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推动电商行业迎来第三次价值回归

阿里的组织架构,再随时势而变。

作者丨阑夕 顾见

阿里的组织架构,再随时势而变。

作为一家能不断从变化中汲取力量的公司,阿里深谙“唯变恒稳”的哲学。眼下,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用一封内部信,开启了淘宝天猫、国际数字商业、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合而为一的新变局。上述业务被置于阿里电商事业群这个全新框架下,由蒋凡负责,直接向吴泳铭汇报。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在经济日报刊文指出,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数字时代,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看,阿里电商事业群的整合,就是在为全行业的价值回归开辟新航道——电商的再一次价值回归,在阿里推动下,正式开启了大幕。

一、“打野”告一段落,“出海口”已成

阿里的组织变革逻辑一直有迹可循。

遇到新风口,或是行业生态出现重大变化时,集团愿意通过化整为零给一线业务放权,寻求破局。而它每次试图通过合并、瘦身收回拳头时,往往意味着完成了新经验的提纯和验证。

通俗来说就是,先鼓励团队去新兴赛道打野,再根据成长情况与基本盘重新耦合。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板块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早期发展阶段,一手通过阿里国际站和速卖通连接全球买家;一手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连接海外电商平台,将电商经验与本土化运营相结合。

从财务角度看,这一手“打野”换来的是短期亏损。以今年前三个季度为例,阿里海外电商亏损近 107 亿元。甚至过去几年,一些“接盘”过来的海外平台也出现了市占率的波动。但产业投资的逻辑,很多时候看短期数据毫无意义。

国际数字商业对阿里电商基本盘的战略价值,已经在长年沉淀中得以凸显。

一方面,它把市场集中度很低的出海赛道捋清了路径。

过去几年,电商出海这件事是一个典型的哑铃风格。头部企业发动钞能力在顶级国际赛事上频繁露脸,小微个体通过亚马逊跟卖跟玩法,主打一个细水长流的搬砖模式。

而大量腰部商家,在出海这件事上的积极性始终提不起来。原因在于,这里面的选择成本过于高昂:出海目的地选东南亚还是欧美?做独立站还是入驻平台?自营还是全托管?这些问题理不清头绪,出海只能是“白给”。

好在,一个个深坑让阿里尽数填平了。从速卖通针对自营、托管各具特色的双轨赋能模式,到今年7月开推的“0退货、0退款、0运费险”大服饰全球包邮计划,都大大提升了中国好商品与全球消费者的连接效率。

类似这样的帮扶举措,让电商出海越来越顺畅。商家们的积极性、货品供给效率都得到提升,截至8月5日,淘宝服饰行业海外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近40%,参与服饰包邮的商家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近90%。

某种意义上,正是阿里国际不断拓宽品类推广之路,才间接促成了去年“跨境电商四小龙激斗亚马逊”的提气故事。更有意思的是,被称为美国大选最强预言家的“义乌指数”,也在借道阿里出海。2024年4月以来,阿里国际上的义乌新商家数量,同比增长77.5%。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成为阿里AI能力场景落地的高产田。

今年上半年,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副总裁、AI业务负责人张凯夫在活动中透露:过去一年,阿里国际AI团队在40多个场景里测试了AI能力,赋能50万中小商家,1亿款商品得到优化。商家的AI需求也不断增长,商家对AI的调用量也在大幅增长。

不久前,阿里巴巴国际站又先后推出:为海外采购方提供一站式“采购顾问”服务的全球首个B2B AI搜索引擎;为中小企业在发品、接待、营销、合规提供AI智能体赋能的 AI生意助手2.0。可以预见,这些AI应用场景将与国内电商业务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也为这波高质量的“出海热”提供了坚实底座。

越来越多的成果表明,阿里电商已经有潜力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出海口”。

记得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后,就明确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而海外电商业务,无疑是这两个方向上的“尖子生”。作为“出海口”的基础设施成果也好,在AI方向的战略契合度也罢,都让这次的海外“打野位”回归大部队,显得水到渠成。

二、扶正价值天平,推动行业重返增长正途

这几年,围绕电商行业展开的创新不少,但创着创着很多东西变了味。

类似“仅退款”这样原本为用户谋福利的尝试,衍生出了很多野路子。比如有的平台上,支持商家靠战术亏损快速推高店铺权重,再通过以次充好完成性收割后弃店重来的骚操作。把一个体验为王的行业,变成了量化金融模型。很多媒体平台上,都能看到商家在控诉类似问题,呼吁“别让老实本分的创业者,为无良商家买单”。

还有商家不想承担不合理“仅退款”的损失,会通过运费险等方法谎称商品在运送过程中损坏、遗失,从而将矛盾转向驿站,快递侧。一些价格不贵,但取证麻烦的商品,“仅退款”后莫名其妙成了快递小哥自掏腰包。

表面上看,类似这样的模式能为平台带去更多收入——频繁触发仅退款,是一个养蛊式的广告触发器,商家承担损失,但投流费用照付。用户没得到心仪商品但拿到了退款,就有意愿继续浏览商品。这就为同类商品的曝光和点击,创造了空间。结果是,一次、甚至0次真实销售转化,却带来多份广告收入。

但这样的结果,损害了商家的长线经营热情。商家为了旱涝保收,会从定价层面预留出赔付成本,最终让用户买到的商品品质越来越不可控,形成双输螺旋。

无形之中,商家被绑上了燃烧的战车。跳车,意味着失去机会。继续,则要忍受内卷带来的高强度运营和亏损。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模式,更让昔日的羊毛党卷土重来,用花式“0元购”,击垮商家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仅退款”这一保护消费者体验的举措,阿里也会做出跟进,通过实践去判断该模式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阿里也在全行业打响调整松绑第一枪。在今年7月,淘宝天猫宣布优化“仅退款”策略,希望用体验分体系,打造出更公正的电商环境。仅一个月时间,新体系下全平台4.8分及以上商家占比就超30%,不合理“仅退款”锐减,商家申诉7天完结率超过95%。

针对退换货问题可能产生的纠纷,淘宝积极引入平台、物流、保险公司打造出退货宝产品,进行合理对冲。降低商家退货成本的同时,让退换货模式更加健康。新模式下,商家们也从不计后果的卷低价转向质价比驱动。

考虑到商家的营销痛点,阿里妈妈上半年发布了新产品“全站推广”,并全面接入淘系搜索、推荐资源位,打通淘系自然和付费流量池壁垒。双11期间,阿里妈妈的“多波段抢收”、“品效联投”、“付免联动”等红利策略,让海量商家得以通过爆品撬动品牌力、穿透人群,实现GMV的高质量增长。

可见,当价值天平被扶正后,商家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有了一个鼓励修炼内功,让优秀者脱颖而出的良好营商氛围,从内卷中解放的商家们也就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动力。而阿里海外电商打造的“出海口”也就能发挥更大效力,助力行业重返增长正途。

三、电商行业的第三次价值回归

在阿里电商的调整变化过程中,总能看到行业发展的一些缩影。从结果上看,这些改变有着鲜明的利他主义特征,不断引领行业从混沌中走向价值回归。

电商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因为缺乏三方支付平台,大大增加了交易风险。支付宝的出现,乃至独立,加速了“信用商业”时代的到来,也算是业内的第一次价值回归。

淘宝天猫的分与合中,则加速了商家对消费多样性的理解,为他们在数字商业时代提供了方向指引,又是一次价值回归。

眼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大整合,则让商家们重拾电商初心,从内卷中抽身的同时,有能力、有底气扎根全球市场谋求高质量增长,共赴电商出海大时代。

这第三次价值回归,刚刚启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