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才没凉

探索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文|酒管财经

去年年底,淄博烧烤降温、流量下滑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淄博,真的凉了吗?”

所谓的淄博的“凉”,更多是网络流量热度的起伏给人的观感。

从数据来看,其顶峰热度虽然已然褪去,但余热仍在。

此前,据《2024年元旦跨年旅游报告》显示,选择淄博作为元旦旅游目的地的人数增加1628%,其仍位居全国当红旅游目的地之首。

今年春节假期,淄博再度“出圈”。

同程发布的《2024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报告》中显示,淄博位居热门黑马目的地榜首,春节假期旅游热度同比上涨137%。

据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消息,春节假日期间,全市在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数和累计营业收入较去年均实现大幅增长,全市重点文博场馆累计接待人数近40万人次。

2024年春节假期结束,淄博火车站共计发送旅客14.37万人次,较上年春节假期增长明显。

2023年五一期间,淄博站累计发送旅客人次高达24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

对淄博来说,只是烧烤流量趋冷。

真正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更值得思考的是,流量“退潮”后,可持续出圈的路径是否更为清晰?

今年的春节黄金周,更重要的意义是奠定信心。当然,维持未来的常红依然是更大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中小城市在知名度上有天然的弱势,要想破圈,需要花更多心思。

剖析淄博这座再度火出圈的热门城市,或许能提供一些启发。

春节黑马榜首,淄博又靠什么火出圈了?

过去,淄博甚至都算不上一个旅游城市。

这个既没有人文景点,又缺乏自然景观的地方,去年却凭借着烧烤迅猛出圈。虽然热度有所降低,但淄博一直在摸索如何把“流量”到“留量”。

《酒管财经》认为,淄博火的不仅是烧烤,其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旅游热,也让这座烟火之城成为更多人的春节出游选择。

今年春节假期,文旅部重点推荐了国内知名的秦淮灯会、自贡灯会、豫园灯会、淄博花灯会四大龙年灯会,而“淄博花灯会”是被文旅部推荐的北方唯一灯会。

张店区玉黛湖举办了2024年淄博花灯艺术节,以“穿越千年 点亮盛世”主题,推出全景云观灯,打造沉浸式数字景区新玩法,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3万人次,人气持续爆棚。

《酒管财经》注意到,宣传推介上,淄博也是一如既往地下功夫。

各景区参观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各大平台也出现了许多淄博的热门关键词,淄博的文旅元素也多次在央视亮相。

其中,红叶柿岩、周村古商城等景区举办的活动,被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全国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报道。

山东文旅·红叶柿岩旅游区的“龙年第一漂”“冰上的铁花”两大“王炸”被央视CCTV《新闻直播间》点赞,20个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超370万名游客同时在线观看。

此外,淄博五音戏也亮相央视《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地方剧种走上央视舞台。

关于淄博的再度走红,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每一个热点、每一波流量都有周期性,淄博从烧烤带来的“顶流”回归到常态,再到成为春节热门黑马,离不开自身努力。

每座爆红的城市,总有吸引人流的爆点。

流量可以急速涌来,也可以骤然消退。

不难看出,除了烧烤,淄博确实在努力寻找新爆点。

中小城市文旅,也可以“支棱起来”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各地文旅成绩单也新鲜出炉。

据统计,春节假期,北京春节接待游客1749.5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25.7%,旅游收入286.5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27.4%。

春节假期,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113.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280.54%和345.36%,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87.51%和156.88%。

春节假期,武汉累计接待游客120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60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48.8%。

北京、西安、武汉、洛阳等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春节文旅市场可谓一派热辣滚烫的景象。

在文旅资源深厚的强大对手面前,像淄博这样的中小城市们既没背景,又缺资金,怎么办?

中小城市旅游纵深不够,要去跟大型旅游目的地抢占完整的假期,很难。

有人说,中小城市文旅的火爆注定是“昙花一现”?

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淄博这样的破圈样本的出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那就是虽然不一定有很好的资源禀赋,但一定要在城市气质上亲民,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

在华住伙伴大会上,华住创始人季琦就提到,中国旅游消费人群重心正在下沉,从精英走向普通民众。

《酒管财经》始终认为,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业,核心还是服务人。

大城市与生俱来的知名度,自带流量,而中小城市想要打动游客,更要真诚地从游客的感受出发,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青睐。

复盘淄博再度翻红:“流量”如何变“留量”?

当流量退潮,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网红城市的另一道考题。

对淄博来说,烧烤再好吃,也不能支撑长久的热度。

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才是长久之道。

如何接住流量、转化流量,把“一时现象”变成“一地品牌”,是淄博这样的中小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服务好“人”是核心

中小城市在追逐网红效应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

这就要对“流量”有清醒的认识,避免过度“流量思维”,即认为流量就是一切,只要有足够的流量,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互联网制造热点的速度往往很快,线上“山呼海啸”般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短时间集聚的客流,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

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

今年春节因返程交通问题备受吐槽的三亚,就是一个例子。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抓住游客眼球,旅游市场最终拼的还是产品和服务。

只有更好地挖掘当地文旅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服务上以诚待人,注重细节,满足游客需求,才能从“流量揽客”转为“实力留客”。

中小城市应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特色文化赋能景区,打造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旅产品。

2、持续重视媒介的宣传作用

无论是夏季凭烧烤出圈的淄博,还是冬季靠冰雪爆红的哈尔滨,现象级文旅目的地的产生都离不开新媒体起到的推动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适应新的传播规律,持续在宣传矩阵上创新,才更有机会获取流量、火爆出圈。

以流量为抓手激发城市魅力,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流量爆火时,要能接的住流量,保证口碑,做大蛋糕,持续变现。

回归平静时,要蓄力修炼内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在承接网络热点带来的流量之外,更应掌握“留量”密码。

任何一个城市的热度都是曲线前行的,起起伏伏很正常。

客流量和消费数据不是衡量一个城市热度是否持续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游客的认可度。

想持续出圈,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单靠流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内涵,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否则,一时的流量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要流量更要留量,要爆红更要长红。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淄博”和“哈尔滨”,也期待他们能从“网红”成为“长红”。

统筹丨劳殿

编辑丨阿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