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茶新品被质疑“擦边”,喜茶联名曾多次陷争议

有分析人士认为,陷入“擦边”争议是喜茶自降格调的一种表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6月27日讯(记者 孙煜)近日,喜茶携手芬兰服装品牌Marimekko推出了轻乳茶新品“小奶栀”,然而上架不久,这款新品的名字便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被质疑涉嫌擦边。

蓝鲸新闻就喜茶新品名称采访多位消费者,有人认为,“一开始看到‘小奶栀’的名字并没有任何想法,看到网友讨论和媒体报道后觉得确实不太妥当”。也有人告诉蓝鲸新闻,“感觉这一事件炒作的成分更大。”

近一年来,新茶饮赛道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企业希望通过登陆二级市场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进一步扩张。具体来看,除了已经成功上市的奈雪的茶、茶百道,正在进程中的还有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霸王茶姬。

新茶饮分析人士告诉蓝鲸新闻,在同行的竞争下,迟迟没有上市动静的喜茶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挑战,喜茶在近年来相继采取产品降价、开放加盟、推出联名产品等多项举措。

新品联名再次陷入“擦边”争议

喜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2023年度爆款产品榜单,共有8款产品上榜。其中,多肉葡萄依旧是喜茶的“销冠”,喜茶官方数据显示,自多肉葡萄面世以来累计卖出超1.5亿杯。此外,烤黑糖波波牛乳、酷黑莓桑等经典产品依然热销。

虽然喜茶近年来持续推出新品,但销量上依旧无法超越经典款,喜茶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搞联名”。从2017年喜茶首次联名美宝莲开始,先后联名过乐事、大英博物馆、欧莱雅、FENDI、周大福等诸多品牌,被消费者称为“奶茶届联名天花板”。

然而,在跨界营销的过程中,喜茶也多次被质疑“擦边”。除了近期饱受争议的喜茶与Marimekko联名新品“小奶栀”,2023年喜茶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联名款“佛喜茶拿铁”包含宗教元素被质疑“打擦边球”,2019年喜茶也因为与杜蕾斯合作推出的广告给消费者带来不适而致歉。

“擦边的梗,对于大部分正经经营的规模化的企业来说,目前它的收益是远小于它的风险的”,在公关公众号主笔姚素馨告诉蓝鲸新闻:“以前,很多企业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的收益特别好,所以即便显得上不了台面,大家还是会用。而现在,消费者已经不太吃这一套了,而且这么做的风险在不断提升。”

也有分析人士告诉蓝鲸新闻,不排除是一种炒作方式,为了保持品牌的热度,无论如何,陷入“擦边”争议是喜茶自降格调的一种表现。

降价、拓店,走向下沉市场

喜茶的前身是创始人聂云宸在2012年开设的“皇茶”奶茶店,最开始是一家只有20平方米的小店, 2016年,皇茶更名为喜茶,成为当时的网红店,2017年,喜茶进军上海,排队5-6小时喝喜茶的景象使得喜茶迅速取得成功。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喜茶在上海的单店每天能卖出近4000杯,日营业额达8万。2021年,年仅30岁的创始人聂云宸曾以100亿元财富入选《胡润百富榜》。

然而,新茶饮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喜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从门店数量看,喜茶在2018年-2019年发展较快,门店数分别为163家、390家、695家。2021年、2022年,喜茶的门店数停滞在800多家。

业界普遍认为,喜茶的直营模式和产品定价高限制了喜茶在二、三线市场的扩张,于是,喜茶从2022年开始,逐步开始降价、开放加盟。

2022年初,“喜茶告别30元”成为消费者讨论的热点话题,降价幅度1-10元不等。今年5月,喜茶因“4元一杯”受到消费者关注。浙商证券在一份报告中分析了喜茶可以降价的原因,2022年初喜茶大幅降价系人工+原材料端的成本有所压缩,如店内员工现做的栗子泥、芋泥转变为由工厂负责制作的罐装栗子泥、冷冻芋泥;而使用罐头代替鲜果更是可以节省约30%的成本。

为了在下沉市场更快速地发展,喜茶在降价的同时选择开放加盟。2023年2月,喜茶的第一批加盟门店陆续开业。根据喜茶官方数据,2023年,喜茶的门店数迅速从年初不足1000家突破到年底的3200家,其中,事业合伙门店(即:加盟店)超2300家。

在迅速开店的同时,喜茶也陷入的低质量开店的质疑,“加盟门店变丑”成了社交平台消费者讨论的话题,其中被各地消费者最直观感知到、吐槽最多的,是它以白布为背景、只有一行Logo字样的门头招牌。据界面新闻报道,创始人聂云宸看到之后,在3月之前紧急让一部分加盟商把门店的招牌换了一遍,将原本的灯布改为了亚克力的发光背景。

上市前途依旧未明

天眼查显示,喜茶共经历过5轮融资,2016年,喜茶拿到包括IDG在内的亿元级别融资,此后又陆续拿到来自红杉、腾讯、高瓴、黑蚁等知名资本的投资。2021年7月,喜茶以5亿美元刷新了新茶饮赛道的融资纪录,也助推喜茶估值达到600亿元。此后,市场上多次传出喜茶上市的消息,但均被公司否认。

为何喜茶迟迟不上市呢?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蓝鲸新闻采访时表示,“市场环境不利于上市预期,特别是募集和估值规模,同时投资者也没有更突出的退出压力。”

此外,也有投资人对蓝鲸新闻表示,“当下的资本市场更看好扩张程度高的新茶饮企业,喜茶与其他几家排队IPO的企业相比门店数仍处于弱势。”

也有分析人士将喜茶与奈雪的茶进行对比。奈雪的茶在上市后估值从200亿港元降到了现在的35.5亿港元,喜茶纵然实力再强,按照现在600亿元的市值估算,在上市后市值不变的情况,能做到奈雪的茶15倍以上的估值吗?

随着喜茶的降价和开放加盟,在消费者心中已经不再是高端茶饮的代表。在同行争相排队上市的当下,喜茶面临来自同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