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非常遗憾自己因为家庭原因已经无奈从临床一线上退下来了,没有机会参与到一线的抗疫救援,这次参与小区的志愿者工作,对于学医的自己,可以说是弥补了当时的遗憾。”王维娟说。
王维娟原本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从4月1日起,她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到对此次上海抗疫的“战斗”中。
“我懂她的难过”
此次上海疫情的爆发,在给整个城市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打乱了一些慢性病患者正常的就医和就诊,拿到所需的常用药原本对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对于处于封控期间的他们来说,又似乎阻碍重重。
配药难成为此次上海封控期间的一个难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4月9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8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关于封控区域的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由街镇或居村委依托网格化等形式,协同属地医疗机构对居民健康需求进行排摸,建立配药需求台账,实施分类管理。对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由小区安排志愿者通过代配药等方式,对接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保障。
在此背景下,王维娟作为志愿者成了上海整个代配药队伍中的一员。
“我住的小区离开最近的三甲医院20分钟的车程,但我必须5点不到出门,晚了就挂不到号了。”王维娟说,即使赶在5点到了医院,前面排队的队伍也已经是乌泱泱一片了,“医院8点上班,大家进去后赶紧先抢号,去挂号机排队,还要分有社保卡的,自费的已经建好卡的。自费什么都没有的就要去排窗口队伍,这些挂上号的,再去排医生开药队伍,9点45分左右2千个号基本就都没有了。”
“这个队、那个队排下来基本整个流程走完拿到药需要6个小时左右,排队的都是志愿者、居委的、物业的,都是帮助各自管辖区域的居民配药,一个人手里就有几十本病历本,每次等待的时间就会很长。”王维娟说。
“整个排队过程谁也不敢离开,离开了队伍就乱了,所以也不敢吃东西,也不敢喝水走动,一整天都要穿防护服,整个人都湿透的感觉。”王维娟说,“有一次排队的时候前面一个女生排着排着就哭了,我能理解她的难过。累是一方面,在医院的感染风险肯定也更大。”
王维娟说,其实身体累还能挺过去,但有时候是真的心累。“小区里有些患者不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排队、配药这种漫长的等待,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觉得配药还像以前那么方便,很多人理所当然地以为当天给你医保卡,第二天就能拿到药,其实当中的过程他们不理解的。”
王维娟在配药的医院有一个相熟的医生有次碰到她,心疼地问:“傻孩子,怎么愿意干这个事情?”
王维娟说,“就只是出一点力,帮助大家这个时候度过艰难。有心酸,不后悔。”
“也有很多感动的时候,比方说,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门上挂着邻居送来的菜,做了志愿者以后根本没时间参与小区里的各种‘团购’,很多食物都是靠邻居‘接济’的。”王维娟回忆。
“也想过要退出,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说到目前的负责的志愿者工作,王维娟说,“什么都做,包括照顾独居老人,小区团购来的物资配送,给小区里的患者配药。”
王维娟说,现在做志愿者可比上班忙多了,当了志愿者以后习惯了熬夜,也不敢睡踏实。“昨天2点接到消息,3点就要给小区里的人发抗原,基本就是24小时连轴转。”
“出去的时候有一次昏倒了,还好自己有预判的,没有倒在小区,不然可能都不会有人发现。”王维娟说。
问她,这次做志愿者有没有后悔,王维娟犹豫了一下,她说自己想过要退出,周围确实也有志愿者退出了,“可能是真的工作量太大,可能是小区太难管理,可比管公司难多了。但还是选择坚持吧,可能过几年回头想想这段经历,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挺值的。”
王维娟在朋友圈记录着自己当志愿者的这段经历。由于穿着“大白”的衣服,每个人都看不清脸,但每个大白在上海4月的明媚阳光下,都显得格外疲惫又精神。
她写道:“有人说:你很拼,不要命啦!我说:要呀!可是大家一起都好好的不是更好!2022年这场抗疫我参加了,12天了,做过的事,遇见的人,都是我这4月份因疫情而结缘的,很多温暖的事,温暖的人都会这样一一记录下来的,等我老了,也是值得回望的一段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