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玩家被误导买到次品、假货,鉴定错误频发,这样下去还能“毒”到谁?

不断有消费者投诉在得物上买到了次品、假货,乃至于得物的安身立命之基——鉴定服务——也不断受到质疑。

文|氢财经 晓腩

“得物”APP现在有多火?这么说吧,只要你有抖音,基本上就肯定看过得物的广告。抖音还只是得物众多广告渠道的一条而已,不管是拍短视频的还是写字的,全网的各类头部KOL几乎被得物一网打尽,广告做的只有“铺天盖地”这四个字可以形容。

大手笔广告的底气是得物在年轻人中受众非常广泛,笔者身边就有一个小伙子,一年半以来,在得物上已经买卖超过160单,点进去历史记录一看,一水儿的球鞋。让人怀疑他能穿十辈子。

得物APP上的潮牌交易,根基是它的鉴定业务。莆田和义乌人民的力量太强大,中国的各类潮牌正品和A货往往就连专卖店都分辨不清,得物趁势而起,主打“潮牌真假鉴定”,这确实是瞅准了刚需下手,而且门槛较高。

然而随着平台的坐大,不断有消费者投诉在得物上买到了次品、假货,乃至于得物的安身立命之基——鉴定服务——也不断受到质疑。

1、CUCCI皮带真假之争折射出潮牌鉴定之难

近来得物和唯品会在打架,双方的Battle焦点,是GUCCI皮带真假之争。

事情其实不复杂,消费者在唯品会上购买了GUCCI皮带(这款皮带唯品会共卖出了133条),然后消费者将GUCCI皮带拿到得物上鉴定,结果为假。

于是,主打只卖真货的唯品会就和主打鉴定的得物撕了起来,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毫无退路,无论谁最终输了,都是piapia响地打自己“不卖假货”或“鉴定找得物”的核心卖点的脸。

这件事目前还在争议当中,近日GUCCI官方已经出来发言,然而发言模棱两可,有众多网友指出,这是因为民间造假GUCCI的技术早已登峰造极,往往就连GUCCI的官方技术人员都分不清真假。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真的存在一些潮牌官方人员都分不清产品真假的情况(考虑到如今的潮牌成千上万种,这种情况是必然存在的),那得物鉴定是如何敢保证自家的鉴定结果无误呢?

可以轻易地推断出,无论是谁,想清楚明白地鉴定万千潮牌之真假,哪怕是保证较高的成功率比如95%,那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任务。然而如果连95%的鉴定成功率都没有,那作为一门生意来说,对消费者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潮牌鉴定”这项业务只有得物“做出来了”,其它人未必是没看到这个刚需,然而所需要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人力门槛,实在是高到难以企及的地步。

2、“同一条裤子鉴定两次,第一次真,第二次就成了假的”

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发起投诉称,在得物上鉴定了两次苏宁购买的同一种裤子,第一次鉴定成功,第二次却不通过。

摘自黑猫投放

根据消费者提供的图片,这两条裤子是李宁的一款运动裤。该消费者购自苏宁,价格为69元/条,但在得物上鉴定结果不同。

摘自苏宁官网

类似的投诉,在投诉平台上还有很多。

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3月,小陈在一家电商平台买了一件潮牌T恤,为了确定是否为正品,他花费10元购买了得物的线上鉴别服务,鉴别结果为真。然而小陈想将这件T恤放在得物上转卖,随后却得到线下鉴定不通过的消息。

随后,红星资本局就小刘的情况向得物求证,得物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进一步核查。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得物App”的投诉量高达7万余条,“假货”“退货难”“客服响应慢”等情况屡屡出现。

Lite氢财经注意到,得物在黑猫投诉上的相关投诉有7万多条。

3、得物的“鉴别服务”如何运作?

在得物App的官方宣传页上,明显标记了“鉴别服务开创者”,推出“先鉴别,再发货”的购物模式,并宣称签约了数百位业内顶尖、具备多年经验的潮流商品鉴别师。

这也是包括闲鱼和爱回收在内的众多电商APP的路数,但是区别在于,其它APP的商品多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为主,比如手机、电脑。这些产品无不是现代制造业的高集成度代表,也就是“技术含量高”,所以造假的难度就更高,因而鉴别也就相对简单。

然而得物主打的鉴定潮牌,涵盖了无数品类和品牌,偏偏织造也好,制鞋也好,相对于电子产品来说造假实在太容易,产品和工艺更可能被模仿,鉴定难度也就更高。

去年6月,得物因为假冒伪劣、鉴定费等问题被中消协点名。

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得物App”有关负面信息8735条,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等问题。

在中消协展示的案例中,包括:消费者买鞋后发现尺码不对,退货时平台要求赔偿89元鉴定费;买到了右脚鞋头歪的瑕疵鞋,消费者质疑得物的检测鉴定水平,怀疑其可能售卖假货。事后得物回应称,人工的鉴别难免产生极小概率的误差,将在质检环节加强审核,进一步细化各项处理标准,改进客服售后。

相关阅读
快手电商:将用超230亿流量扶持500个以上快品牌标杆
5月19日后i茅台将上线飞天?茅台李静仁:将不断调整产品投放策略
“减肥药骗局”背后,等待“解救”的远不止消费者
互联网出海:中国企业远比想象中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