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益生菌市场整体表现抢眼。2017年,美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为前五大益生菌市场,预计到2022年益生菌产品规模将接近千亿元,2025年中国益生菌消费规模将占全球规模25%以上,行业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我国益生菌市场也面临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消费认知模糊,产品虚假宣传功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标签标识含糊不清等等,实际上几乎所有声称益生菌的普通食品都有出生证的问题。因此制定统一的益生菌的产品标准、引导、规范行业的发展迫于眉睫。
11月25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团标”)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悉,该团标的核心工作将围绕产品定义、法规依据、菌种菌株范围归属等展开,目前已经通过专家组审查,并于11月8日正式在协会官方网站及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等发布及实施。
协会科技质量部主任陈禹指出,下一步,协会将申请认证商标,制定行业规范守则,加强企业产品的自律性管理,科学合理规范生产经营与市场行为。
据介绍,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其原料要求包括4大核心要素,一是需明确菌株号和分离来源;二是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保藏和安全性评价;三是需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且有相关科学文献支持;四是需有进行人体或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文献支持其正面评价。
团标第一次从行业统筹的层面,赋予“益生菌食品”的定义;第一次从行业规划的角度,明确“益生菌食品”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应当满足的法规依据四方面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市场空白,有望促进益生菌食品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全厚指出,从2015 年至2020 年,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从486 亿元增长到850亿元,市场以年均超15%的趋势递增,益生菌食品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吃的健康,吃的营养,吃的平衡的一个消费领域,协会、发酵院及众多益生菌企业联手互动,以共推团体标准为一个抓手,其实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集中力量体现。
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益生菌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开始持续稳步增长,至2018年,中国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反超美国,中国成为益生菌研究的中坚力量。
此外,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15年-2018年消费者对益生菌概念的认知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搜索量达到顶峰,2019年-2020年逐步回落,表明消费者对益生菌已具备一定认识。而2020年1月-4月的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益生菌”的搜索量在短时间内猛增,反映出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产品的关注提升。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蓝灿辉指出,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可通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等方式发挥有益作用。微生态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上下消化道,人体的泌尿和生殖道、心血管、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呼吸,甚至骨骼、肌肉等都与微生态息息相关。微生态研究者非常关心消化代谢,比如人吃进去的东西,在身体里会转化成什么,而它们又会如何调控免疫或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国外有学者提出,可以“以微生态为中心,去突破肿瘤免疫”,这受到不少人的认可,其实不管是母婴健康、临床营养还是更多疾病,或许都可以围绕着微生态去寻找突破的方向,这也正是益生菌行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