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鳌头财经 晓敏
相对于白酒板块动辄涨停,头部上市企业茅台(600519.SH)单家市值就突破2.5万亿元。
啤酒板块明显要吃力很多,无论怎么努力追赶,头部品牌华润啤酒(00291.HK)和青岛啤酒(600600.SH)两家市值加起来也仅是3000多亿元,不及茅台零头。
啤酒行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谈到啤酒,很多人感觉是饮料和白酒之间的替代品,加上几元一瓶的亲民价格,啤酒在我国十分受欢迎,由此,也诞生出华润、青岛、百威(01876.HK)等一批知名品牌。
这些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市场回暖等多重利好消息而来,啤酒企业也积极抢抓机遇,通过自上而下的战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等措施,对产品进行升级,不断拉升产品毛利率。
啤酒价格从2元~5元/瓶向10元~20元/瓶升级,还有一些品牌打出超过千元的啤酒产品,几乎和一线白酒品牌价格持平。
千元价格带啤酒引发大量关注,随之而来的不是理想中的销售量,也没有带动啤酒股价坐上高速列车,反而陷入“智商税”“搞噱头”等争议当中。
啤酒巨头们却不以为然,在啤酒行业几经沉浮发展至今,早已经迈向从价格之争向高端化进阶之路。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啤酒行业“十四五”规划,预计2025年啤酒行业利润有望达3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00.0%,年均递增14.9%,预计利润增速优于产销量,行业有望进入利润加速释放期。
啤酒巨头们打出超高价,在乎的本身就不是销量,而是把声势打出去,表明啤酒也可以卖高价,也可以走高端,期待以价格优势,实现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国啤酒产业发展虽然迅猛,但始终没有一家绝对的巨头。
根据商隐社发布《中国啤酒大战》文中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全国500多家啤酒企业中,没有一家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即使是产量最大的燕京(000729.SZ)和青岛啤酒,其产量总和也只占全国产量的5%左右。
加入WTO之后,外国资本却在中国啤酒业一路攻城略地,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经过几轮并购收购,兼并整合,目前行业头部前5的份额已超过70%,但是行业前5名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嘉士伯市场份额并未拉开明显差距。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从消费量计的中国市场份额来看,华润啤酒是当之无愧老大,市占率在23.2%,青岛紧随其后,市占率在16.4%,后面跟着的是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市占率分别为16.2%、8.5%、6.1%。
从销量增速来看,华润啤酒、百威亚太和青岛啤酒三家2021年上半年销量分别为633.7万千升(增长4.9%)、458.81万千升(增长18.4%)和476.9万千升(增长8.2%),后者销量规模正在不断逼近行业老大。
与此同时,不同啤酒品牌强势区域各有不同,华润在四川、安徽、贵州等地市占率超过70%,拥有绝对优势,青岛啤酒在山东以及陕西具备竞争优势,百威亚太、嘉士伯和燕京啤酒也分别拥有自己强势的基地市场。
按照这个势头发展,未来行业整合或许将由过去大吃小的洗牌,演变为大吃大的头部较量,争夺全国化市场将会是啤酒头部品牌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未来仍有进一步集中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游成本不断攀升,啤酒行业“薄利多销”之路,已经很难再走下去。
众所周知,啤酒的销售旺季在夏季,为了跑马圈地啤酒企业往往会开展为期几个月的大促,价格战成为最直接和最具“杀伤力”的扩张武器,具备超强生产能力的华润成最大赢家,以量取胜,成为行业老大。
然而,随着不断兼并购,以及部分原材料、包装物成本上涨及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而增加,华润曾受到重创, 2015年,华润啤酒净利润亏损33.47亿元,几经挣扎虽有好转,但2018年再次亮起预警,华润啤酒综合营业额为 318.67亿元,按年增长 7.2%;股东应占综合溢利按年下降 16.9%至9.77亿元。
华润处境的变化,让整个行业都为之清醒。
为了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头部品牌将砝码押注在高端产品上,以寻求产品价值回归。
但是真正在高端市场站住脚的目前仍是百威,华润啤酒和青岛啤酒仍主要依赖于中低端产品。
华创证券曾指出,中低端产品依然占据着华润啤酒 50% 以上的营收份额。
而华润啤酒 8 元以上产品销量约 80 万千升,占比仅为 7%,低于青啤的 10% 以上和百威的 30% 以上。
此前,华润、重庆啤酒等头部品牌通过引入喜力和嘉士伯外援力量,来完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产品金字塔结构,布局啤酒价格带宽度。
未来,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做成真正的巨头,需要的远不止打出一些噱头来提高价格,还是得从产品本身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