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省有20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业,泡沫隐现需警惕

当资本疯狂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时,我们需要做出预警机制还是用掌声与鲜花迎接?

文|蓝科技

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是最好的赛道还是最大的泡沫?当资本疯狂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时,我们需要做出预警机制还是用掌声与鲜花迎接?

近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实地调研了新能源汽车后得出的结论是:新能源车三年内必破。

吴晓波说,“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涌入了这个赛道。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新能源整车企业数量已经突破了650家。而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整车制造智能化能力,二是“三电”的研发创新能力。从工厂的制造智能化来看,中国新能源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机器人自动化、数字孪生技术、新材料、5G质检等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但是在核心技术——“三电”技术(电池、电控、电驱动)的研发方面,95%新入局者却积累不足,他们的产品更像是用资本堆砌起来的组装工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在一个泡沫期,而繁荣是毁灭的第一颗种子。”

650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业是什么概念?以区域划分,全国共有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假设剔除两个特别行政区,以32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算,平均每个地区有2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这其中还不包括新能源生态链企业。

不难想象,当资本疯狂扎堆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时,短暂的狂欢可能会对资本市场起到拉升股价、推高市值的作用。然而从中长期看,供大于求的现象不可避免。甚至吴晓波的担心可能很快变成事实。

新能源汽车为何繁荣?

新能源汽车能够引爆市场在于对资本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指出:到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253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有136.7万辆,占比5.4%。从5.4%到20%的过程,不仅是接下来五年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增量爆发期,也是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燃油车的普及增长期。

另一方面,全球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与能源危机时,都把新能源车当成重要的战略。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也迎来了最好的时机,而新能源汽车宣传的零排放正符合当下的大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发展新能源车势在必行,绝不是中国的个案。但问题是,平均每个省有20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造成产能过剩只是时间的问题。

新能源车的盈利困局

环保和盈利是当前新能源车面临的两种困局。

从目前阶段看,新能源车不是万能的,还无法取代传统汽车,新能源车环保也是相对而言的。

新能源车环保不容否认,但基于为新能源车提供的电力供应等,在发电源头上还是存在着污染的概率。包括新能源车废弃电池,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一旦流向黑市以后造成的污染会更加严重。

当前世界大部分电力主要还是化石能源等非可再生能源。这样的来源率在2020年依旧高达72.7%。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能源在转化成电力的同时仍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碳排放。

当然,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盈利。根据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的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结束了持续亏损的局面。但是,这也并不是因为特斯拉在售车方面带来的收入。

根据行业专家的分析称,特斯拉在整车业务板块还是亏损的。2020年之所以能够盈利,主要的盈利来源并不是造车。KlipC的Andi Duan表示:“特斯拉总共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6亿美元,远远超过其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对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亏损是常态。作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理想和小鹏新能源车的“三驾马车”同样亏损严重。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蔚来净亏损为53.04亿元,同比减少53.0%,其中,2020年第四季度净亏损13.89亿元,同比下降51.5%。

理想汽车2020年净亏损为1.52亿元,较2019年24.4亿元下降93.8%,亏损幅度大幅收窄。

小鹏汽车2020年净亏损27.32亿元,净亏损幅度收窄26.0%,第四季度净亏损7.87亿元。

在头部品牌集体亏损下,中小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恒大汽车依旧在进行“PPT汽车”的展示,没有一台车辆交付。2020年6月,前途汽车破产,董事长陆群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赛麟汽车更是负债几十亿,董事长王晓麟藏身美国。同年8月,博郡汽车也宣布歇业,随后解散清算。

然而,这些失败的案例都抵挡不住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前赴后续。小米造车、创维造车、360造车,和汽车领域毫无相关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当前的一大特色。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科技企业不能造车,而造车需要庞大的资金和体系支撑。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200亿元是新能源造车门槛。可想而知,造车需要庞大的长线资金支撑,否则最终难逃失败厄运。

如果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快钱,而不是把造车当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这样的企业造车是危险的。

如果以200亿造车门槛衡量,上述650家企业有多少是依靠资本以及银行的输血才能运转?有多少企业如同小米一样手里有千亿充裕资金才敢进入造车领域?

汽车行业一直都是一个重资产、大投入、厚积薄发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同样如此。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并且需要持续大量投入,这对于每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即便能够敲响上市的钟声,也不代表着未来是光明的。

当前的这股造车风潮的确需要降温、需要预警。回望中国商业发展史,钢铁、彩电业都是前车鉴,都是早期企业跟风涌入之后,经过大浪淘沙只留下了最后的强者。

在彩电行业,除当前海信、TCL、长虹、创维、康佳以外,曾经还有耳熟能详的金星、厦华、牡丹、飞跃、凯哥、福日这几大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败北。中国彩电业苦苦挣扎几十年后,才刚刚摆脱一些核心技术上的制约,自有品牌走向国际化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时间,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再看钢铁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和基础设施进程加快,在内需刺激下,中国钢铁企业迅速发展。但钢铁产能长期过剩的压力依然存在。随后,基于对环境污染的整改,陆续关停了不合格及中小钢铁厂。仅2020年中国又有49家钢铁厂破产、关停。

同样的道理,当大量资本和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时,资本需要的是短期高回报获利,但对整个新能源产业而言,距离过剩甚至部分企业出局就进入了倒计时。

我们不否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海内外的资本与企业都在占了同一起跑线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汽车时代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和核心技术优势,但在新能源时代,是中国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和国外相比,新能源车的有些基础和技术中国是有领先优势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行业的基本逻辑会发生改变。任何产业一旦出现过剩的迹象,危险就不远了。以中国当前65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的体量看,即使只有50家企业量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

新能源车是不可逆的趋势。然而中国市场,扎堆进入新能源车的风险和危机,似乎是可以触摸到的。

作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观察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蔚来、宁德时代的换电攻坚战
宁德时代艰难“反围剿”
新能源车企为何转战VC?
新能源时代,什么才是豪华电动车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