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执笔》编剧石小琳 | 短剧创作、挑战与未来展望

未来短剧领域必将出现全新的平台巨头。

文|DataEye研究院

短剧的下半场竞争中,剧本创作无疑是关键。这也意味着短剧的头部编剧中心制的到来。

编剧,在短剧行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顶尖编剧的争夺,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近日,DataEye短剧观察对短剧顶流编剧石小琳进行了深入专访,就市场趋势、内容制作等方面进一步剖析短剧现状。

石小琳今年撰写了《执笔》、《实习生菜菜》、《你好,八零年代》、《澳门故事》(待上线)等多部出圈作品,涵盖了献礼短剧、横屏短剧、品牌定制短剧、文旅短剧、贺岁短剧以及付费短剧等多个市场领域。目前 ,《执笔》已登陆上海东方卫视,也是作为中国第一批短剧率先上大屏的品质微短剧。

除了短剧编剧这个身份,石小琳也是圈内公认的才女。她笔名郭缪,集白金作家、知名唱作人、导演、编剧等多重角色于一身。

在内容创作方面,石小琳强调,内容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因为市场变化迅速,作品完成时,市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石小琳以出品人的身份,正在积极推进两部横屏短剧项目。其中一部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合作项目,另一部则聚焦于高科技侦破领域,以未来警察为主角,可以视为一部现代版的女版福尔摩斯探案剧集。

对于短剧行业的未来趋势,石小琳预测,TOB精品短剧和品牌短剧将成为发展的重点。随着付费短剧逐渐向IAA模式的免费端转型,广告赞助商、零售业销售新模式的加入预计将为行业带来新的繁荣期。

石小琳还认为,未来短剧领域必将出现全新的平台巨头,这些巨头的运营模式将与现有的模式有所不同。它们将深度融合科技和人工智能,为短剧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变革。

以下是采访实录整理:

一、短剧内容创作

DataEye短剧观察: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剧编剧转向短剧创作是一种“降维打击”,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石小琳: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实际上,我指导过很多专业院校出身的编剧,由于专业院校所学知识与市场供求迭代有一定脱离的现象,以及实战经验匮乏,致使一些编剧在写小程序短剧剧本时却显得无所适从。这种现象在短剧行业内相当普遍。原因在于写作文化、生活启示及商业逻辑上的差异。

以小程序短剧为例,它遵循的是网络文学的逻辑,而影视剧和电影则基于编剧教学理论,如"救猫咪"的叙事逻辑,专业院校教授的也是电影的叙事逻辑,他们接触的都是好莱坞大片,从未接触过网文市场。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些不看网络小说的人,真的能看懂小程序短剧吗?短剧并非只有小程序短剧,而是要适应平台的底层商业逻辑,创作者会据此勾划更多的短剧形式。

所以,长剧编剧转向短剧创作并不是简单的"降维打击",而是需要适应和掌握一种全新的叙事逻辑和文化语境。这需要编剧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而并非一蹴而就,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DataEye短剧观察:短剧创作是否存在一种可复制的方法论?

石小琳:迅速复制是有方法论的,但作为头部作品,坦白说,并不存在着这样一套可以简单复制的方法论。我认为,写作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当观众看到某部作品时,能够立刻辨识出这是张三的风格,或是李四的风格,这种个性化的创作特色是很难被他人模仿的。每位创作者都拥有自己独到的文风和思考方式,这些内在的创作特质是他人无法简单复制的。

DataEye短剧观察: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呢?

石小琳:我的灵感主要来自于人类荷尔蒙,比如当我在写一段情感拉扯的时候,如果我自己都不嗨,你凭什么要求观众嗨。我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有情感、有故事的人。

和我合作的导演曾说,拍摄我写的剧本特别顺畅,我们的筹备工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这是因为我创作的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NPC。即使是最不起眼的配角,他们在剧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剧本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有其价值,没有废话。同时我有制片人思维,我会在剧本里给制片、统筹做最容易落地的剧本,能做到这点,只能在实战经验中积累。

DataEye短剧观察:您最近一年的作品中有比较满意的吗?还是都比较满意?

石小琳:我对所有的作品都不满意,但每次完成后,我都觉得自己写的好牛逼,因为短剧创作周期很短,要求强度很大,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中,我能脱颖而出是我的幸运,也能证明我的能力。我所有的项目我觉得最牛的点——剧本基本一字不改就直接投入拍摄,最多只是一些小的调整,这也离不开团队最终的呈现,所以短剧真的很锻炼人。

这次我们创作的《澳门故事》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为澳门回归25周年献礼,平台要求对标的是《我和我的父辈》。在作品中,通过五张全家福,串联起澳门回归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讲述了一家七口的经历,展现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前后的变迁与发展,这部作品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快手平台、中联办、澳门政府、澳门直播协会等的层层审核,我有幸提交的初稿一次性就通过了,感到非常荣幸。

我最高兴的是看到我的作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数据都表现不错。但就创作而言,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澳门故事》的剧本,严导要求我是按照真正精品化短剧的标准来写的,我们的团队也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在短剧有限的预算中,做出最好的品质。

DataEye短剧观察:在短剧行业中,编剧通常会署名吗?

石小琳:过去如果不是我强力争取,每一个开机仪式上可能都没我的名。现在我被平台和业内认可后,感受到了编剧被认可和被尊重。这个行业里,大部分项目方都倾向于隐藏编剧的身份,因为好编剧难求,担心编剧会被其他公司挖走。

顶尖的编剧往往都被各大平台签约了。前几天我代表公司邀约一个不错的编剧,被直接拒绝,他说只和平台合作,而不愿意与制作方合作,所以对于制作公司来说,未来内容的选择上会因缺乏话语权,市场竞争更加严峻。

二、短剧项目执行

DataEye短剧观察:企业拍品牌定制剧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石小琳:企业做品牌定制剧通常有多个诉求,但目前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作为一种创新形式的广告,以及通过账号进行商品带货。例如,如果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3C领域的客户,那么在短剧带动了相关账号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后,企业就会利用这些账号进行商品销售。

这是因为目前在一些平台上,传统的带货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账号拥有200万粉丝,去年之前直播时能轻松有3万人同时在线,但现在即使投入大量资源推广,直播间的人数也只有3000人。

DataEye短剧观察:您认为品牌定制剧在创作上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石小琳:品牌定制剧的难点在于如何巧妙地将品牌信息和产品卖点融入剧情之中,实现无缝植入。理论上,我们只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掌握不同平台逻辑,针对品牌的产品属性,清晰地传达其卖点,并在故事中丝滑地展现这些元素。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具挑战。例如,品牌方可能会要求直接展示产品或念出广告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不生硬、不破坏观众的观看体验?

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可能的,比如通过喜剧手法来处理。最早的尝试可以追溯到长剧中的中插广告,利用剧中人物拍摄番外篇广告,自然地念出广告词,观众也乐于接受。

然而,短剧、长剧和电影的创作者往往难以胜任这一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广告逻辑,而广告创意通常是广告公司的专长。但广告公司又缺乏剧集制作的经验,这就导致市场上能够熟练掌握这种跨界技能的人才非常稀缺。

DataEye短剧观察:在您看来,短剧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石小琳:在我负责短剧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调配。比如,我曾带了10名编剧,签了一份需要在两个月内完成30部短剧的合同,这意味着每位编剧每月需要产出2到3部剧本。对于经验丰富的编剧来说,一个月写三本太正常了。

然而,人的因素是最不可预测的变量,编剧可能会遇到健康问题、情绪波动,或者出现不负责任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精雕细琢难,量产保持八十分以上更难,如何将这些不可控的变量转化为可控因素,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方法论,并且已经实践落地。

有效地管理项目,减少因个人问题导致的项目延误或失败。这本质上体现了管理学的核心原则,即通过精细化分工和团队协作来提高效率和可控性。

DataEye短剧观察:您认为短剧行业在管理层面面临哪些挑战?

石小琳:这主要涉及到商业逻辑和管理学的应用,而在短剧行业中,这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匮乏。坦白说,我在大多的制作公司中,都没有看到真正的管理。制片人们往往在预算管理上缺乏节制,导致资金的严重浪费,每家公司均存在不同的管理问题,上级交代的任务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比如,剧组已经转移到新的拍摄地点,但原地点的盒饭还在继续配送,每天造成数千元的浪费,累积到月底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资金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此外,一旦涉及到异地拍摄,管理上的不足就会立刻暴露出来,导致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

三、行业现状、趋势

DataEye短剧观察:今年的短剧观众和前几年相比有一些变化吗?

石小琳:变化很大。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探市场,真正深入市场也是我的成功之道。以前在我家楼下,经常看到外卖员和快递员们聚在一起看短剧。他们之间关系很好,常常是一个人买了一部剧,大家就一起分摊费用,轮流观看。

但最近我问他们,他们说已经很久不看了。我好奇原因,他们告诉我内容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新鲜感,而且觉得太贵了。

实际上愿意付费的观众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短剧平台开始转向五六线城市的中老年妇女,制作一些针对她们的老年婚恋题材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观众没有太多免费资源,同时她们的情感价值更容易受到影响,更容易被剧情所打动,但作为我个人,并不赞成为了收割而收割,过度消耗银发群体的情绪价值。

DataEye短剧观察:还有哪些新题材或类型具有潜力,值得尝试?

石小琳:我依然看好女性向的高甜题材,搭配上轻松幽默的元素,因为“爱情和死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能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个赛道,讲好“爱”这个字,已经是很难的,希望我们的剧可以给观众减压,并带给短剧正能量的行业新标准。

在榜单上经久不衰的实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甜的女性向作品,另一种是纯粹的男性向内容,其实男性向依旧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但这类作品在拍摄上较为困难,不易实现,它们往往包含许多高能的元素及中二的表演风格,致使创新难,且无法落地。

DataEye短剧观察:如何看待节庆题材以及紧贴社会热点的短剧?这是一种可行的创作方向吗?

石小琳:他们是受到了电影宣发行业的影响。在节日档期,如中秋、国庆、春节等,无论是站内还是站外的发行压力都比较大,投流都在抢资源,因此没有必要刻意去追逐这些热点。社会题材的短剧更适合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上发布,而在小程序平台上,抓住观众的情感,真正贴近、关爱新社会群体更为关键,因为这些短剧是付费内容,是叠加于流量之上的逻辑。小程序短剧如果涉及社会题材,需要更具故事性才能吸引观众,但要注意题材的选择不要过于偏激,以免触及红线。

至于短剧蹭电影热度的现象,我更希望这是出于为电影做宣发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小程序的盈利。开心麻花几年前曾找我为他们的电影宣发制作短剧,虽然后来项目搁置了,但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值得考虑的,我也十分期待短剧+的模式更加丰富。

DataEye短剧观察:短剧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石小琳:短剧行业不只有小程序短剧!对于专业的内容制作者来说,未来的发展重点肯定是精品短剧,同时品牌短剧也将成为一大趋势。此外,随着付费短剧逐渐向IAA模式的免费端转型,广告赞助商的进入必将为行业带来新一轮的繁荣。

DataEye短剧观察:短剧行业未来的发展可以参照网大吗?

石小琳:我认为短剧与网络大电影本质上是不同的,只是大家习惯于用过去已知的标准来衡量它。未来短剧领域一定会出现全新的平台巨头,这些巨头的运营模式将会有别于现有已知范畴的一切模式。它们将深度融合科技和人工智能,从而为短剧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变革。

我未来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新模式的短剧创作平台,理想情况下,能够实现半人工化的流程。我可以通过AI生成初稿,然后再进行人工加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个性化。实际上,现在的一些编剧所创作的内容,很多时候还不如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更加逻辑通顺及高效。

四、未来规划

DataEye短剧观察:您在下半年有何规划?

石小琳:其实我自己有几家公司,天才影业是电影公司,原上青云是短剧内容公司,我的工作中心还是放在院线及短剧上。短剧的布局我偏重于年框合作,深度合作头部平台及制作公司,并且下半年,我作为出品人,布局了两部横屏短剧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重点项目。其中一部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合作的,他们作为第一出品方,我是第二出品方。另一部作品是关于高科技侦破,以未来警察为主角,可以看作是一部现代版的女福尔摩斯探案故事。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不法利用人工智能犯罪。中国作为国际上率先提出人工智能立法的国家,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专门的部门来应对这些挑战。这部作品中,我在近未来世界观搭建了人工智能管理局,这个项目曾是官方种子库中的重点推荐项目,现在我计划将它改编为每集15分钟的横屏短剧。这个IP我已经孵化了6年。

我做内容一向比较超前。我认为做内容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超前能力,就做不了内容。时代发展迅速,要不断学习,如果一味效仿爆款再孵化,当你的作品完成时,市场可能已经变了。

DataEye短剧观察:您做这种比较超前的项目,是否担心过票房收入可能不理想?

石小琳:不担心,因为我认为结果不可能不好。我不悲观,我是那种在项目上非常乐观的人,从不预设还未发生的事情,只想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

今年某时间节点我们做了三个品牌定制项目,我能够判断哪个项目最有可能爆红,哪个可能表现一般,也可预估哪个项目在拍摄上能够做得最好。我说过《你好,八零年代》一定能爆,另外两个项目,我感觉有点悬。其中一个项目,如果有推广就能爆,还有一个项目,我认为表现平平,因为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项目的结果。

对于项目的最终呈现,如果是真正专业的人,你不用担心它会不会爆,会做到心中有数。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