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正有序推进。目前,浙江、河南、安徽、福建、黑龙江等10余省份已明确启动加强针接种。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接种第三剂可显著提高中和抗体水平。
如果继续执行现有的加强针政策,产能更大、接种覆盖面最广的两款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制造商将成为最后赢家。而康希诺(688185.SH)、复星医药(600196.SH)、沃森生物(300142.SZ)等开发不同技术路径新冠疫苗的厂商,生存环境将受到明显挤压。
股价也能说明问题。过去3个月,康希诺、复星医药、沃森生物累计跌幅分别达48%、37%和30%。
格局落定
今年9月开始,国内加强针接种程序正式启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建议对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加强接种,主要包括口岸、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
目前,在已经明确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地区,接种范围主要限定为18岁以上,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或一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人群。
在加强针疫苗的选择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使用原接种企业生产的疫苗,或至少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接种。如果按此建议执行,先期出货量较大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将受益。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新冠疫苗产能相对宽裕,满足了很大规模的国内接种需求。4月2日,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原液车间(三期)正式投产,年产能达20亿剂;5月13日,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在上海表示国药中生全年新冠产能将达到50亿剂次。
相比之下,康希诺等疫苗厂商面临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产能。今年2月,康希诺宣布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产能将达到5~7亿剂次;智飞生物(300122.SZ)、康泰生物(300601.SZ)年产能分别有5亿剂次和2亿剂次。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发的灭活疫苗也于今年6月9日获得国内紧急使用批准,成为国内获批第5款灭活疫苗,预计至年底时产能可增至5亿剂次。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盈利颇丰。根据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2021年中期业绩测算,科兴中维上半年净利润达400亿元。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及其关联方以5.15亿美元投资入股国内科兴中维约15%股权
截至10月1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2.4亿剂次。按12岁以上人口,每人3剂次和80%接种率目标计算,共需约26.9亿剂次疫苗。国内仍需约4.5亿剂次疫苗,占比16.7%,以灭活为主的市场格局基本落定。
审批节奏放缓
过去4个月,国内未有任何新冠疫苗获批。最新获批的产品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发的灭活疫苗,这也是国内第7款获批紧急使用上市的新冠疫苗。
按技术路线来看,目前国内使用的灭活疫苗达到5款,分别来自国药北京、国药武汉、科兴中维、康泰生物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重组蛋白疫苗来自智飞生物,腺病毒载体疫苗来自康希诺。尚未有mRNA新冠疫苗获批。
mRNA疫苗是被广泛看好的疫苗技术路线。去年12月16日,复星医药和BioNTech共同宣布,双方就mRNA新冠疫苗于中国大陆供应和生产事项达成协议,一旦“复必泰”获得中国大陆上市批准,BioNTech预计将于2021年向中国大陆供应至少1亿剂mRNA新冠疫苗。
mRNA新冠疫苗的挑战在于生产工艺突破,一旦解决这一难点可以快速提升产能。国产厂商也试图突破mRNA市场,目前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合作开发的mRNA疫苗已近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康希诺也将发力mRNA技术领域,计划投资15亿于上海临港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康希诺(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东旭表示,该项目包括和新冠有关的mRNA疫苗,还有以mRNA技术为主的其他创新疫苗。
其他技术路线参与者也不断增加。三叶草生物开发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已于近期披露了II/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生物技术公司艾棣维欣开发了唯一一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DNA疫苗,其技术引进自美国疫苗公司Inovio。三叶草生物和艾棣维欣均已启动港股上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