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早餐店何以解“远忧”?

入局“早餐店”业态,叮咚买菜有何谋划?

文|IT老友记

今年夏天,上海浦东新区的星创广场和光大科技园,多了三家早餐店。

叮咚买菜上海总部所处的位置,就在光大科技园内,而这里新开的早餐店,正是叮咚“自家”的门店—叮咚早上好。

30平米左右的门店面积、靠近总部办公楼的选址安排……彼时的“叮咚早上好”,也是叮咚买菜正在试水的新业态。

现在,叮咚买菜要将早餐店开到上海更多区域。

据地歌网了解,自今年9月起,叮咚买菜就开始在上海招募“叮咚早上好”的店长,工作范围涉及虹口、浦东等区域,每区域招聘人数在3-5人左右。

实际上,今年8月初时,叮咚买菜就宣布,将在全上海再开出10家“叮咚早上好”门店。

不过,入局“早餐店”业态,叮咚买菜有何谋划?

早餐店“表里”

最初开业的三家“叮咚早上好”门店,选址均在写字楼内,每天早晨川流不息的上班族,正是早餐店最忠实的消费者。

名为“早餐店”,但叮咚早上好售卖的商品,并不局限于早餐品类。目前,叮咚早上好在售的sku达200种,除包子、馅饼等早餐食物外,还包括鸡排炸串、关东煮、水果等各类食品。

和售卖速热食品的便利店一样,叮咚早上好的大部分鲜食产品也是冰冻储存,售卖时再用微波炉加热;消费者从点单到取餐,全程耗时约3分钟左右。

叮咚早上好虽名为“早餐店”,但定位更接近“便利店”,因为在早餐食品之外,门店还会售卖鲜花、冰淇淋等商品。

不过,专攻线上生鲜到家业务的叮咚买菜,缘何试水线下业态?

早餐是“三餐之首”,吃早餐也是刚需消费场景。根据英国权威调研机构英敏特预测:在2021年,中国消费者在外食用早餐的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吃早餐也有了更多选择。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早餐市场份额中,各类早餐店、早餐摊占比49%,连锁快餐品牌及外卖平台占比约22%。

剩下29%的份额,则被便利店瓜分。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发展迅速,大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便利店往往是城市打工族解决一日三餐的“重要窗口”。根据7-11、罗森、全家三家外资便利店的统计数据显示,每日进店消费的顾客中,约60%-70%会购买鲜食产品。

便利店鲜食产品的消费需求广泛,产品本身也具有高毛利属性。

正常情况下,一家便利店内的预包装食品占比超过70%,但整体毛利率约为20%-25%,而在便利店占比仅10%-30%的鲜食产品,毛利率却不低于35%。

从产品本身出发,微波加热食品保质期短,且需要冷冻储存,这意味着鲜食产品的损耗率并不小,但便利店依旧能在这类产品上,创造极大的利润空间。

有便利店相关人士透露,对成本把控严格的外资便利店,鲜食产品毛利率能达到35%,国内便利店往往能做到30%-33%。

高毛利背后,便利店采取了“靠近源头厂家”的鲜食产品生产模式。

便利店的鲜食供销链路分为合作模式与自研模式,前者是由便利店、工厂和供应商三方共同开发,分工明确:供应商遴选食材、工厂负责生产、便利店直接面向顾客,了解消费者需求。

自研模式则是便利店自有或控股的食品工厂负责生产,再由便利店提供品牌,例如武汉Today便利店的“Today霜淇淋”,就是由旗下食品厂自研生产的。

实际上,无论合作还是自研,便利店通过“源头直供”的方式,进一步节约鲜食生产的中间成本,最终提高整体产品毛利率。

这恰恰与叮咚买菜的发展“不谋而合”。

长期专注农鲜产品、提供即时配送服务的叮咚买菜,业务却一直面临低毛利的处境。今年二季度,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下滑到14.6%,低于Q1的18.9%,以及2019年、2020年的17.1%和19.7%。

叮咚买菜急需挖掘更高毛利的产品序列,便利店鲜食是具备潜力的品类之一,而源头直采的供销模式,也正是叮咚买菜的努力方向。

目前,“叮咚早上好”也成立了专门的早餐研发中心,让中央厨房实现定制服务,可选的早餐品种达到400多个,并且十元以下的早餐套餐占比超过50%。

不过,叮咚早上好尚处于试水阶段,前置仓到家的低毛利现状,也并非几家早餐店所能改变的。

一间间门店背后,叮咚买菜的远忧何解?

远忧何解?

在商品品类上,叮咚早上好并不局限于鲜食品类。门店会还售卖百合、玫瑰和小雏菊等鲜花产品,以及奶茶、咖啡等20余种饮品。

鲜花、冲调饮品之于叮咚买菜,也意味着品类的大扩张。

农鲜产品损耗高、毛利低,这也长期困扰着叮咚买菜的经营,平台需要其他SKU来提高利润。按每日优鲜王珺的说法,前置仓如果只做单品类,永远无法盈利。

各家前置仓平台也在品类扩张上不断“补课”。今年叮咚买菜就在发力预制菜市场,有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目前半成品菜是叮咚内毛利表现最好的部门,上线半年后月销售额突破亿元。

早餐店的鲜食产品也同属于预制菜品类,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逐步扩张更多元的sku组合。

同时,拓展早餐店,也预示着叮咚买菜的“场景扩张”。

在消费场景的拓展上,叮咚买菜自2020年初就开始探索生鲜B2B业务,整合成立“叮咚小满”平台,为中小餐饮商户提供线上食材批发业务。

生鲜B2B仍聚焦线上,而早餐店则是线下生意,叮咚早上好这一线下零售场景的“生根发芽”,可以补充叮咚买菜业务结构的短板,尽可能满足更多的线下消费需求。

只不过,早餐店所带来的业务补充,能否解决叮咚买菜的“真问题”?

地歌网此前文章所述,前置仓的消费需求极为“分裂”,一线城市年轻人对“生鲜到家”的需求相对旺盛,而从二三线城市到更下沉的市场,前置仓的受众人群却不断变窄。

在消费需求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前置仓扩张时的营销和开仓成本,以及经营中的供应链、履约和运营等成本却只增不减。

销售规模(需求)与成本之间的差距,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平台前置仓站点越多,每仓平均单量的数据反而会下滑,整体利润也不断减少。

简言之,规模不经济,这是前置仓无法跳脱的天花板。

不过,顶着商业模式上的经营压力,叮咚买菜又缘何在2020年启动大扩张、连续进驻多座新城市、斩获超1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速度与激情背后,叮咚买菜受到疫情后“生鲜到家”模式被资本热捧的影响;另外,巨头参战社区团购后,疯狂抢食前置仓的市场份额,叮咚自身也是“不进则退”。

于是乎,叮咚买菜一路高猛高进,最终敲响上市钟。

但在IPO之后,叮咚买菜的经营业绩、盈利指标,必须让资本市场所信服或者有所期待,这势必会影响其扩张速度。

同时,社区团购在监管政策加压之下,经历了行业大洗牌;身处社区零售赛道的钱大妈,更是接连被曝出经营问题。社区电商行业的竞争形势再度生变。

内外力相互作用之下,叮咚买菜不得不收速。

实际上,在平台大扩张之际,农鲜产品低毛利、到家服务履约成本高等难题,前置仓玩家依然无解;在承受扩张所造成的亏损之下,叮咚买菜也必然要探索业务“第二曲线”。

因此,从半成品菜到鲜食产品,从B2B到早餐店,叮咚探索着不同业态、不同品类的盈利空间、发展前景。

而从现阶段业务占比上看,叮咚小满、叮咚早上好等业态仍处于试水阶段,业务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直接呈现在财务报表上。

毋庸置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叮咚仍是以“前置仓到家”为主业,但有商业模式天花板的限制所在,叮咚买菜的前路走势也会捉襟见肘。未来如何破局?这也是叮咚买菜最大的远忧。

仅仅开了几间早餐店,显然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咖啡、冰淇淋、便利店,蜜雪冰城的“消费宇宙”能做成吗?
加油站里的便利店,过得还好吗?
便利店里的烟火气生意,能赚钱吗?
脱单便利店:新蓝海还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