样的选择,在保留其股票在美股挂牌交易的基础上寻求回港二次上市的机会。究其原因,除了受美国资本市场监管环境趋严、估值偏低等因素影响,还与国内资本市场积极变革、巨头寻求更多融资等息息相关。

“美国众议院去年底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外国公司禁止交易,显然让中概股在美国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上述券商人士表示,这是推动中概股回归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今年以百度为代表的中概股回流所选择的方式和2020年一样,更多还是考虑到这能避免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

兴业证券也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去年12月2日,美国众议院于当地时间一致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超90%中概股将受到影响。该法案一方面将在未来抑制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另一方面或将加速现有中概股的回流。

此外,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香港市场在近两年进行了积极改革,一定程度上对中概股回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所周知,阿里作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中概股,最初在赴美IPO前曾有意在港交所上市,但因当时港交所拒绝接受“同股不同权”,阿里便掉头远赴美国。而在错失阿里这一互联网巨擘后,香港政府、港交所及投资人都意识到同股不同权在互联网新经济公司中广为流行,包括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港交所CEO李小加在内的多位官员都对没有让阿里在香港上市表示遗憾。

为避免失去更多类似于阿里的市场机会,港交所于2018年4月启动改革,正式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并公布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受益于上市制度的改革,2020年阿里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得以赴港上市,与港交所实现双赢。

“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的理解相对不那么透彻,回归能给予上市公司更高的估值;而且,中概股的业务在内地,回归能接近客户和更多投资者,也能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得到更活跃的交易。”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至于为什么如今中概股回流更青睐香港市场,主要是因为A股相对来说更为封闭,估值提升会更难,而香港的制度更完善一些,并且可以和美股进行跨市场交易。”

中信证券研究部此前在2021年资本市场十大展望中提出,未来3年,香港市场将集中收获中概股回归的红利,迎来40家左右中概股龙头的集中回归;二次上市公司允许纳入恒生指数和港股通,“新经济”龙头将替代传统板块,成为未来港股的新主角。

#B站回港上市#百度回港二次上市
相关阅读
港交所迎来首支SPAC,或为中概股二次上市开辟新途径
SPAC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来了,港股等待“化学反应”?
物管企业的“黄金时代”:上半场扎堆赴港IPO,下半场并购潮下谁能笑到最后?
百度回巢,港交所的Party越来越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