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旷创投
近期,工商银行发布了它的2020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工商银行实现营收8826.65亿元,同比增长3.2%。营业利润3913.82亿元,同比增长0.2%,整体保持稳定上升的状态。
报告中巨大的营收规模引起了一众咋舌,让外界不禁惊叹“宇宙行”的赚钱能力。但如果深入分析工行的经营状况,会发现它也面临着些许挑战。
主业稳定
从具体业务来看,工商银行主要的两项业务营收都实现了增长。财报显示,2020年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达6467.65亿元,同比增长2.3%;非利息净收入 2359.00 亿元,同比增长 5.7%。
可以看出,利息业务在工商银行的营收中占比更重。而报告期内工行非利息业务体系下的各项业务营收都有所上涨,利息业务体系下的各项业务营收则有涨有跌,使得总营收的持续增长多了些许动荡。
具体而言,报告期内工商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和投资利息收入有所增长,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和“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则有所下降。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达到7664.07亿元,同比增长4.6%,占总利息收入的70.2%(总利息收入10925.21亿元,上面是利息净收入),是工商银行主要的利息收入来源。
而且“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的平均收益率也是四项利息业务中最高的,达到4.26%,但相比去年同期还是下降了24BP(Basis Point,1%的百分之一,即0.24%)。这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工商银行2020年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平均收益率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
一方面,央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各家银行指定贷款利率的基准,从去年5月开始,已经连续11个月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工行推进 LPR 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同时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所以其在企业方面给出的贷款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工行连续推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举措。比如,凡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以及确诊患者和疑似人员及其配偶,疫情期间在工行的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因不便还款发生逾期的,不计为违约;向湖北疫情防控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人身保险,并向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每日给予一定的住院补助金。
另外,工行还持续落实延本延息、减费让利政策,为10万多客户缓释还本付息压力,助力国家克服疫情难关,而以上举措都使得工行在贷款业务上的平均收益率有所下降。
而在平均收益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工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这项业务还能实现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其客户贷款及垫款的规模有较大增长,覆盖了因平均收益率下降导致的收入减少。
财报显示,2020年工商银行各项贷款总额186243.08亿元,同比增长11.0%。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优势显现,推动工行报告期内营收稳定上涨。
信贷结构有变化
仔细分析2020年工行贷款规模的增长,发现它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贷款投放整体来说很均衡,但在细节处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调整策略。
财报显示,2020年工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个人贷款相比去年同期都增长了11.5%。
从公司客户的信贷结构来看,工商银行的贷款主要向实体经济类企业倾斜,侧重于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疫情防控等领域客户的资金需求。比如,本报告期内工商银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贷款增长得最多,增长幅度为26.8%。
而疫情的发生也给工行的公司信贷结构变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为疫情防控的需求,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达到工行总贷款支出的25.2%,比上年末增长 15.8%。
同时,也因为疫情的原因,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部分客户贷款出现劣变,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所以这些行业在总贷款支出中的占比下降。财报显示,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从10.45%增长到了13.78%,其贷款占比由4.7%下降到4.5%;住宿和餐饮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去年同期的8.10%增长到了14.0%,其占比由1.0%下降到0.9%。
而从个人客户的信贷结构来看,工商银行主要鼓励个人开展经营性活动,控制消费和住房的支出。财报显示,2020年工商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支出增加50.8%,个人住房贷款支出增加10.9%,个人消费贷款支出减少5.1%。
其中,增加个人经营性贷款支出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经营贷款的利息收入更高,而且在经营结算活动过程中,会给银行带来存款、手续费等其它回报;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经营贷款实质上也是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可以促进社会就业和国家经济发展。而表现在产品层面上,就是工行网贷通、经营快贷等普惠领域重点贷款产品的快速增长。
减少个人消费贷款支出是因为虽然其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但在中长期会加大居民的债务压力和债务风险。而且近年来市面上的消费贷产品鱼龙混杂,比如彩礼贷、车位贷、分期购墓等信贷产品,引导居民过度负债,完全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相悖。
而且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是四项个人贷款业务(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及信用卡透支)中最高的,所以在报告期内,工行有控制地将其占比从1.2%下调到了0.9%。
可以看出,工行的信贷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而疫情的发生让大部分社会组织及个人集体停摆,虽然工行采取了一些举措积极调控社会资源流向重要领域,并缩减不良贷款率高的业务支出,但是疫情还是给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工行的经营埋下了一些隐患。
挑战依旧
疫情期间,工行落实了监管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这样虽然给借贷方留下了一定的缓冲期,但贷款尚未收回,而借贷个人及公司因疫情遭受的损失如果不能挽回,就会导致之前延期的借贷款项转为不良贷款,给工行自身带来风险损失。
而且虽然工商银行2020年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为1.58%,仍保持在稳健区间,但相比招商银行1.07%的不良贷款率,工行在2021年需要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另外,疫情期间,央行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缓解银行体系在特殊时点的现金流动压力。如今疫情逐渐过去,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补贴政策也将逐一退坡,加上不良贷款的累积,2021年工行就可能将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工行的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旗下的三条产品线也各自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相比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应用的用户量,社交应用“融e联”的用户数相差甚远;电商平台“融e购”也存在物流进度不能明确显示、无法在线上与客服交流等问题,导致用户购物体验不佳。
至于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规模优势不能完全发挥。相比互联网企业,工商银行的国际化优势明显,比如工行发布“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品牌体系,持续蝉联全球零售银行品牌价值榜首。但现在国际形势仍不明朗,而互联网企业在客户拓展、市场营销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更具优势,这都限制了工行的互联网产品赢得更大的用户规模。
另一方面是因为工行主要招聘的是金融、经济类专业人才,而非互联网服务,加上线下仍是银行的重点服务场景,就导致其线上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短板。比如,现在去线下网点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会引导客户下载并使用客户端,但部分需要递交材料审核的业务还是线下办理更加便捷。
而且已年长的客户群对线上服务的接受力和掌控力较弱,当下线上服务不够精简,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去线下办理业务。
作为国内最赚钱的企业,工行不仅可以支持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是代表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它的蓬勃发展意义非凡。而以上种种问题都是当下摆在工行面前的挑战,亟待它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