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首富:大家退出中国,我进!

外资撤离假象

文| 巨潮 老鱼儿 

外资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按照商务部的数据,外资以占中国市场主体数量不到2%的比重,带动了超过8%的就业,贡献了1/6的税收和1/3的进出口额。

近年来,不断有外媒在“外资退出中国”这个话题上进行炒作,引发了人们关于“外资对中国还有没有信心”的讨论。

对于这个话题,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四十多年的泰国首富,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近日,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如何看待“外媒炒作外资退出中国”,谢国民斩钉截铁地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大家退出中国,就是我们正大集团进入中国的机会......大家退,我进。

关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强度如何,虽然每一位投资者都有自己的市场判断,但作为连续多年的泰国首富,也是中国多年来的最大规模之一的外资公司的掌门人,谢国民的丰富经验和坚定表态,无疑可以给甚嚣尘上的“外资撤退论”一个有力的回击。

01 泰国首富的中国生意

说起谢国民,可能有很多中国人还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起正大集团,却是一个伴随了中国人非常长久时光的名字。

1990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开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外资介入的栏目,也是第一个以企业冠名的电视栏目。从此,正大集团的名字就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之中。

但其实,早从1979年开始,正大集团就开始向中国投资和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正大集团还率先取得深圳市“0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

而谢国民,就是正大集团的掌门人。

身为泰籍华人的他祖籍广东澄海县,当初其父亲谢易初为了避难来到泰国谋生,并和兄弟谢少飞创立了正大集团。到谢国民执掌正大集团的时候,一方面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中国蓬勃的改革潜力,也吸引了谢国民持之以恒地对大陆进行孜孜不倦的深耕。

充满着活力的中国经济,也同样没有辜负谢国民的信任,依靠中国事业的不断腾飞,谢国民兄弟在福布斯泰国富豪榜上曾经霸榜十余年,长期占据泰国首富的位置。

可以说,正大集团既是中国经济腾飞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此,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正大集团也没有想过要放弃中国市场。

在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正大集团也未能幸免。谢国民断臂求生,抛售了泰国境内莲花超市等大批资产,关闭了亚太石化等长期亏损企业,并紧急裁员。但内忧外患之际,他没有卖掉中国的资产,反倒加大了投资。当时,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上海正大广场资金链告急。谢国民费尽周折搞来资金,让正大广场顺利开张。

这份坚持被实践证明是准确而明智的。金融危机过后的1998年,中国资产为身陷困境的正大,贡献了救命的160亿营收和5.3亿利润。

转眼45年过去了,正大集团在中国设立企业已经达到600多家,员工近10万人。2023年,集团总营业额1800亿元人民币,产业覆盖饲料、食品、制药、娱乐等,是中国外商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领域最多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

如今再次被问及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泰国首富的坚定没有任何改变。这或许就是一个顶级企业家从更高维度,透过浮夸表象所做出的敏锐判断。

02 外资撤离假象

目前的中国,到底存不存在外资撤离现象?

答案也是肯定的,主要表现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数据上。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8%。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

再加上,近几年来有一些比较知名的欧美日韩企业,在华业务体量有所变化,比如:

今年8月,IBM中国区突然通知研发人员,决定将中国系统实验室的开发任务转移至海外基地,退出在中国所有开发任务,所有不愿意去印度的工作人员将被裁员;

2019年,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电商市场,关闭了在中国的电商业务。同年,三星手机先后关闭了在深圳、天津、惠州等地的工厂,在制造环节彻底退出中国。

2023年,微软突然撤离了中国区Azure人工智能团队的七八百名员工,将顶级AI科学家转移至温哥华。与此同时,微软在东南亚加大投资,似乎有意将亚太市场的重心转移至该地区。

这样的数字变化和具体案例,都成为一些论调的口实。

但从长期数据来看,无论是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还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都会在某些固定时期内受大环境影响而起伏。而且不论是IBM、微软还是三星、亚马逊,都有部分业务在中国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和国产同类产品抗衡。调整、出局是正常的。

我们仅拿近20年数据来看,就会发现2009年、2012年、2016年等诸多年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在很多年份也会出现同比下降趋势。但长期来看,两者都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状态,这说明中国吸引外资的大趋势仍然未变。

具体到最近两年。实际上不仅是中国使用外资情况有所下浮,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全都增长乏力,总量持续在低位徘徊。

根据《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FDI流动实际下降10%,降至1.3万亿美元。全球范围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放缓迹象,并不局限在对华投资,还涵盖了对整个亚洲地区的投资。

而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24》数据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FDI比重即便在这两年有所下滑,但是在20多年来,仍然是明显的上升状态。

新闻真实分为部分真实和整体真实。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百万亿级GDP的超级大市场,每年每月,甚至每分每刻都会有企业的进入和离开。把短期、小样本的数据放大成整体的新闻论调,并利用情绪大肆传播影响他人,是一种失之偏颇甚至心存恶意的春秋笔法。

所以对像谢国民这样高度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的立场和格局远非一朝一夕的纸面数据变化,或一些网络舆论鼓动所能影响的。

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才是其决策的核心依据所在。这种趋势,就是中国经济换挡后的巨大潜力。

03 换挡的中国更诱人

伴随着结构性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下的增速换挡期。新兴产业不断崛起,产业链、价值链也在逐渐升级。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开始向高新技术领域,比如医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方向进行转移。

这成了中国持续具有外资吸引力的因素所在。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202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并且积累了众多的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制造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以及累积而成的供应链体系,成为源源不断吸引外来资本的重要因素。

与以往外资在中国研发和生产来供应中国市场不同的是,在中国研发和生产并以此为中心反哺全球,正成为外资车企在中国新的投资逻辑。特斯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浦东发布”微信公众号报道,10月11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3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300万辆整车中,有1/3已经远销欧洲、亚太等海外市场,获得海外市场高度认可。据悉,目前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销售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均来自上海超级工厂。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大众身上。大众ID3车型基本均在中国生产,并销往全球,但德国车主购买ID3相当于买进口车,价格是中国车主的两倍有余。2023年这个情况被发布在社交媒体之后,德国车主集体破防。

大众在今年4月已经宣布投资中国25亿欧元,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与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大众汽车围绕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在华投入至少超过700亿元。

其他两大德国车企也不甘落后:奔驰集团今年9月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今年4月,宝马宣布,向沈阳生产基地投资200亿元,用于沈阳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2026年启动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奠定基础。

尽管欧盟政治领导人呼吁“降低”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风险,但在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带领下,欧盟企业在华的绿地投资在 2024 年第二季度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德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仅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就已经创下历史新高,达73亿欧元,超过去年全年投资额。

可以看出,外资对中国失去兴趣的说法缺乏实际依据。相反,在超大规模市场和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上,中国向着战略新兴产业进行换挡提速,恰恰不断吸引着外资更高水平的关注和投入。

那些选择撤离的外企,恰恰是其竞争力已经不足以适应中国发展的速率。比如亚马逊退出中国,那是因为在中国电商的夹击之下,根本吃不到太大的份额。三星关闭中国工厂,也是因为中国手机品牌的崛起,让三星的成本不足以在中国继续进行市场竞争。

而那些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根本不会考虑退出。

正大集团制药板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不仅深扎根国内,而且负责掌舵的谢家第四代子弟,甚至已经入了中国国籍。

04 写在最后

如今中国经济处在换挡周期,新兴产业正在取代传统产业,逐渐成长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这种生产力层面质的提升,是此前习惯于传统产业、传统格局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因此盯着一些负面消息持有怀疑、不安态度,也属于正常。更何况,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各种结构性问题,急需人们作出改变和调整。

但面对各种各样实打实的事实、数据,还不转变思路,就未免有些固执。也就相当于把自己排除在了中国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之外,最终受到损失的还会是自己。

能像正大集团这样坚持对中国的信心,并甘心陪伴度过磨合期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最适合的“合作伙伴”。这不仅是对于外资来说,对大大小小所有中国民间资本来说,也同样如此。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