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熬”,提及持有正心谷私募产品这一年的心路历程,金先生如此形容。
金先生是正心谷举报信的主笔人之一。去年1月份,他在兴业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下买入正心谷价值中国优选20号,自此被套,投进去的300万目前浮亏近100万。
同样被套住的持有人还有很多,他们最先在雪球上集合,后自发组织了维权群,举报信也是从这个群里爆出的。目前群里已近百人,他们的诉求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大都希望正心谷资本创始人林利军出面解释沟通。
林利军,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哈佛大学,曾任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部总监助理。2005年,他牵头筹建汇添富基金,是时任公募基金最年轻掌门人。2015年奔私后创办正心谷资本,从事PE投资,一路顺风顺水,近些年转向二级市场。
产品净值大幅回撤
事情并未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每月一份定期报告,基本每次的收益都是负的,这谁受得了”,对于定期收到的产品报告,他表示“只有日复一日毫无抵抗的净值回撤”。
金先生在举报信中吐槽正心谷态度冷漠、缺乏沟通,“定期的投资报告,打开来就三页纸,所有的描述加起来可能就半页纸张不到,每次的投资报告内容雷同,篇幅短小,敷衍了事。”
产品净值不断新低,金先生疑惑:“宣传资料上那个32-48岁一直优秀的成功投资人林利军,到2021年48岁时,他的投资能力突然丧失了?”
在举报信中,他透露了产品的持仓操作细节:
2021年2月中旬各渠道产品开始运行时,一周内完成建仓并满仓运行,高位接盘牧原股份、兴业银行等;二季度持仓混乱、高频换股,净值始终徘徊在0.8左右;
三季度再次调仓,高位接盘云铝股份、神火股份、山东海化、中泰化学、中盐化工等周期化工股且持仓板块高度集中,导致产品在9月份两周内暴跌15%;在四季度新能源板块整体进入调整时,又买入前期已经涨幅过高的新能源上游企业股票。
一番操作下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净值已下跌到0.66。
然而在发售时,该产品宣传主要投资新消费、生物医药、科技制造和强者恒强科技四大赛道。
面对高位接盘周期股、能源股的指责,正心谷回应称:由于2021年的市场消费和医药板块面临较大幅度调整,没有持续性投资机会,因此在科技制造与强者恒强领域布局较多,反应在行业分类上,持仓体现为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电子半导体等行业,未集中在周期与传统化工板块。”
“投资亏损可以理解,但是三季度几乎全仓买入前期已经涨了四五倍的周期股,这种操作才会被人质疑。”一名持有人说。
私募大佬集体道歉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1年,86家披露业绩的百亿私募机构中,实现正收益的机构数量占比近8成,达86家。但也有很多私募产品的收益表现不佳,其中,鸣石投资、睿扬投资以及玄元投资至少3只私募基金产品跌破净值。
去年12月28日,百亿私募幻方量化发布致歉信,表示“最近幻方量化业绩的回撤达到了历史最大值,我们对此深感愧疚”。
今年业绩最好的百亿量化私募——鸣石投资,近期也发布回撤说明表示:“12月以来,整体市场环境不利于量化策略运行,选股难度增加,alpha策略表现一般,量化行业普遍回撤。”
仁桥资产总经理夏俊杰在1月4日发布的《仁桥资产投资备忘录-2021》中表示:“ 2021年我们在地产板块的投资是非常失败的。中证地产指数全年下跌了20%,而持仓的某龙头公司全年下跌远超指数。所以错的很离谱,不仅行业判断错了,个股选择也错了。”
2021年12月31日,百亿私募慎知资产创始人余海丰则在其个人公众号中写道:“相对于(公募)同行的表现,这是我自2012年有公开业绩以来的最差。在此,给各位信任、支持我们的投资人、渠道朋友,发自肺腑地说声:惭愧!”
去年,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因业绩不佳发文道歉:“从业29年,东方港湾成立17年多,2021年也算经历又一次考验!今年除了美股正贡献,A股与港股,都是负贡献……做的不好只怪自己,也在内省中”。
有看似诚诚恳恳道歉的,也有语出惊人的。
在去年8月的一次直播中,私募大佬林园怒怼投资人:“志同道合你就买我的产品,不买我也从来不强迫,亏了就活该。要我道歉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儿,我这么有钱的人,怎么可能给穷人道歉呢?”
公募基民: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在去年极端分化的行情下,赚钱的人都是相似的,亏钱的则踩到各式各样的“雷”,中概互联,港股科技、消费医药……重仓了这些赛道的基金都收益惨淡。
但当基金出现了净值大幅回撤,公募、私募持有人反应不一。
A股的股民和基民早已在市场无情的捶打中学会自娱自乐。在天天基金、蚂蚁平台的评论区,基民在这儿“过过嘴瘾”,谩骂、抱怨、吐槽,甚者给基金经理“送锦旗”,去年多位业绩拉垮的基金经理就收到基民的“恭喜净值创新低锦旗”。
“公募基金持有人数量庞大,户均持有份额相对不多,公募基金产品做的是相对收益,当出现大幅亏损时,基民一般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但私募投资者户均持有份额大,高净值客户善于利于社会资源(包括舆论造势)来维护自己权益。”某业内人士评论道。
和公募投资者相比,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应当是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如果是单位投资者,则净资产应当不低于1000万元;如果是个人投资者,则金融资产应当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按照私募基金办理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投资者在购买私募产品时,应当书面承诺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还要在风险揭示书上签字确认。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客户反映,维权群中,有人把全部身家5000万元全部投入,一下子亏掉了1000多万。也有人是把有规划用途的钱放进去,比如准备买房、准备给孩子留学的钱,结果现在这笔钱也没有着落了。
“还有一对小夫妻本来想买房的,但他们觉得这两年不是买房的好时机,投了300万元在正心谷的产品上,现在还在租房,但300万已经亏到只有200多万元了。还有一位31岁的男士借钱买私募,又帮朋友代持,亏损这么多,现在非常慌。”金先生说道。
据流传出的网络聊天截图显示,这位31岁的持有人想保本退出,“只求本金赎回”,但正心谷回应称“这不符合合同规定”。
金先生自认为是成熟投资者,他拥有10余年投资经验。“市场上的私募产品我买了很多只,自己也炒股”,在举报信中,他称正心谷存在三重问题:一是虚假宣传、诱导购买;二是态度冷漠,缺乏沟通,敷衍拖延;三是言行不一致,操作激进,风控缺失。
根据投资者手头掌握的证据,2020年12月底,正心谷创新成长净值就为0.871,但在2021年各渠道的宣传材料中,给与的描述是“几乎所有产品都在净值以上”,有投资者投诉到浙江证监局以后,浙江证监局认为是违规行为,但基金管理属于行业自律,建议到行业协会投诉。
私募销售的灰色地带
而对于金先生举报的三个“罪名”,江苏竹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郎一华律师认为,举报信中的第二条、第三条罪状不值一提。尤其是第二条,向基金业协会和证监会举报私募管理人接待投资者的态度问题,恐怕这是头一回。
第三条涉及私募基金的管理问题。郎律师表示,私募基金本质上是一个有限合伙。购买私募产品本质上是加入一个有限合伙,成为一名有限合伙人。根据有限合伙协议(或者叫“基金合同”)的约定,基金的日常运作本来就是普通合伙人或者基金管理人的权限。
“而私募基金的投资操作是否激进,风控是否健全,纯粹是基金的内部事务,投资者并无任何权利干涉。法律法规对私募也无任何要求,也不应该有任何要求。只有第一条正心谷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诱导购买”才是监管者有权处理的问题。”郎律师说到。
另外,举报信中提及,产品开始运行后,正心谷并没有建安全垫,而是一周内就完成建仓并满仓运行,在一季度净值回撤15%后,二季度净值始终徘徊在0.8左右,三季度再次调仓,导致产品在9月份两周内暴跌15%,截至2021年12月31日,净值已下跌到0.66,基金整体亏损已达到了百亿左右。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私募产品讲求绝对收益,没积累安全垫之前,确实要考虑一下仓位管理的问题。
“假设一个10%安全垫的产品,产品合同中约定净值跌到0.9就清盘,则客观上客户的资金是没有损失的,当然如果清盘线设置为0.8,则客户也会承担一定的损失,但损失也有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私募产品误导销售存在新灰色地带,比如某些财富管理机构会刻意夸大私募机构的投资能力,通过展现以往业绩、净值回撤收复时间等各种手段,向高净值投资者“暗示”这类私募产品几乎不会亏损,以打消高净值投资者对投资亏损的顾虑。
“林利军的招牌加上渠道的大力宣传,投资人对产品产生的预期过高,但无论是哪种光环加持,都不能够保证产品一定能盈利,这是投资的常识。”某渠道销售人士告诉记者。
“举报信事件,背后反映的仍是投资者缺乏对私募产品的基本了解,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能承受风险能力。而今年作为资管新规的开局之年,无论是私募还是银行理财产品,都已经彻底打破刚兑,既不保本又不保收益。”
在1月5日发表在雪球平台上的《投资人代表九问正心谷》中,金先生表示只是希望正心谷,特别是林利军本人端正态度、放下架子,给与投资者基本尊重,尽快组织和投资者沟通,提高信息透明度,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对得起投资人对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