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业最前线
持续亏损的找钢集团,再一次站在了冲刺IPO的起跑线上。
12月9日,找钢集团在港交所更新了其上市招股书,拟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De-SPAC)的方式“借壳”上市,招银国际、汇丰、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
倘若找钢集团此次成功上市,将会成为继狮腾控股之后港交所第二家采用De-SPAC方式上市的公司。
2011年,钢贸行业曾出现危机,在行业洗牌之际,王东于2011年12月底组建了找钢网的创始团队,创业距今已有13年,一路走来颇为坎坷。
目前,找钢集团已经是一家在中国提供涵盖钢铁交易全价值链的一站式B2B综合服务平台。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3年的线上钢铁交易吨量计算,找钢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
那么,找钢集团这些年来实际的经营情况如何?这次能否顺利敲开港交所大门?
累计融资超25亿,找钢集团多次筹谋上市未果
早在2015年,王东就曾透露,公司最大的动作就是拆除VIE架构,目的是准备回国内上市。当时王东说争取在上交所战略新兴板上市。
不过,在2018年6月,找钢集团正式申请上市的目的地却是港交所。同年12月,找钢集团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但王东却为公司上市踩下了刹车。
2019年5月,找钢集团表示,公司综合考量中外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主动中止港股上市工作。
对于找钢集团中止上市背后的原因,媒体猜测与当时的投资环境不好,以及该集团的定位、估值等因素有关。
从2012年到2018年,王东带领找钢集团先后获得过真格基金、险峰K2VC、红杉中国、经纬中国、IDG资本、华晟资本、网易资本、首钢基金、中俄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的投资,投资总额超过25亿元。
图 / 36氪创投平台
找钢集团获得最后一轮投资时的估值是80亿元,他们赴港上市预期的估值是在100亿元以上。
而在预路演中,不少投资人对找钢集团的定位和成长空间有疑虑。
当时,找钢集团的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让外界对他们的定位产生争议,因为自营模式一度贡献找钢集团98%以上的营收,若按传统贸易商模型估值,找钢集团的估值将会大幅缩水,不仅会低于他们赴港上市的预期,而且也低于最后一轮融资得80亿元估值。
王东认为当时外部的投资环境不太好,且公司账上还有十几亿现金,因此选择中止港交所上市进程。
也是从2019年开始,找钢集团开启由“重”到“轻”的转型:“重”是指自营模式,“轻”是指数字化平台模式。
在“轻”数字化平台模式下,找钢集团只做撮合交易并抽取佣金,不持有钢铁产品。而在“重”自营模式下,找钢集团是从钢铁厂家采购钢铁,持有钢铁产品并直接卖给买家,从而赚取采购与销售之间的差价。
自营模式的好处是可以迅速提升公司的营收规模,并且让找钢集团快速地与钢铁交易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建立联系,获得行业一手信息,让公司的团队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图 / 找钢集团官网
但同时自营模式也会带来一些负担,如占用更多资金、与平台第三方卖家形成竞争关系甚至是让公司看上去更像一个传统的钢材经销商,而非科技型平台企业。这也是找钢集团由“重”变“轻”的原因。
2022年8月,找钢集团与一家国有企业成立合营企业,直接及间接持有该合营企业的合共43.75%股权,实现国内自营业务的完全出表。
在经营模式上变得更轻之后,找钢集团于2023年8月31日与Aquila签订合并协议,拟采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的方式上市,同时找钢集团也向港交所重新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可惜申请资料在6个月后失效。
2024年3月10日,找钢集团第三次递交上市申请,依然没有成功,于是才有了第四次冲击IPO。
找钢集团的招股书显示,他们赴港上市交易的议定估值是投前100.0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3.4亿元),高于他们最后一轮融资时的估值。
公司转型后营收大幅下滑,持续亏损
除了上市之路坎坷之外,找钢集团的财务数据也不容乐观。
最新的招股书显示,目前找钢集团旗下共有四条主要业务线,分别是:
1、交易服务,主要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
2、交易支付服务,主要包括为数字化平台上的买家及卖家提供物流、仓储及加工服务;
3、科技订阅服务,主要包括SaaS产品及数据分析工具;
4、国际交易业务。
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找钢集团的收入分别为13.53亿元、9.05亿元、11.68亿元及11.41亿元。
而据找钢集团此前的招股书披露,在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分别为61.18亿元、90.07亿元、174.58亿元和87.44亿元。
显然,在2019年放弃自营业务转型平台模式后,找钢集团的营收规模出现了大幅下降。
报告期内,找钢集团的交易服务营收分别为2.6亿元、1.86亿元、2.81亿元和2.33亿元;交易支持服务营收分别为7.45亿元、4.69亿元、5.09亿元和3.27亿元;
科技订阅服务的营收分别为2732.5万元、3157.9万元、3404.4万元和2209万元;国际交易服务的营收分别为3.21亿元、2.17亿元、2.21亿元、4.21亿元。
此外,在拥有自营业务时,2017年找钢集团曾实现净利润1.01亿元,但在2019年转型之后,该公司则出现了连续亏损的情况。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找钢集团的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2.74亿元、3.66亿元、4.69亿元和5439.7万元,3年零9个月里累计亏损了约11.6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6亿元、2.93亿元、8015.1万元和4193.2万元。
找钢集团预计,2024年全年将继续出现亏损。
报告期内,找钢集团分别录得毛利率为25.5%、25.4%、32.5%及28.2%。
其各期总资产分别为78.28亿元、96.82亿元、117.65亿元和109.88亿元;各期的总负债分别为137.9亿元、159.96亿元、182.03亿元和174.79亿元;负债净额分别为59.63亿元、63.14亿元、64.38亿元、64.91亿元。
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65亿元、4.36亿元、3.11亿元和4.36亿元。
找钢集团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中表示,他们无法保证将产生足够的净收入或经营现金流量以满足公司的营运资金要求及在到期时偿还负债。
公司遭两起诉讼索赔千万,内控管理需提升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找钢集团在经营层面也遇到一些挑战,其在今年8月曾遭遇两起合约纠纷诉讼。
8月13日,一家浙江公司向找钢集团提起诉讼,并声称已经根据与找钢集团签订的钢铁产品购买协议支付全部付款,但找钢集团未能履行部分供应义务且并未退回付款。
因此,该原告寻求解除钢铁产品购买协议、退回付款约730万元以及利息和其他损失,并由找钢集团承担相关诉讼费用,要求赔偿的总额约为750万元。
找钢集团表示,他们延误履行供应义务的主要原因是一名员工的不当行为,相关员工已经向找钢集团作出现金赔偿300万元以及质押一项物业,并同意就任何潜在损失提供进一步赔偿。
找钢集团认为,经扣除现金赔偿300万元后,公司在这起诉讼中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约为450万元,占2023年收入及毛利分别不足0.5%及1.5%。目前双方处于审前调解阶段。
8月15日,一家云南公司也曾向找钢集团提起诉讼,依然是认为找钢集团在收到货款后没有履行供应义务,也没有退回付款。这起诉讼涉及的金额更大,原告方索赔总额为2030万元。
对于这起诉讼,找钢集团表示他们未能对原告履行供应义务的主要原因是卖家公司因市场钢铁价格不稳定波动导致的经营赤字而未能履行其供应义务。
也就是说,找钢集团作为中间商,在向上游供应商付款后,没能拿到货,因此无法向下游的购买方供应产品。
找钢集团扣除了上游卖家630万元,他们认为在这个合约纠纷中,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约为1400万元。此案也在审前调解阶段。
尽管找钢集团表示这两起诉讼不代表他们内部控制及管理流程存在任何重大或系统性缺陷,但依然反映出该公司在内控方面需要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此外,找钢集团曾推出胖猫白条和胖猫易采业务,与票据结算构成了三种支付结算服务,但胖猫白条与胖猫易采业务令公司面临潜在的信贷风险,因此找钢集团在2024年8月终止了相关服务。
「创业最前线」留意到,在业务拓展方面,找钢集团近些年也在大力发展国际交易业务及非钢铁产品交易业务,2024年第三季度,找钢集团的国际交易业务GMV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156.8%,非钢铁产品交易业务GMV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166.8%,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目前,找钢集团既面临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公司持续亏损、完善内部管理等挑战,公司的IPO之路也比较坎坷,他们第四次冲刺能否成功,仍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