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天气:上市心不死,底气从何来?

当下墨迹天气的尴尬处境真的仅仅是钱的问题吗?

投稿来源:紫金财经

世间的事,当你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的时候,往往最终等来的却是失望。

2016年底,最早入局气象服务的墨迹天气递交了招股书,凭借着移动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希冀一鼓作气站上天气第一股的舞台。如今,徘徊了三年之久,等到的却是一扇被关上的大门。

10月11日,证监会公布的审核结果显示,墨迹天气是当日过会五家企业中唯一一家未能成功过会的企业。发审委对墨迹天气明确指出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墨迹天气APP存在未经许可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通过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径获取用户数据是否合规、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占营收比过大,以及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较大等问题都是直指要害,每个问题都足以毙掉墨迹天气的IPO之旅。

据天眼查的数据,墨迹天气CEO金犁持股比例34.63%,按照股比为最大股东。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5.5%,排第二,海南险峰华兴创投14.76%,排在第三位。

10月14日,墨迹天气CEO金犁发了一封内部信鼓舞士气。除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激励话语以外,还提到了公司的To B业务发展状况,最后还特意表示:公司目前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灵活的运营机制,销售业绩持续增长。言外之意就是不上市我们也不差钱,但当下墨迹天气的尴尬处境真的仅仅是钱的问题吗?

月活下滑,墨迹头顶天花板

早在2016年墨迹天气递交招股书的那一刻,金犁或许早就看到墨迹天气作为工具类App发展的天花板在哪里。他当时可能想的是先上市,然后再另谋他图,但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墨迹天气这一排队就排了三年。

2010年成立的墨迹天气,比新浪旗下的天气通还早了半年,可以说是天气查询类工具里最先吃螃蟹的。依靠着先发优势,和“免费+广告”的典型商业打法,墨迹天气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积攒了大量用户。

2016年,墨迹天气宣布注册用户数突破5亿,月活跃用户数过1亿,在同类软件市场占有率高达53.9%。这是墨迹天气的高光时刻,正是强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了其递交招股书的底气。然而三年后的今天,墨迹天气被IPO拒之门外之后,回头就要面对流量天花板的窘境。

根据QuestMobile数据, 2018年6月,墨迹天气MAU(月活用户数)1.64亿,此后不断下滑。至2018年12月,墨迹天气MAU降至1.56亿,到2019年6月,跌到1.46亿。这一年的时间,墨迹呈现的是一条完美的下滑曲线,这也意味着墨迹天气的用户增长,很难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了。

工具类APP一直是一个不温不火的行业,其盈利方式单一、用户黏性差、长期盈利性差等等问题,亦是工具类App的通病。一位业内投资人表示,没有用户使用时长作为基础,不打磨好产品本身,只靠广告快速变现是立不住脚的。其实近几年很多纯工具类平台都开始向内容类、社区类平台转型了,或者是通过硬件建立起技术壁垒。

圈内人都知道,快手的前身GIF快手,就是一款能将视频转化为动图的工具软件,当时快手的创始人正是发现了这一局限性,才转型做社区。

墨迹天气App,天气那一界面一直往下拉,就会来到“隐藏”的墨迹资讯界面。还有实景界面的图片视频分享评论功能,以及用户界面的本地生活服务,不难看出墨迹天气想通过增添内容阅读、社交等功能完成由工具向社区的转型意愿。

但这一步还没走远,就被证监会当头一棒,因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被责令整改。这给墨迹的教训是,光有意愿还不行,还得有行动,当然不能是缺乏资质的盲目冲动。上市就代表你是一家公众公司了,做事就要讲规矩,显然,墨迹还没有做好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准备。

破解墨迹收入单一之路

证监会发审委指出的四方面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墨迹天气收入太单一。墨迹天气的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超过95%,如此高的广告权重,意味着业务非常单一,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一旦风吹草动,就会给投资人带来重大潜在损失。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7年9月,墨迹天气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 94.84%、98.12%、98.99%和 98.86%。墨迹对于广告收入的过度依赖,就像动物依赖空气一样“扎实”,当然墨迹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最初依靠“免费+广告”商业模式做大做强的墨迹天气,也曾想在广告收入之外,寻找其他变现路径。2014年,墨迹天气发布了主打监测空气质量的智能硬件产品“空气果”,但从招股书来看,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墨迹科技智能硬件的收入分别为222.38万元、224.18万元和121.02万元,仅占总营收比例的4.97%、1.79%和1.13%。其后续推出的空气果2代,在2016年至2017年9月份,仅销售了约2700台。2017年又发布了一款空气净化器,同样没有在市场上激起水花。

而据墨迹天气前员工对媒体透露,今年内墨迹天气的战略副总裁、销售副总裁、市场副总裁、产品负责人相继离职。该人士还透露,“墨迹天气2017年组建的硬件团队,在2018年就已经解散,硬件产品卖不出去,都堆积在库房”。至此,墨迹天气的硬件尝试算是以失败而告终了。(紫金财经的确使用过空气果产品,整体来说,只能算是小物件,很难改变墨迹天气的收入格局)

硬件市场出师不利,如今广告业务也问题频出。今年上半年,“墨迹天气资讯页推荐广告配图不雅”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又被证监会指出,墨迹天气在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之前发布药品广告。这些对于本身用户使用黏度不断降低的墨迹来说,每一次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大量用户流失。

此外,墨迹天气与股权相关方的关联关系也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发审委认为,墨迹天气近几年的营收中,存在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的客户如阿里、苏宁、腾讯等,直接或间接贡献收入金额及占比较大。招股书中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月,墨迹天气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分别占比83.64%、75.05%、72.01%和45.84%。与股东涉及关联交易,意味着业务可持续性可能出现问题。对此,墨迹天气表示,报告期内阿里属下的阿里创投为关联方,其他客户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

综上所述,墨迹天气目前的业绩收入状况还不够稳定,未来缺乏想象空间。盲目上市,就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

上市心不死,底气从何来

从金犁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可以看出,虽然墨迹此次无缘上市,但金犁对于未来墨迹的发展仍然保持乐观。“创业板明年就出注册制,那时候就是市场机制而不是过会的机制,速度也会快很多,同时港股、美股都是潜在的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不少媒体由此猜测,墨迹天气有可能转战港股或美股。

而这一底气,金犁在信中也直接表明,墨迹天气的信心主要来源于快速发展的To B业务,稳定发展的To C服务,以及充足的现金流这三方面。To C服务前面已经分析过,下面再来看看To B业务。

不得不承认,墨迹天气由To C服务延伸到To B业务,确实打得一手好算盘。基于气象服务赛道天然的特殊性,C端用户有天气数据需求,一些特定行业的B端企业也需要。

2016年底,墨迹天气开始布局B端业务,很快就找到了切入点——外卖平台。2017年,饿了么采用了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服务,以减小天气状况对外卖配送造成的损失。直到2018年8月墨迹天气宣布已获得国内绝大部分外卖行业的气象服务订单。外卖平台的应用案例让墨迹天气有了更大的“野心”,进而把目光放到了航空气象上。目前,墨迹天气已与春秋航空达成合作。

金犁还提到,墨迹天气去年To B业务有547万的签单,今年预计达到1500万,发展势头迅猛。但据最新披露的数据,这部分收入,占墨迹天气整体营收的比例还很小,To B业务想要成为墨迹天气一根重要的支撑点尚需时日。

不过也有一条利好的消息,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墨迹天气围绕天气数据做服务,如果能够分到一杯羹,未来发展依然乐观。但业内也有人并不看好墨迹能吃上这口饭,究其根本在于墨迹天气不具有气象的核心数据。

以C端天气服务起家的墨迹天气,虽有传统的卫星、雷达、站点采集,但核心数据却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EC(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专业气象机构。核心数据不归墨迹独有,那么友商也能够与其他地区的气象局合作,这就意味着墨迹天气的成功是可复制的,不存在过高的技术壁垒。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对于中国航天、中国海运等大型B端企业而言,它们的天气服务一定会向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门购买,不可能放心交给第三方,甚至一个连核心数据都不具备的企业。对于小的B端企业,根本没有充足的费用来购买天气数据,参考免费的公开信息就足够了。

虽然折戟沉沙A股上市的临门一脚,但墨迹天气上市的心不会死,不过接下来除了给员工打气之外,墨迹也需要认真修炼内功。毕竟这次证监会毙掉你,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运气差。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