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先“赚”两百亿

雷军的最后一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资本星球

“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车!”

昨晚的小米发布会上,先是用近10分钟铺垫了过往人们对小米造车的期待和担忧后,雷军还是放出了这个众人期待已久的消息。

与雷军造车消息一起出来的,还有小米的公告。公告称,称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另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将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自己专注进行包括系统、交互、外观等的研发当中,换句话说也就是采用其智能手机所使用的模式。

造车决定,雷军思考了两个半月,从今年1月15日到今天。

雷军站在演讲台上,对台下观众讲,今天的小米已不是十年前的小米,有一万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如果不认真打一仗,有点愧对全球米粉对小米的支持。”

小米造车,真的是靠情怀驱动吗?为什么手机厂商,要涉足汽车?

01

消息一出就“赚”两百亿

在雷军宣布造车后不久,就有网友评论道,明天小米股价一定大涨。

果不其然,受小米造消息影响,昨日尾盘小米股价出现明显拉升,截至收盘微涨2.20%。

今日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涨0.79%,小米股价直接跳空高开2.53%,随后直线拉涨,盘中涨幅扩大至近6%,领跑一众科技股。截至发稿,小米集团盘中涨幅5%,总市值约6728亿港元,较昨日收盘增加了276亿港元(约233亿人民币)。

靠一个造车的消息,公司市值先增长200亿。

其实小米的股价从很早前就开始和造车消息挂钩了。上周五(3.26)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正在和长城汽车密切接触,双方计划在下周签署合作造车计划,小米港股当日大涨6.28%。彼时,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还在微博上辟谣称“完全扯淡的假新闻。”

图片来源:微博@徐洁云

甚至有网友给总结出了放消息的规律:每逢周五必造车,每逢收盘必辟谣!一说是,这消息是司马昭之心,一切为了股价!另一说是,雷军不造车,是媒体“逼”他造的。

现在想来,这是先抑后扬的打法啊,前面辟谣多坚决后面高潮就多精彩。如今造车“靴子落地”,外界的风言风语少了,小米和雷军也得了好处。

事实上,新造车已经是这几年资本市场最热衷的“故事”了。今年1月,百度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而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百度市值增加了超过400亿美元。更早前,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汽车”,落户张江智能园区,当天阿里巴巴在港股股价涨0.75%,市值增加了438亿港元。

更不消说特斯拉的市值一度超过传统车企丰田登上全球第一车企的宝座,蔚来上市至今股价翻了近十倍。

从今年初算起,小米股价已经大幅回调了近3个月,从最高的35.9港元一路跌到了昨日收盘的25.6港元,且目前仍旧在下行通道里震荡。想来雷军必是充满压力的,小米的投资者也需要信心,而“造车”或许是最好的解药。

02

手机厂商的造车野心

小米造车的消息之所以一直被官方辟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乐视的前车之鉴。

2014年底,贾跃亭宣布乐视“SEE计划” ,即打造超级汽车以及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两年后的4月,乐视超级汽车LeSEE概念车正式亮相,至此乐视集齐了手机、大屏、汽车等七大生态。

然而好景不长,在贾跃亭的重融资、高负债以及过度超前布局之下、乐视体系被一步步拖垮。2016年8月,乐视手机供应链被曝出出现资金问题。随后虽然有白衣骑士驰援,但是乐视表现江河日下,最终于2020年终止上市。

当然,今时今日已不同于贾跃亭的那个时代,但是“造车烧钱”是业内公认的,小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持续性地进行人力、物力投入,同时还要面对研发失败的风险,甚至是像乐视一样竹篮打水的下场。

蔚来汽车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车烧钱,但没想到这么烧钱。”在他的眼里,200亿或许是刚入门。

而从小米的现金流来看,去年确实有218.79亿的现金流进账,似乎也足够覆盖雷军口中的100亿首期投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手机市场下滑的大前提下,小米近年来一直在全力拓展IOT业务,这项新业务也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以投资生态链为主)。眼下进入到资本更密集、投入更高的造车领域后,现金流压力无疑将陡然提升。

而且,已经有很多手机圈的同行也看上了“造车”这个生意。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汽车研发。同年,华为HiCar正式上线,据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的数据,华为HiCar已经与超过20家车厂、150多款车进行了合作。今年1月底, OPPO公布了一组“防撞提醒的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及“测距装置、测距方法、摄像头及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利,这些专利疑与自动驾驶有关。

针对手机企业造车的消息,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1月的一份报告中称,智能手机每年有5000亿美元的总体有效市场,这个市场里苹果占大约三分之一份额。而全球汽车和移动市场的价值大约在10万亿美元,“苹果只需占到2%的市场份额,就可以等同于其iPhone业务的规模”。

同理,华为、小米等如果真能在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那将是数十倍于手机的盘子。

而且,雷军的宣言是“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小米将用科技的力量,全力为米粉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美好智能生活。”所以,只有手机、大屏、IOT是不够的,出行领域必须覆盖到。

03

研发依然是短板

小米创始人团队中,多位有着技术研发背景,雷军更是二十多年的“程序员”,但是从公开资料来看,小米内部对于研发的重视级别始于高通“翻车”事件。

2014年下半年,高通推出骁龙810处理器,次年开始在终端机上使用。2015年小米信心满满的推出搭载骁龙810的旗舰机型小米note顶配版,但是由于810的发热较为严重,导致这一被视为小米第一款高端机型的产品无辜躺枪,口碑严重下滑,此后数年一直在高端机领域抬不起头。后来小米6也曾因为骁龙835的产能不足问题,一再延期发布。

也正是2015年,研发投入第一次出现在小米业绩报告中,当年研发投入金额为15.12亿,到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92.56亿。此外,为了加快推进研发进展,2019年小米还成立技术委员会,任命崔宝秋为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还在核心管理岗位上任命了14名总经理、副总经理。

客观来看,小米本身在研发投入上的数字,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是过去5年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始终没有超过4%,不及其在广告、宣传上的支出占比。进入造车领域后,小米的研发投入无疑会再增加一个量级,这不仅仅是对资金的考量,更多是对研发能力的考验。

对此,雷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我非常清楚造车的风险,我也明白动辄上百亿的投资,我也知道至少3-5年才能见效,但今天的小米,是值得大干一场的时候了,我们有钱,我们亏的起”。

来自小米官方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小米在全球范围授权专利16000余件,5G标准相关申请专利也有3200余件,但并未透露与汽车和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数量。

04

总结

根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小米暂列第14位,与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公司仍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华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康威视等科技公司。

影响力和市值上的差距,也逼迫小米寻求自我突破。至于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外界猜测主要是因为目前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半导体、软件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且其中多是如LG、博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体量的上市公司,品牌可信、质量可靠。

但问题也在于此,技术都是别人的,工厂也是别人的,小米这么做的价值在哪?此外,小米能否像控制手机供应链成本一样压缩“造车”成本?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小米自己能回答。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跨界造车#雷军入局,小米造车:手机故事会重演吗?
相关阅读
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不多了”
小米对标苹果,为什么难实现?
小米官宣造车1周年记
小米造车,雷军能赢最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