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华为军团看科技之变(二):机场轨道

轨道行业到底该不该数字化?

文|脑极体

前段时间有一个问题登上了热搜: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做什么?

对我来说,这个答案一定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核酸保质期”的那种。

距离上一次跨城出行,已经长达半年之久,我连飞机场、高铁站长什么样都快忘记了。当然,对于机场、高速、城铁、铁路等行业及从业者来说,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只会更深更重。

无论个人还是轨道行业,都需要一段疫情后的复健期,重拾出行的力量。

华为将“机场轨道军团”放在第二批十五个军团中推出,无疑也是意识到了轨道行业数字化之于社会经济复苏的重要性。

而且,相比于其他产业军团,“机场轨道”是与大众的联系,可能是最紧密的。

试想一下,在家收国际快递,你无需知道港口如何运作;上网冲浪,你不会觉得这跟数据中心有关。但只要出行,你就必然会对地铁来得快不快、高速堵不堵车、高铁进出麻不麻烦、机场通行是否丝滑,有十分直观的感受,稍有不满,就掏出手机发一条吐槽的朋友圈:真倒霉,今天又堵车/迟到/延误/坐摆渡车了……

毫无疑问,轨道行业对数字化转型极为迫切,大众也可以从中直接受益。但必须承认,作为受疫情直接冲击、客流量锐减的行业之一,让轨道领域企业拿出真金白银、人力物力去押注数字化,又意味着另一场巨大的冒险。

如果你也好奇,轨道行业到底该不该数字化,又会对自己的下一次出行带来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畅想一下,就当是为终将到来的随意出行的日子,做做“心理复健”吧。

不一样的军团,机场轨道怎么被“大杂烩”了?

电力军团服务于电力行业,煤矿军团服务于煤矿行业,智能光伏军团服务于光伏行业……和这些聚焦某一个垂直场景、一眼就能看出产业逻辑的军团不同,机场轨道军团,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复杂的。

它囊括了非常多的出行场景,从城铁到、轻轨到机场、高铁无所不包,一口气服务上述一大堆细分行业。

这就奇了怪了。对个人来说,如果平时就活动在市区,高铁、机场是否数字化显然关系不大;“空中飞人”的商务旅客,落地之后大多乘车离开,智慧地铁也很遥远。对行业来说,这些不同的出行业务也形成了一套独立运转的产业链。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推出机场军团、铁路军团、城铁军团,非要整合到一个轨道军团里?照此逻辑,货物从港口出来通过公路运输,也没必要分成港口军团、公路军团,直接叫“海路军团”不就行了嘛?

这也是机场轨道军团有趣的地方,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要以华为军团模式,来作为理解一个新行业、新趋势的跳板。因为每一个军团成立的背后,都是自有一套逻辑的。就像机场轨道军团的出现,其实指向了一种大众目前可能还不太熟悉的出行体验:一体化综合大交通。

传统交通有什么问题?“身边即世界”一下,作为媒体人我经常需要前往外地城市,整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堵点”与“断点”。

提着行李箱走出家门,我需要乘坐地铁/轻轨,前往遥远的北京大兴机场/首都机场,因为路途遥远,期间候车坐车、办理登机手续、安检排队、乘坐摆渡车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留出机动时间,所以每次出行花3-4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一同操作猛如虎,一算总时长坐飞机也没比高铁快到哪里去。

抵达目的地,轨道交通之间的断层,也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无奈。我就曾在走出高铁站、前往地铁站期间,站在漫长的安检队伍里怀疑人生。为什么机场、高铁和地铁的安检没法打通,没人能给旅客答案。

城市研究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现代城市的基本特点是交通导向性日益增强。一个足够发达的城市,其交通上的“堵点”与“断点”一定是越少的。如果机场、城轨、高铁等衔接紧密的轨道交通,壁垒高企、通联性低,那么“堵点”与“断点”自然不可避免。

而“一体化综合大交通”,正是为了解决交通体系内全流程、全周期、全场景互联互通的问题。这是机场轨道行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也是华为机场轨道军团所希望切走的那块大蛋糕。

机场轨道纵享丝滑,究竟难在何处?

消除不同轨道交通场景的“堵点”与“断点”,让轨道出行不再有边界,对旅客来说很美,但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尚存在不少困难。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从国外引入“综合交通”的相关概念,并进行了相关探索。有一个古早的段子:一对恋人在机场分手,女孩对男孩说:“你别等我了,我们不会有结果的,就像机场永远等不来火车,我们以后也不会有交集。”后来没过几年,虹桥机场跟虹桥火车站连在了一起,这个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当年那个男孩。

虽是段子,却反映了我国机场轨道交通从单一走向融合、从孤立走向联动、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目前,这样机场、高铁、城轨等各种综合交通枢纽越来越多,各线路的通达性、连通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甚至超过了海外发达城市的水平。

但新的形势下,机场轨道交通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共性的挑战包括:

1.效益。机场轨道行业整体都受到疫情影响,敏捷、增收、降本、增效,对于后疫情时代破局十分必要。

2.升级。客户对出行的需求和要求逐步提升,然而机场轨道行业相对传统,全面数字化转型需要大规模、长期的投入,企业内部存在顾虑和现实困难。

3.新课题。除了常规经营的改变,机场轨道行业还面临一些新的时代课题,比如随着全球对低碳模式的关注,交通企业大都面临耗油耗电等新问题。

此外,航空、铁路、城轨等子行业也各自拥有一些差异化挑战:

1.城市轨道。城轨是居民、旅客出行最常规的交通方式之一,面临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挑战。近几年各地城市一窝蜂上马地铁、轻轨等轨道建设,在后疫情时代,需要更合理匹配城市需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降本增效。此外,随着线路、车站数量不断增加,城轨线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日均客流量巨大、存在明显的高峰和低谷,这些都导致城轨企业服务、调度、运维的难度越来越大,运营压力急剧上升。

2.铁路轨道。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铁路网,并成为唯一一个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铁路轨道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在生产效率、经营效益、客户服务等“软性能力”上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应急管理、乘客出行体验还有升级优化的空间,此前假期就发生过高铁停运导致大量乘客滞留的情况。另外,铁路覆盖的地域广泛,地面环境复杂,安全防护、运维效率也有待加强,传统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且有漏检的风险。

3.机场航空。飞机出行逐渐成为常用的出行方式之一,疫情之后民航客运量必然会逐步回升,提高抗风险能力、实施精益化运营、用户出行体验优化升级、从“重客轻货”到“客货并举”等新趋势,都驱动航空业在效率、安全、体验等方面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数字化成为这些行业解决各自问题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国家对交通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中实现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视,垂直领域联动形成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立体大交通,成为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边界出行,“无感”就是最大的有感

可能有朋友会说,现在出行只需要刷手机、刷脸、一证通行,比起以前简直方便得不可思议了,还要联动做什么?回想电话、互联网、智能手机相继出现之后,人们纷纷表示再也回不去从前了,同样,越来越丝滑的出行体验并不是“非必要”的,只要真正带来价值、改变出行习惯,用户对于出行的想象力边界就会不断打开。

而机场轨道交通的下一次突破,就在于系统“无边界”带来的“无感出行”。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基础设施数字化。让路侧、轨旁、场站及枢纽的终端可以通过“数字”语言“说话”,进而被纳入到运营管理当中,是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

这主要通过感知层面和联接层面来实现,技术上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视频(HDV)和分析、5G、光传送网(OTN)等。例如,在机场架设捕获飞机运行动态的摄像头,工作人员可以在视频界面中看见航班的所属航空公司、所载乘客等基础信息;南京地铁S6号线在车站轨行区两端和列车两端部署Airflash城轨车地通信设备,可以利用列车短暂的停站时间,完成车载CCTV视频与车载监测数据回传和落地存储,支撑地铁安全、高效。分布在铁路线路、站段的各种感知设备,为铁路智能中枢提供源源不断的感知和交互数据。

第二步:业务流程数字化。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I等,打通流程断点,实现业务流程的平台的融合、协同、共享,提升全面化管理能力。

交通行业是IT化比较早的,但建设过程中竖起了很多“烟囱”,打通之后数据分析利用效率得以提升。以城轨为例,2019年呼和浩特开通的第一条地铁就凭借数字化“后来者居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地铁运营生产、企业管理、建设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大量创新。比如基于数据融通的城轨数字平台快速上线的“一码通”,实现了呼和浩特的地铁卡和北京的地铁互认、一码通用,加强了两地商旅的往来便利,在当时引发了关注。

同样“后来居上”的航空数字化样板,云南机场当属其一。云南多山,许多城市依靠飞机通行,但此前云南机场集团管理体系复杂、支线机场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孤岛”林立,经过数字化改造,让机场群从“各自发展”转为“协同一体化”,实现云南大民航机场群业务协同。

第三步:全平台智慧一体化。

数字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丰富的智慧应用,来挖掘“数据资产”,让轨道行业运营管理由人工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真正成为交通行业的生产工具。

目前,AI也在城轨、高铁、机场等各个子行业的各个业务场景全面开花。以用户的出行体验为例,就落地了大量智慧应用。

比如通过视频+AI识别,可实时监测车站人群密度、排队长度、站台越黄线、人员逆行等多种场景,实现站内、机场内的安全管理;基于全域大数据和AI智能分析能力,可以实现智能分配和最优调配,保障高效运行。通过人脸认证,乘客能够在“零感知”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安全检查,出行无阻正在成为可能。

一步步拆除不同维度、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边界,数据的无缝融合与流动,也会推动人们的无感出行与流动。

对于每一个出行人来说,“无感”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舒畅感,就是最大的“有感”。届时再回头看,或许会觉得当下反复断点的出行体验,竟也变得难以忍受起来。

从中也不难发现,综合大交通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工程,需要将一条条机车、一条条铁轨、一座座场站相融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机场轨道行业中基本都是非数字化原生企业,所面临的将是一场颠覆式变革,期间必然会出现犹豫、顾虑、阻力、反复等情况。

数字化过程中矛盾重重,而传统的企业服务方式,无法及时有效地连接客户需求、技术创新、解决方案、产品开发、运维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从这个角度会发现,将科学家、工程师和营销专家等集合在一起的“军团模式”,不仅是华为内部面临打压的一种机动战略,也是应对垂直行业数字化关隘的一种有效战术。

当然,中国自古有“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说法。面对庞大的机场轨道行业,仅靠华为一个是无法穷尽行业所求的。“综合大交通”的美好愿景与庞大市场,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企业迈出创新的脚步。

一起期待那一天吧,当天堑变通途,我们将一次次与远方的风景时空伴随,与喜欢的人们尽情密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