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补血”进行时:16家公司发债近600亿元,“新工具”永续债已在路上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资本补充策略、资本补充工具和资本补充节奏。

蓝鲸保险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共有16家保险公司获批或已经在公开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发债规模将近600亿元,略低于去年全年水平。

保险公司需要持续应对、防范资本不足风险,有效的解决方式,包括股东投入、利润积累、发行债务资本工具,由于增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意愿和投资能力,且审核周期长,因此不少保险公司会选择更简单、快速的发行资本债方式来补充资本金。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当前低利率时代,保险公司通过发债的形式补充资本金,性价比高,可谓好时机。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银保监会在通报2020年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时提及,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包括拓展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积极推动出台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补充债券等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相关政策。未来,风险程度低、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有望饮得永续债的“头啖汤”。

补充资本金,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率、承保能力要求

从监管数据来看,2020年全行业保险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资本1044亿元,其中18家保险公司股东增资264亿元,20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780亿元。

蓝鲸保险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共有16家保险公司在公开市场获批或已经发行资本补充债,发债规模588亿元,逼近600亿元,由于并非完整年度,目前发债规模略低于去年水平。

从单家公司来看,获批发行规模最大的是太平人寿,10月25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发行规模不超过150亿元;其次是中邮人寿,获批发行100亿元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建信人寿、国华人寿、阳光财险等公司,可发行规模也分别达到80亿元、60亿元以及50亿元。从债券发行进度来看,部分发行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会选择一次性发行,部分公司分期批次发行。

整体而言,保险公司发债主要是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弥补阶段性资本不足,保持或是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满足开展某些业务的要求,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支持未来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偿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分支机构开设以及投资范围。

譬如,近日引发行业热议的《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即要求,保险公司(不包括互联网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应具备的条件就包括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75%;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高于100%。

且根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和《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不得开设省级新机构,低于120%投资品种受限。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发行资本补充债补充资本金,也有保险公司采取了比较特殊的方式补充资本金,如股东直接捐赠,今年以来,鼎诚人寿、复星联合健康险分别接受股东现金捐赠5亿元、6.5亿元,将偿付能力维持在健康水平,以满足监管要求。

除此之外,根据2015年下发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公司还可通过普通股、优先股、资本公积金、留存收益、债务资本工具、应急资本、保单责任证券化产品、非传统再保险等资本工具补充实际资本。

发债具“高性价比”,监管将丰富新型资本补充工具

相比以下,增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意愿和投资能力,加之银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收紧,审批门槛提高,审核周期较长,因此不少保险公司会选择更简单、快速的发行资本债方式来补充资本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发债的“高性价比”。

“保险公司选择现在发债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全球利率水平偏低,可能还会长期处于低利率时代,此时发债成本相对来说要低得多”,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在接受蓝鲸保险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短期承压、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能够给很多投资者遐想,在筹资难易程度上也比较合适。

宁威指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资本金越高,偿付能力情况会愈乐观,从而为下年度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资本补充策略、资本补充工具和资本补充节奏,“此外,资本债发行还需要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的判断,在公司经营层之外面临二次审核,严格把控”。

值得关注的是,蓝鲸保险注意到,银保监会在通报2020年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时提及,要做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包括拓展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积极推动出台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补充债券等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相关政策。

一位金融分析师介绍,无固定期限资本补充债券又称无期债券,也就是俗称的“永续债”,没有明确的到期时间或者期限非常长(一般超过30年),以3或5年为一个计价周期,在一个计价周期内,债券利率固定,在计价周期末,发行人有权选择是不是将债券赎回,因此达成“永续”效果,在海外金融市场实践较多。

2019年1月25日,中国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是中国首单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可拓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彼时,银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投资永续债进而扩宽投资者范围。此后三年发债节奏加快,仅今年前3季度就已发行43支银行永续债,成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工具。

“监管此举,可以视为继商业银行之后,在推动保险公司资本工具创新方面的又一举措”,该分析人士指出,永续债相对复杂,对于金融市场的合理定价也有挑战,“从‘能买’到‘能发行’需要过程转变和时间,包括策划出台配套政策,切实落地实行,监管也会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经营稳健程度等因素,在确保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允许以永续债的形式来增强保险公司资本实力”。(蓝鲸保险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

相关阅读
2021年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224亿元同比微增1%,结束连续两年负增长局面
银保监会:2021年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基本稳定,风险较大的C、D类公司数量增加6家
银保监会调整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推行差异化监管
银保监会: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