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之杰IPO:募投项目5年未动工,核心技术人员仅为助理工程师?

先分红后补流,募投项目5年未动工

作者:洞察IPO 苏杭 

辗转多地或排队多年的IPO企业在近期迎来推进无疑是幸运的,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之杰”)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公司目前也陷入“依赖大客户”、“技术水平不足”、“实控人向海外转移资产”等争议。

早在2020年9月,华之杰就曾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在监管部门一次次对“科创属性”的追问下,虽涉险过关上会通过,但仍折戟在提交注册一关。

2023年2月,华之杰转战沪市主板,此次又能否如愿?

大客户依赖难解,核心技术人员信息披露不全

华之杰致力于以锂电池电源管理、智能控制、无刷电机驱动和控制等技术为核心,主要为锂电电动工具、消费电子领域提供有效的电源管理和动力驱动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精密结构件等关键功能零部件,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2022年至2024年(“报告期”),华之杰营业收入分别为10.19亿元、9.37亿元、12.3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1.21亿元、1.54亿元。

从销售收入的构成来看,2022年至2024年,华之杰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于电动工具零部件产品,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92%、91.97%、94.04%,来自消费电子零部件的收入占比仅为个位数且逐步下降。

华之杰的客户包括世界著名电动工具制造商如百得集团、TTI集团、佳世达集团、牧田集团、台达集团等。尤其是百得集团、TTI集团,近几年稳坐华之杰前两大客户之位,报告期内两家公司合计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50.34%、50.30%、54.98%。

此外,华之杰前五大客户中的拓邦股份(002139. SZ)、和而泰(002402. SZ)均为同行业竞争对手,而两家公司之所以向华之杰采购,均因客户指定。

报告期内,华之杰的主要客户百得集团、TTI集团既直接向发行人采购,也存在指定其供应商采购华之杰的部分产品进一步加工集成的情况。

若将百得集团、TTI集团指定采购的情况穿透至最终客户并合并计算,则报告期各期,华之杰对百得集团的营业收入占比为39.57%、41.89%和43.20%,对TTI集团的营业收入占比为28.17%、27.34%和27.51%,2024年合计占比达70.71%。

华之杰的电动工具零部件主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精密结构件等,尽管在描述中用到了不少“智能”字眼,但科技含量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先后两次IPO过程中,监管部门也不止一次就其发问。问询函回复显示,华之杰于2021年10月25日提交注册申请,后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转发的《发行注册环节反馈意见落实函》,落实函共1道问题:“请发行人结合研发设计能力、核心技术水平、关键零部件构成及是否为自产、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等方面进一步论证自身科创属性。”

华之杰和时任保荐人国泰君安证券就上述问题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书面回复,并就科创属性与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多次沟通,最终就科创属性问题,经综合评估后公司决定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

不难看出,对于华之杰的科创属性,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公司本身都没有太大信心。即便此番主板IPO,不再对公司的科创属性有所要求,但华之杰依然存在研发投入较低,核心技术人员专业背景模糊等问题。

2019年至2024年,华之杰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5%、3.79%、4.30%、5.03%、5.26%、4.77%,2019年至2023年(2024年未披露)均低于同期可比公司平均值4.99%、4.70%、4.83%、5.23%、5.87%。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2月提交的招股书中,此处“研发费用同行业对比情况”中出现了低级笔误,研发费用率被误写为“管理费用率”。

在华之杰认定的3位核心技术人员陆亚洲、王奕和郭惠玖中,科创板招股书(2021年10月25日更新)显示,陆亚洲为机械制造及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王奕为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背景,助理工程师职称,大专学历,硕士在读;郭惠玖为工商管理专业背景,助理工程师职称,研究生学历。

在上次IPO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背景备受争议后,此次IPO,华之杰未在招股书中披露相关人员的专业背景及职称信息。

先分红后补流,募投项目5年未动工

若不谈技术领先,华之杰的经营能否算得上稳健?

很遗憾的是,随着2022年、2023年营业收入大幅减少,2024年华之杰营收尚未恢复至2021年同期水平。

图片来源:Wind

与此同时,华之杰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也逐渐下滑,从2017年至2024年分别为29.38%、28.49%、28.82%、26.66%、19.50%、21.02%、25.85%、25.27%(以最新披露数值为准)。

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募资扩产的必要性。

华之杰的募投项目仅有两项,年产8650万件电动工具智能零部件扩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6000万元。

不过,两个募投项目均遭到质疑。

首先是扩产项目,华之杰预计总投资4.26亿元,全部为募投资金。项目建成并达产后,公司将新增年产2000万件智能开关、200万件直流无刷电机、250万件直流无刷电机智能控制器、1000万件锂电池智能控制技术模块、4000万件电池夹及1200万件碳刷架的生产能力。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华之杰各项产品产能利用率于2024年底在89.53%至97.28%之间,产销率在93.86%至108.84%之间,似乎确实接近满转。

然而该募投项目在2020年2月及5月获得项目备案证及环评审批后直至过有效期仍未开工建设,项目建设主体、华之杰子公司华捷电子重新办理项目备案并于2022年8月25日取得新项目备案证,项目性质、地点、生产规模、投资金额等均未发生变化。

若真如招股书中所述,公司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存在扩产需求,相关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是完善公司整体业务布局、增强组合产品供应优势的重要举措,同时是实践公司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发挥生产工艺经验优势的重要途径,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与综合竞争力。

那被搁置5年原因为何?

从资金面上看,报告期各期,华之杰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97%、42.79%、45.64%,尽管略高于同期可比公司平均值37.94%、38.84%(2024年未披露),但程度不高。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1.30亿元、2.39亿元、3.16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82亿元、1.07亿元、9828.43万元,现金流维持正流入,公司似乎并不十分缺钱。

此外,时移世易,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业绩下降后当下来看项目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存疑。

至于补流项目,华之杰也存在备受争议的先分红后募资补流的情况。

招股书显示,华之杰2018年度至2021年度共现金分红5次,合计现金分红2.13亿元。

华之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陆亚洲,其通过颖策商务、超能公司、上海旌方和华之杰商务间接持有华之杰74.51%股份,合计控制华之杰92.00%的股份。

在分红方案实施期间,陆亚洲至少持有公司77.17%股份,也就意味着其至少拿走了1.64亿元,此外,陆亚洲的母亲、女儿、妻子均曾在公司持股,家族获得的分红实际上应远超这一数字。

该笔分红中,有一部分被陆亚洲通过海外注册的超能公司(华之杰股东,持股27.47%)转移给海外的子女,其子女收到款项后主要用于境外个人房产购置、境外生活房屋租赁、教育培训及日常消费等生活支出,也因此,陆亚洲受到了“转移资产至海外”的争议。

从科创板到主板,华之杰上市之心无疑是迫切的,但存在争议与疑问之处着实不少,若要获得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认可,华之杰需要解答的问题同样不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