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这句广告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存在在无数早期网民的冲浪记忆中。押韵,且贴合了百度的核心搜索功能。
但2021年4月,这句“广告语”进行了一次升级,百度APP悄然将slogan改为“百度一下,生活更好”。
这个改变或许再一次印证了,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提出的,百度移动生态服务化、人格化升级战略。
在今年4月26日的百度万象大会上,百度首次对外公布了新功能——百度“问一问”。
在百度方面看来,搜索本身就是问答形态的产品,用户提出自己的问题,点击搜索寻找答案,最终得到了一个链接,导向某篇文章、某段文字,但这些都是基于人与已有信息的链接。
但这还不够,百度接下来想做的,是人与人的链接。
“我会向自寄拖鞋,是什么歌?”
早年间,用户们在搜索中提出问题,但现有信息得不到解答,于是百度知道、百度百科、文库、贴吧等鼓励用户解答用户问题的功能应运而生。
长尾的流量、长尾的用户,衍生了无数长尾的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不普及的年代,在没有知乎的年月里,无数人打开百度知道,输入微弱的线索,等待有缘人的解答。
比如这个来自“百度知道”的经典问题:我会向自寄拖鞋,是什么歌?
一位答主给出了标准答案:《等一分钟》,我会向自己妥协。
早在2017年,百度就尝试过付费问答业务,但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大规模启动,直到去年7月,百度内部正式启动了“问一问”的筹备,并于2021年3月正式上线。
很多人对曾经的百度知道的记忆,存在于网页版搜索的时代,给出一句模糊的歌词、一张无意间看到的照片,想知道这是哪首歌、照片中的人是谁。
这些问题非常务实,主要聚焦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希望得到的也是务实的答案。
百度知道发布16年,累计用户数达9亿,每日活跃用户超1.2亿,累计问答量近6亿次,单日新增问题几万个、新增回答几十万个,覆盖了300余个垂直行业。
很多用户提出的问题,已经存在了答案,很多问题存在相似性,但用户对已经存在的答案并不够满意。
即使是昨天出现的相似答案,用户依然会重新提问,希望获得一对一、更有个人针对性的答案。
百度“问一问”区别于百度知道最核心的一点要求,就是即时相应,一对一的实时解答。
答主
严格来说,百度“问一问”归属百度知识业务部。
“问一问”就是从百度知道中孵化而来的,从业务形态和团队,都来自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希望做到24小时内提问有解答,但“问一问”的考核维度更严格。
对于百度“问一问”来说,现在有两个核心考量维度。第一是规模向:提问量、付费提问量、客单价、复购率。第二是服务向:1分钟、5分钟响应率。
在2021年4月百度知道专场上,百度知识业务部总经理李小婉提到,“问一问”单日一对一咨询量近百万次,5分钟响应率达到90%。
但这些要求,其实对“问一问”的答主运营,是很大的考验。
对于百度来说,流量是不缺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去哪里找到这么多实时在线的答主。
“问一问”14个核心垂类:法律、情感、教育、电子、宠物、母婴、家居、汽车、旅游、植物、职场、游戏、生活、金融。
“问一问”当下的官方对外答主总数是20万,分为垂类专业答主、5万家企业答主、政务机构答主。
其中60%来自百度内容生态原有的创作者:百度知道大v、百家号、好看视频,用户可以就专业领域直接提问。其它的答主来自站外引入,给予补贴和流量。
除了站内转化、站外引入,为了保持及时响应,百度“问一问”也签约了一批自己的答主,主要是法律、心理类。
签约答主主要源自百度知道,会评估答主过往的答案质量,但百度方面认为,区别于其它平台,所谓的“大V”概念,并不百度“问一问”最看重的。用户从搜索进入,核心诉求是找到一个能解答问题的人。
KOL可以带动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入驻,但真正解答问题的人,不一定是大V。比如“商场有没有停车位”,这样的经典问题,就只有一个正在商场里的人能够解答。
在各个内容生态中,KOL或者说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企业广告费、第二类是C端收费(课程、电商、咨询等)、第三类是平台补贴(包括平台广告分成补贴等)。
百度内容体系内,大部分创作者的收入来自平台补贴,能带着创作者赚钱的平台,才是最终能留下创作者的平台。
目前“问一问”的体系中,更多是鼓励答主按照第二种模式创收——一对一单次咨询。会对引流站外做限制,希望让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所有的交流过程,都在百度平台上完成。
延展到百度知道,早年间的知道答主,有三种主要收入形式,第一类是答题累计积分,提现或者是兑换礼品;第二类是团队答题,类似现在的MCN模式;第三类是企业投放的广告内容。
在2021年万象大会上,百度知识业务部总经理李小婉表示,全职答主单月收入最高能达到3万元,每日4-6小时高质量答主,单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
一位法律答主提到,从去年9月份以来,单日在线2-6小时,峰值日咨询单量可以达到50单。
而目前的核心答主群体,是高校学生,时间相对空闲,对一些偏下沉的问题也有能力进行解答。
目前不同垂类下的答题补贴不同,一方面取决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答主个人设置的金额。
答主在线、流量到位,只有一个问题,如何让用户愿意为问题付费?
需求
“问一问”目前的入口有:百度搜索、百度APP、百度知道、好看视频、百度直播。用户可以借助不同的端口进入提问。
但所有渠道中,来自百度搜索、百度知道的问题占据一半以上,因为这是最精准的提问场景。
目前“问一问”的提问用户,主要集中在30-40岁,问题比较下沉,也更贴近生活。
“问一问”上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运营活动,是5月11日上线的“高考问一问”,引入了一批专业答主,比如高校招生办,或者直接和老师合作,为考生提供限时免费的咨询服务。
百度高考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2020年百度高考服务数据显示,6月14日-7月14日,累计60亿人次使用过百度高考服务。旺盛的搜索需求,也是今年问一问从高考问答切入的原因之一。
高考相关的问题,分为几个阶段,前期是复习咨询、心理咨询;中期包括题目分析、估分、报考意向;出分后主要是志愿报考、专业选择、就业前景。提问期长达两三个月,除了阶段问题外,还包括各个高校、各个垂直专业的细分问题。
在“问一问”的引流期,最早一批用户的提问付费门槛,只有3-5元,甚至几毛钱,答主端的收入有很多都来自百度方面的补贴。这些都是为了让用户养成付费习惯。
随着引流期的结束,用户端的提问价格也恢复到几元到几十元,答主可以设置是否公开答案。
趋势
故事的构思,大多相似,但怎么走才能走到最优结局?
如果把“问一问”理解为问答类产品、知识付费产品,相似的产品有分答、在行、悟空问答、天涯问答,甚至知乎。
最早的时候,用户对年轻时期的百度知道评价很高,但随着百度知道推出了积分机制,有答主会为了刷分答非所问,答案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用户评价下滑。这个问题,或许也是“问一问”将继续面对的。
另一方面,如何将问题更精准地对接到答主、如何平衡答主和提问者的需求,也是目前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百度方面对于“问一问”给予的期望,并不止于问答产品——而是赋能百度搜索业务的中台能力。从搜索的角度,每次搜索都能直接促成人与人的交流。
在2021年万象大会上,李小婉提到,自上线以来,“问一问”对用户的时长、消费,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反馈。从业务层面,“问一问”被看做百度移动生态战略的一环,同时也是百度APP、百度搜索的重要方向。将以服务化和人格化为特色,拓展垂类和领域,承接更广的搜索需求。
当下的搜索,可以导向图文、视频、直播、商品,“问一问”的野望,是从搜索导向人、导向服务。
当然,这种人格化,不应该是“你看到的,都是你应该看到的”,而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