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在争抢科学家

成都高新区首批50个资助、种子项目已完成落地,天使母基金合作规模达150亿元。

文|投资界 吴琼 旸与  

“成都深深吸引了我们。”

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平教授的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经过全国重点城市的考察后,终于在成都高新区驻扎了下来,

这并非个例。眼下,成都大举发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教授带着科研团队前来。今天,2024中国成都“金熊猫”天使投资生态大会在高新区举办。会上,又一批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签约。

往早走,更早一些。成都正在走向技术诞生的初始地,打响一场产业逆袭战。

“我把公司落在成都”

时间回到2023年7月,成都高新区首次接触到与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空间重点实验室、鹏程实验室等有着渊源的元测信息技术团队。在此之前,元测信息团队已长期专注于各类通信专用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发,正处于科技成果转化攻坚阶段。

成都高新区迅速伸出橄榄枝,积极提供资金、场地补贴、员工招聘服务、项目及产业资源推介等帮助。在双方接触中,项目团队也被高新区的人才、产业优势,以及高新多维、开放、详尽的招引政策及服务所打动。

很快,一支由张平院士培养支持下的研发团队来到成都。去年10月,元测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落在高新区。成立一年,元测信息已获得天使母基金合作子机构创新工场,高新区创投公司、策源资本投资,开始崭露头角。

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类似元测信息这样的早期科技团队来到成都,扎根成都,其中又以高新区最为密集。一组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已汇聚院士26人、各类人才80万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

这样一幕并非偶然。

筹建于1988年,高新区坐落在成都西南一隅,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03年,英特尔落户于此,随后许多大型全球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当科技产业浪潮席卷全国,高新区抓住机遇发力,一座西部科创高地悄然崛起。

当科技低垂的果实被摘光,大家不约而同往早期走,朝着科技创新的源头抓起。一个更为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没有早期项目的发展,更谈不上一个个产业龙头。然而,由于投资风险大、回收周期长,市场失灵问题突出,天使投资一直是创投行业最薄弱的环节。艰难之际。深圳、合肥等地方政府基金纷纷出手,加入支持早期科创的阵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也应运而生。

成都还在更早一步。创投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7月,成都高新区发布“资助—种⼦—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支持体系。

其中,为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都高新区推出成果转化资助资金、种子基金,帮助科技项目在成都⾼新区内实现“就近就地、应转尽转"。 

在外界关心的容错问题上,针对种子、天使、创投等政策性基金,分别设置了从80%到30%的容亏率。也就是说,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允许子基金及创业公司有不同程度的失败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

眼下,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力“资本赋能成果转化”,瞄准科技创新早期环节,“拼速度、抢时间、抓发展”,为了推动资助资金、种子基金快速落地,自发布到签约的90天里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建立成果转化资助平台、种子基金服务平台,组织3场“金熊猫”创投日种子项目路演活动,联合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未来科技城建立3个种子基金联合孵化基地,通过“线上系统+线下路演+联合孵化”的模式,征集筛选优质科技成果。

今天大会上,首批资助项目和种子项目正式签约,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全面落地。至此,成都高新区首批50个资助、种子项目已完成落地,天使母基金合作规模达150亿元。

具体来看,首批资助项目签约仪式上,包括天府绛溪实验室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凌味未教授项目、电子科大罗敏老师项目、电子科大文岐业教授项目、四川大学杨子元博士项目、电子科大苟君教授项目;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与中医药大学余曙光教授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赵畅博士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钮大文教授项目,省肿瘤医院田超主任医师项目、华西医院董静思副教授项目在内的10个项目正式签约;

首批种子基金项目正式亮相——高科集团与赫维赛德、维洲勇创、华芯智汇、锦龙微电、华拓智谱、大川知物、艾克思德、玄鸟科智、星源智科、视创科材等10个项目完成签约;

而在天使项目投资签约环节,各天使子基金也分别签约新项目,包括高科集团与丹诺迪、创新工场与迈科科技、云启资本与任务叮咚、中信聚信与博瑞微、阿米巴资本与天赋智源、松禾资本与新源生物;此外,成都高新区100亿天使母基金也完成一批子基金合作签约,分别是英诺天使、祥峰投资、盈创资本、合力投资、国泰创投、磐霖资本。

至此,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浮现。

科技成果转化,成都正成为创业第一站

你可能不知道,成都正在将“科技成果转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经验表明,高校向来是科技成果转化最为密集的地方。2023年4月,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成立芯华创新中心,通过提供“首席科学家团队+空间载体+第三代半导体研发验证平台+基金”全方位服务的方式,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仅2023年,清华芯华创新中心已首批入驻12个高成长科技项目。不久前,又有两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公司入驻于此。其中,星动纪元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最新完成近3亿元Pre-A轮融资,由清流资本、元璟资本、阿里巴巴联合领投,策源资本跟投,老股东联想创投、世纪金源、金鼎资本、泽羽资本、清控天诚持续追投。

北京大学也来了。去年4月,成都高新区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简称“北大成都研究院”),这也是北大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目前,其首个全资成果转化公司成都燕蓉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

当然,成都本土高校也不可忽视。比如,成都高新区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了天府绛溪实验室;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受益于此,成都收获了源源不断的“金种子”项目。

项目源头有了保障,但科技成果转化历来有着难以跨越的“死亡谷”,往往九死一生,为此高新区又瞄准了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

所谓“中试”,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因缺少中试平台,当地的科技成果只能到沿海地区进行中试,导致辛苦培育的科研项目最终流失外地。成都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因此高新区重点布局“中试+”生态建设,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各环节。

投资界了解到,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各类中试平台49个,覆盖了70%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服务创新项目1883个,助力项目融资超19亿元,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之一。

由此,越来越多的教授学者带着科研成果落地成都。比如,天府国际生物城投入1亿元建设干细胞、细胞疫苗等7条生物治疗中试线,成功中试了成都医学院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项目、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7个项目。

当中,已经孵化出了细胞治疗头部企业优赛诺。成立于2020年底,优赛诺由邹强博士创办,专注于异体通用型CAR-T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一路走来,优赛诺身后已经集结包括钜科投资、国中资本、鹏来资本、国生资本、经纬创投、凯风创投、北极光创投等知名机构。借助其头部企业效应,此后还吸引了6家细胞治疗产业链企业到园区汇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科创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一场产业逆袭战

如此一幕,正是全国城市争抢新兴产业的一缕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方培育产业往往是通过拼税费、拼补贴、拼土地的“内卷式招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加大地方财政压力,一些招引而来的企业也难免“水土不服”。归根结底,还是要因地制宜培育城市自身的产业生态。

放眼望去,各地城市已经行动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主动走到台前,和产业界领先的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逐步积累技术、人才资源,形成千亿乃至万亿的产业链,从而抓住新一轮产业兴城的机会。

没有人愿意成为城市竞争的出局者。成都坐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66所高校,其中8所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每年对外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人才,本就具备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优势,更是无法错过这一波产业机会。

为了吸引更多高精尖项目落户,成都正在拿出真金白银。其中,成立于2022年的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合作子基金,累计投资了23个区内项目,并招引落地项目47个。

这几年来,成都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大飞机制造等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

随之而来,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3万家。这背后是数以十万、百万的优质就业机会——正如数据显示,成都已聚集各类人才超过650万人。同时,一些在沿海城市打拼的创业者也陆续选择回到家乡。

更具深远的一幕正在发生。9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到,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随后,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其城市性质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换言之,成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新序幕已经拉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