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记者陈小瑛:曾被黑社会打到脑震荡,今成地产自媒体网红

这是蓝鲸北上广深媒体图鉴第三期——深圳篇。因为我们想更深入还原记者故事和生活状态,所以本期的主角只有一人,来自《华夏时报》的女记者陈小瑛。

“没想到她就是樱桃大房子公众号的主人,还蛮惊讶的,居然是一张如此小女人的脸。”稿子写完后给同事看一眼,她这样回答我。

如果你光看公号樱桃大房子的内容,很难把如此有力度的地产报道跟这张柔美的脸联系到一起。

认识陈小瑛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她是群主,常常发表对经济、热点事件的看法。

不怕事、说话耿直,做事极度认真是她给我留下的印象。

跟陈小瑛有过工作接触的另一名女记者说,“小瑛是个很拼的人,当时我们一起写大西洋银行的稿子,就只有她一个人冲到现场采访了。”

从传统媒体女记者到自媒体网红“樱桃”

一直觉得陈小瑛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时候,陈小瑛曾经因为采访某地产企业的负面新闻,被企业派来的黑社会打手打到脑震荡。也曾因为揭露某商人行骗,遭到恐吓威胁。去年 2 月,在微信红利期渐褪时入场,创立地产自媒体樱桃小房子继而一炮而红。

这两年自媒体的发展几乎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鲜少再有人愿意放手一搏,也很少再见到爆发性的大号冒出。“除非你是个天才写手,咪蒙第二,否则很难很难。”不少人对准内容创业者如此规劝。

但她偏偏不信这个邪。

2017 年 2 月,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华为百万年薪的员工被辞退,还不起房贷是谁的错?》的文章刷屏,出自一个崭新的自媒体樱桃小房子,陈小瑛正是该公号的创始人。

紧接着 1 个月后,陈小瑛写出第一篇十万加爆文:《原创|厦门限制房产交易,成功套死投资客,后续跟进的城市还有这些...》。

随后,小房子像是开了挂,运营八个月粉丝迅速增长至接近十万,头条平均阅读3.5万。

公号小房子的成功似乎也说明一点:红利期过没过不是最重要的点,优质的内容永远有突围的机会。

记得当时的媒体群里大家都挺佩服陈小瑛,想要跟整个下滑的趋势对抗真的很难,即便如此,她还是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个地产自媒体网红。

变故:“今日又走进风雨,从头再来”

2017 年 10 月 26 日,由于不可控因素,小房子账号被封,这也成为陈小瑛做公号以来最灰暗的一天。

“那一刻,看着付出了8个月的心血一下毁了,泪水止不住,一夜无眠,想想过去白天收集素材,选题,采访,晚上写文,回答粉丝的问题,半夜还要哄宝宝睡觉,有几个月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我把这个公号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孕育,说真的,这种还未分娩就流产的撕裂感到现在还是隐隐作痛。”在自己的备用公号樱桃大房子里陈小瑛这样写道。

在陈小瑛平日的推文里,这样的文字很少见,甚至几乎见不到女记者柔弱如水、感性的笔触,所发布内容皆围绕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各地楼市信息。

做内容的人都知道,错过了公众号“躺着吸粉”的时代,要想在内容创业赛道杀出来,除非是对写极其有天分,否则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还不一定能收获同样的成果。

“今日又走进风雨,从头再来。”顶着公号被封的巨大伤痛,陈小瑛选择在樱桃大房子里重头开始。

半年过去后,樱桃大房子也积累了 19 万粉丝,总计发布 57 文章篇,选题也从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转为更偏向微观的楼市调查,但这对她来说也意味着更高强度的工作,更频繁的出差、奔波劳碌。

“最近两个月出差频繁,感觉身体透支厉害,快吃不消了,对着电脑敲字就想吐,所以更新少,请大家见谅。”在自己公号里,陈小瑛也会不时给大家汇报自己的工作状态。

新闻理想“很土”,但依然有人为它头破血流

自媒体是一个很喧嚣的行业,因为身边太多草根暴富的故事,无一不在刺激着大众神经。与其他自媒体大号不同,很多自媒体一旦做大做强就吸引投资方,建立团队,创始人自己退居“二线”不再写稿,樱桃大房子公号还是陈小瑛本人去写。

陈小瑛曾说,自己首先是个不懂商业化的人,所以面对投资甚至收购账号的邀请都一一拒绝。“其次,一旦过于商业化,我可能没有精力聚焦采访分析,做出更专业的报道。”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有不少已经出自机器人之手,新媒体的工作方式也更多的是用微信、电话、邮件实现了采访这个步骤,而陈小瑛的工作方式还是非常“原始”:自己跑,自己调查,自己写。

对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方法,陈小瑛在公号中曾经介绍过。

“做地产分析研究,我总结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手脚并用,嘴巴勤快。怎么解释? 一只耳朵辩央行的货币政策,一只耳朵听特朗普的国际形势,一双眼睛死盯着市场供需和政策调控,双手拼命敲键盘总结输出,双脚到处跑市场楼盘,嘴巴跟产业链大神们四处交流。”

这么苦这么累的内容生产方式真的值得吗?

实际上,打动粉丝的也恰好与这样的高质量内容生产有关。在樱桃大房子的文章下面,粉丝喜欢用“负责任”、“干货”、“真实”、“客观”来形容陈小瑛的文章。

感觉陈小瑛很像媒体界的“拼命三郎”,尽管累,但她总算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甘甜。樱桃大房子目前没有接受融资,但自媒体的收入已经比陈小瑛在传统媒体时候可观多了。

从陈小瑛的报道和经历中可见,她是个相当生猛的女记者,为人坦荡,似乎什么都不怕。在跟陈小瑛对话中,我问她是否觉得自己属于有新闻理想的人。她说“我觉得是”。

当新闻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新闻理想这四个字放在今天,俨然成为一句带土味的话,但并不妨碍还有人还愿意为它头破血流。

对话陈小瑛

一、关于公众号【樱桃大房子】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樱桃大房子如今的基本情况吗?

陈小瑛:樱桃大房子现在粉丝19万+, 目前就我一个人,营收不固定,没有特意去想着要盈利,一直侧重的是选题和内容的打磨,90%的时间都是在想如何把内容做精细,人少也没有美工编辑,所以你看公众号的文章排版比较差,被人吐槽很多次。

目前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广告,整体广告还是很少的,比较节制。

能否简单谈谈最近被成都相关部门约谈事件?起因是什么?后来事件的演变?当时心态是怎样的?对自媒体人有何启示?

陈小瑛:此事真让人心力交瘁!起因就是我写了一篇成都楼市调控政策的文章,影响力太大而引发的。具体过程和演变就不说了。但是事后收到很多成都网友的鼓励,留言和感谢,我其实还是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

樱桃大房子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公号,你也做了很多backup准备,那么你怎么把握“线”这个问题?

陈小瑛:是的,用风雨飘摇很能形容我这一年半的经历:我从2017年2月开始做【樱桃小房子】公众号,将我过去十余年的地产经验全部无保留的写在里面,很快就获得了10万粉丝的支持,没想到去年10月份刚做起来就被封了。至于被删掉的文章就太多了。

然后11月份开始做【樱桃大房子】,一直到现在,粉丝很快超越了前面的公众号,而且现在也摇摇欲坠,我对“线”就是把握不够,只知道一味写出我想表达的观点,把事实呈现出来,像我这样傻的公众号应该比较少了吧,可能想的太少!

“负责任、客观、真实”,是很多粉丝对樱桃大房子的评价。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陈小瑛:跟个性有关,我本来也是个比较简单,快人快语的性格,没想过太多目的性,可能还是有点新闻理想,只想把客观的东西挖出来。我发现很多人写公众号的时候,包袱太重,或者有既定立场,各种打磨自己的人设之类,我没有,我是一根筋,很简单,将看到的现象挖出来,深入分析,呈现给人看,我觉得粉丝都看得到,我的粉丝都是一群很聪明的人。

另外做好公众号有几点我觉得也挺重要:

第一是勤奋,做公众号之后我已经没有假期和周末,也许别人去海岛晒太阳的时候,我可能在充电学习,打磨内容,或者在城市跑市场调研呢。

第二是认真,接地气,内容要让普通的买房和投资者能看得懂,少去卖弄点金融的专业术语,呈现要客观,经得起推敲,不要立场歪了,要对读者负责。

第三是积累,房地产相对比较专业,不像是鸡汤和情感类的内容,我感觉确实还是需要有些沉淀和积累来做比较合适,这些积累包括你的投资经历,圈子内的人脉和从业经验等。

去年2月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你做了哪些筹备工作?促成做内容创业的条件是什么?

陈小瑛:很早就想做了,一直没有时间,直到生完小孩,小孩半岁之后有些时间。也不需要做筹备,我觉得做公众号最重要需要之前的工作积累以及平时的日常学习,另外我之前的身份确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过去一直都是跑房地产这条线,从开发商,银行,政府,一些地产专家和大V,整个产业链上我都有资源和一定了解,能看到房地产的全貌,这比待在一个地方就有优势,比如房地产做营销的他就只懂营销一个小点。我这个身份和经验的确能让我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去判断楼市。

至于动机,主要是两点, 第一我要吃饭,在传统媒体日子不好过,收入微薄活不下去。第二个,过去十年在地产圈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些想法,一些资源,而且过去十来年我基本看准了每个楼市波动的大小周期,也是时机将所思所想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

当时记得你有主动向领导提出降薪要求,后来是否获得通过?如今还在职吗?

陈小瑛:这你都知道,看来做了功课。 是的, 降薪通过了,目前还是在职的。

把大房子做到什么程度,是你眼中的“胜利”?

陈小瑛:两个层面,第一,时间是最大的敌人,樱桃大房子能活1年,我觉得就是阶段性胜利,至少比樱桃小房子活得久。第二,通过公众号,确实能够帮到一些人在正确的时机买房和卖房,收到他们的反馈和感谢的时候,我很开心,当然我肯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看你经常全国各地调研房市,对普通人来说,如何快速了解一个城市房子的情况?

陈小瑛:很多粉丝给我留言,说我的城市调研文章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指导,能够让他们把框架和方法都拿过去用,其实这就是我的目的。因为问我的问题太多了,有些地方我也不了解,回答不了,后来一些热点城市只好自己去跑。大家最好把我文章的一些标准方法学了去,自己来分析判断,毕竟我跑不了每一个地方。

至于具体如何迅速判断一个楼市涨跌和投资周期,不展开了,看我的文章就行。

二、关于陈小瑛本人

在你文章里,你曾介绍过自己从事地产报道的两个经历:“因为报道地产负面,被企业派来的黑社会打到脑震荡、因为揭露商人的行骗被恐吓威胁。”是什么在支撑你做如此危险的报道?

陈小瑛:这是事实,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我个性如此,改不了,想法简单一根筋,做一件事就不顾一切想做好,想法如果太复杂,还没做就考虑后果影响可能就做不好,当然,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只是我一点都没后悔过。

十年的地产行业报道,还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你有什么深信不疑的理念吗?

陈小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刚提到的被打的事情,当时爆了企业的负面,被打之后一直都有阴影,一个多月都不敢出门,那也是第一次因为揭露负面事件遭到报复,后来屡教不改,吃了很多亏。每次事后也告诉自己,不要去做这种事,但是真遇到了之后还是去做了,真的是个性和态度使然吧。

你觉得你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吗?

陈小瑛:我觉得是。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一直告诉自己要保留三心,一个是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怀新闻理想之心。一个是常怀善心,能为最需要帮助的多数人提供帮助,愿意帮助别人就是存有善意。 第三就是留存悲天悯人之心,这应该是媒体人特有的,每年发生的热点和事件太多,唯有如此才能把问题看透,并且不带屁股和立场的客观呈现。

也许我这样说好像有点虚,但是我确实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可能做得不好,但是他是指导我工作的一个方向。

房地产C端内容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怎么样才能成为像你这样做好全国房地产的报道?

陈小瑛:是的。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跟过去几年前都完全不同,分化十分严重。每个城市的情况都有差异。但差异的同时,也有共性。比如房产税,调控,货币政策,这些都是影响走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共性指标,而每个城市的土地,供需,政策,经济环境又都有各自差异化。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房地产分析公众号,首先要分析共性的点,这些要建立在对金融,货币和运转规则的了解之上。其次,找到差异的地方,就是多跑,腿要勤快点,去当地实际看看。

总结来说,就是花时间,动脑筋,勤跑腿。

从去年2月创业至今,对你来说最困难的时刻是被封号吗?对你来说再做一个大房子的动力是什么?

陈小瑛:是的。封号对人的打击很大,多少个辛辛苦苦熬夜到凌晨,一觉醒来就没有了,很无助。

动力是啥?很简单,最重要的是这个是我吃饭的饭碗,我现在得靠他给我和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宝宝提供好的生活。其次,很多粉丝真的对房地产一无所知,特别是什么时候买,买哪里这种具体的问题,有时看到他们的问题都替他们着急。但房地产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家都想要去投资,去买房,特别是刚需,能够利用我过去十余年的经验来帮到他们,同时我也获得了一定的报酬,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会不会因此变得很悲观?

陈小瑛:会,封号的那天晚上,我哭了一晚,一周都萎靡不振,不知道怎么做。

内容创业一年多,你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有变化吗?有没有什么人或者事情对你帮助特别大?

陈小瑛:性格和处事感觉变化不大吧,还是要感谢我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经常为写好一篇分析文章,要工作到凌晨,忽略了照顾家庭。

对自己,你是怎么评价的?

陈小瑛:傻,执着。

三、女记者与深圳的故事

你说你发自内心爱深圳,因为深圳给了底层人依靠自己奋斗改变阶层的希望。有没有哪个具体的时刻让你觉得生活在深圳特别好?

陈小瑛:怎么说呢? 在深圳,他让很多在农村出身,没有背景和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买房买车,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我自己是农村出身,我老公也是,对没有背景和资源的人其实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至少在深圳是这样,天平不会一开始从你出身时就决定倾斜,因为深圳比较年轻,五湖四海的人都有,资源和关系网还没有板结,阶层还未固化,也许过几十年会有变化。很多人说深圳人情味淡薄,没有文化内涵。但是我觉得人情味不是所谓的关系,文化也不是几座古庙古景点,奋斗和公平就是最好的文化。这个话题太大,很多人理解不一样,肯定有争议,我只简单说我的想法。

在你眼中,深圳的活力体现在什么方面?

陈小瑛:第一 年轻,平均年龄才30出头,一线城市中最年轻的。

第二,奋斗文化且相对公平,耕耘者有收获,充满机会,很多下海的,创业的证实了这点。

第三,民营企业活跃,上市公司全国最多,国企太厚重,民营企业是活力的象征。

最后,能不能给想要买房的朋友一个通用的建议?

陈小瑛:通用性的建议还真想不出来,还是搜索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樱桃大房子,自己去看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