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新宠”:临期食品中的“掘金B面”!

实不相瞒,这届年轻人精打细算起来,比爸妈还夸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安树

最近,临期食品大肆闯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与临期食品相关的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聚集了3.4万临期商品爱好者,B站还有UP主专门做开箱测评。

实不相瞒,这届年轻人精打细算起来,比爸妈还夸张。买个桶装水,要计算到每升水的单价,再通过不同平台比较出低价,还要考虑饮用周期的安全性。年轻人开始秉承“钱尽其用”的理念,既要吃的好,也要吃的便宜。

自然,这种风潮之下,临期食品的低价“捡漏”开始让年轻人蠢蠢欲动。

而从零售业的现状来看,经销商模式导致供应链低效,人与货很难实现快速匹配,临期食品这一库存顽疾依旧亟需解决。

切中了消费者和商家需求的玩家快速进场,从线下到线上,临期食品折扣店遍地开花,而相关垂直电商平台更是融资不断,市场彻底被点燃!

火爆背后,渠道未变

每一个东西上面都有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这是个临期食品的时代。

作为食品制造型企业曾经的难题,临期食品要么流转到店铺降价销售,要么被销毁。如今,临期市场大热后,这道难题突然变成了一个契机。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中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1%的库存沉淀就是300亿元的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事实上,如果加上街头夫妻店的库存沉淀数据远在5%以上,临期食品的规模的千亿元并非夸张。

同时,业内人士向一鸣网表示,临期食品吸引玩家进场最大的看点就是高毛利,相比传统超市20%的毛利,临期食品毛利可达50%以上。

50%毛利在前,临期食品在资本市场开始“遇热”,不同模式的博弈也慢慢开始显现。

最近,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就在3月,社区折扣连锁零售食惠邦也宣布完成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计划今年在京津冀开设100家门店。

虽然这一垂直的线下临期食品连锁折扣店模式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从资本动作来看,还是较为期待的。临期食品有其质量安全的敏感点以及货源不稳定的特殊性,而垂直的的线下折扣店能够最大化的减少其中的问题。

除了想要将临期生意做到社区之外,线上模式的“短平快”也成为了临期食品玩家的主要选择。

常见的是进驻淘宝、京东等综合性电商平台的临期食品折扣店。数据显示,以 “临期”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淘宝的相关食品达四万件以上。

另一种模式是以售卖临期食品为主、临期日用品为辅的垂直电商平台,如主打“自营+商家入驻”的好食期。

以保质期的临近情况,动态定价销售,又称“倒计时”销售法,将进驻的品牌食品厂商、进口商的库存商品通过自己的独立渠道内有计划的去库存,效率高、性价也高。

相比于社区式玩法的用户接近性,线上模式的优势在于直播带货的造势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运营上。

总体来看,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还是较为分散的,即便消费主力转移到了年轻用户层,但线上模式尚未取得优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48.7%)、电商平台(32.2%)和社区生鲜连锁店(30.8%)。

临期食品依靠商超模式销售的传统做法并没有被彻底改变,而且从各项占比数据来看,依旧是线下模式更受用户青睐。

看起来,临期食品的线上崛起历程还需要更多动力,而这样的渠道分布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不同渠道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不同。

更严重的质量问题

在临期食品的世界里,价格低廉只是 “门槛”。

品牌、渠道、口味等同样是考量是否会购买的标准,折扣力度并不等于销量。而且消费者买临期商品的态度也较为慎重,会反复权衡、货比三家。

在“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中,有经验的玩家分享了一套降低踩雷风险的“四不”原则:没见过的杂牌不买;不易保存的不买;自包装的不买;不马上吃的不买。

这种“计较”,已经价格的敏感延伸到了商品品质。

因而在这样的消费心理背景下,消费者不会轻易接受“踩雷”。

但临期食品的质量问题远远超出想象。

其实,就算是临期食品也还在保质期内,相对安全,更多的问题是出在储存不当、货不对板、虚假营销等方面。

B战一UP主,在做临期食品拆箱实验中发现,其9.9元购买的一包进口饼干是盗版,更让他生气的是,这款盗版饼干不仅距离保质期仅剩一个月,而且在电商平台上的原价也就是9.9元。

而线上模式看不到货的背景下,成为了这些质量问题的重灾区。即便是自营模式之下的好食期也未摆脱这一窘境,在黑猫投诉上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五花八门。

临期食品本就接近质量安全红线,再加上劣币进场驱逐,这场生意变得更加难做。

隐匿的脆弱性

抛开质量问题,临期食品本身也隐匿着较多脆弱性。

首先最为直接的是,入局者增加的背后是各位玩家议价权的博弈。

一方面,就二手玩家而言,其赚的是经销商和商家亏损的那部分钱,但经销商和商家也在优化渠道和自己做临期食品的折扣特卖。

眼下,消费者不仅能够在沃尔玛这些商超看到专门的临期商品区域,就是盒马这样的生鲜超市以及便利蜂这样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也开始设起了临期食品折扣专柜,未来,临期食品流入下级市场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就是当入场者增加之际,市场或将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那么临期食品的二手玩家必然或出现利润下滑的问题。

再者,临期的特殊性意味着赛道的玩家应该具备更强的供应链能力和更优的出货效率。

卡在时间的特殊性上,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很容易货全部砸在手上,换句话来说,相当于把食品零售业供应链的大部分风险都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这不算是个精明的“生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快手电商:将用超230亿流量扶持500个以上快品牌标杆
5月19日后i茅台将上线飞天?茅台李静仁:将不断调整产品投放策略
“减肥药骗局”背后,等待“解救”的远不止消费者
互联网出海:中国企业远比想象中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