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是典型的“高值医用耗材”之一,近年来,降低治疗费用的呼声很高。
2022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将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对2022年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划定了工作重点:要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在医疗行业集采热火的当下,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对种植牙开展集采,也预示着集采向消费医疗迈进一步。
“一个县级以下医院,平均一颗种植牙治疗费用大约在6000-20000元不等,如果种全口牙,相当于在县城买套房。” 2021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肥东县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小莉就提交了《关于规范种植牙材料费用并将其治疗和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她表示,植牙的价格让她很惊讶,普通工薪阶层很难承受。
三医智酷(北京)医院管理发展研究院院长魏子柠魏子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旦种植牙纳入集采后,其降价幅度有望达到60%~90%,不同材料、不同的产品可能降价幅度也不同。”
“如果降幅真的达到60%-90%,在价格吸引下,很多患者可能会选择国产品牌。”一位三甲医院牙科临床专家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CIC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种植牙的颗数大致在300万颗左右的量级,每万人的种植颗数约为21颗,相比于邻国韩国每万人约630颗的种植颗数以及欧美发达地区每万人超过100颗的种植颗数,中国种植行业的渗透率具备极大的提升空间。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向蓝鲸财经记者指出,目前中国种植体市场目前整体以进口玩家为主,国产化率低,以韩系和欧美系品牌为主。其中市占率前5大品牌分别为韩国品牌奥齿泰Osstem、韩国品牌登腾Dentium、瑞士品牌士卓曼Strauman、美国品牌丹纳赫(收购了诺贝尔Nobel)以及美国品牌登士柏西诺德Dentsply Sirona,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其中,韩系品牌相比于欧美品牌,采取了低价销售的定价策略,为广大价格敏感度高的刚需群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迅速蚕食了以士卓曼为代表的高端欧美品牌市场,韩系品牌目前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
不过,“有别于耗材占据主要成本支出的传统观点,种植牙服务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费用大部分均是流向了口腔医疗服务机构(用于支付医生服务费用、市场推广费用、仪器设备费用和医疗机构盈利等),其费用占比约为75%。”王文华指出,“从入院销售的角度,口腔医疗服务机构种植体的进货价格普遍在500-2000元的区间,而消费者终端价格普遍在5000-20000元。”
基于上述分析,王文华认为,相较于口腔医疗服务机构费用占比,种植体生产商(企业端)和流通端的加价空间相对较少,消费者往往难以承受的“天价植体”的附加价值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端。
“对于集采政策来讲,压缩流通环节固然能够降低部分植体的入院价格,但是更大的溢价空间还在于口腔医疗服务端口,如何准确评价医疗服务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王文华指出。
而上述临床专家则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种植牙的医生需要漫长的学习周期,取得一定的学分,能进行种植牙的医生本来就不多,如果与治疗费用联动的医生薪水大幅下降必然打击医生的积极性。
“从出厂价口径计算,中国目前种植体的市场规模约为25-30亿人民币左右。”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指出。进行国家层面的集采,这部分市场必然迎来变革。
“综合考虑目前我国种植牙较低的渗透率、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带来的种植牙需求提升、种植体较低的国产化率以及韩系品牌低价策略的成功经验,本土优质的种植体生产企业依旧具备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王文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