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牛肉粒撤掉,会是海底捞衰落的开始吗?

牛肉粒变“素”,面对羊毛党海底捞玩不起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知顿

海底捞牛肉粒被吃货们称为“不可辜负的美食”,在抖音、快手等上更有一系列的网红版牛肉粒吃货教程,牛肉粒、香菜、香葱,再淋上一勺番茄锅浓汤,很多人表示:味道确实不错。

海底捞面对一大波“自来水”免费给自己做营销,也乐见其成。经常有视频表示,海底捞服务员会主动介绍“番茄牛肉汤”的配料与做法,场面其乐融融。

然而,近日有消息传出,海底捞“牛肉粒”已经被替换成“味伴侣”(一种由豆制品制成的人造肉),如果想吃原来的牛肉粒,可以跟其他菜品一样,通过付费点单购买。

不少吃货纷纷表示:“所以真爱会消失对吗?”

对此,海底捞总部表示,目前这个替代方案只是在上海部分分店进行试点,并没有全部普及,但网上“海底捞牛肉粒下架,变成人造肉”之类的新闻还是不断持续发酵。

01

“暖男”变“渣”?

为什么小小牛肉粒,竟然引起如此大风波?究其根本,还在于海底捞一直以来在顾客心中都是以“暖男”形象出现,以极致服务著称。

在海底捞,顾客就是“上帝”,美甲、手机美容、擦皮鞋、按摩椅等等服务一应俱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海底捞做不到的。正是把服务做到极致,让顾客口口相传,通过口碑营销成就了今日的海底捞。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既然海底捞的营销,将自身与极致服务画上等号,那么就应该付出相对应的服务成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个道理,作为“新加坡首富”的海底捞肯定也明白。

以事件中的海底捞牛肉粒为例,曾为其吸引粉丝无数。打开短视频平台,不少美食主播打着17元吃海底捞的旗号,去海底捞探店,吸引了无数顾客去模仿。那么商家为何要撤掉这一热门菜品?

海底捞对此的回应是,存在部分顾客浪费牛肉粒的现象,是为了抵制浪费,支持节约。

能抵制浪费固然是好事,但是不少顾客显然对这种解释表示不太满意,认为想要抵制浪费,商家完全可以通过宣传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撤掉大家喜爱的菜品。

有的网友甚至将下架牛肉粒的举措延伸至海底捞的服务,称“海底捞服务也就那么回事”,更有人甚至认为海底捞这种做法,正在“自砸招牌”。

海底捞能够成就极致服务的口碑,并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品牌越大,就应该越爱惜羽毛,每次做出决策前都应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因为是消费者成就了今日的海底捞,消费者也可能从自己的消费栏中将其划掉。

无独有偶,其实这已不是海底捞第一次出现营销失误。海底捞台湾店曾宣布顾客可免费自带食材。当时,媒体报道海底捞此举“气炸台湾火锅业者”。

但好景不长,在试行不足两个月时,海底捞就因顾客自带食材数量、品项过多,超出店家对食品安全可控范围而紧急叫停。叫停时,台湾网友调侃:“海底捞完全低估了客人脸皮的厚度”……

去年4月份海底捞也曾被推上过风头浪尖。在疫情初期,海底捞经历了46天停业,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尝试自救,从4月之后全国人民的报复性消费开始,海底捞决定“报复性涨价”,在开放堂食后价格上涨了6%,在网络引爆舆论。几天后海底公开发布道歉信,称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并表示“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2020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替换牛肉粒、取消自带食材、涨价......海底捞一次次小动作,似乎都直指一个方向:不能涨价,就降低成本。然而,这真的能解决自身的盈利问题吗?

02

缩减成本或反向营销?

在营销中,有一个名词“阈值”,又称为临界值。

“消费者阈值”即为触发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界限。作为服务行业,海底捞显然深谙“消费者阈值”管理,把“多一点”的玩法不断玩出花样,从零食、美甲,到唱生日歌,再到拿着公仔陪单身顾客吃饭,每一项都一度成为行业的热度话题。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对于服务也一样。海底捞一次又一次提高着消费者阈值,这固然能为其圈来一大批粉丝,然而一旦海底捞不能给出消费者新的惊喜,或者调低自己的服务水准,就会造成“多一点的服务几乎可以忽略,而一旦少一点则会变成少很多”。

海底捞打造的口碑辨识度、消费者认同感、口碑传递模式,为他达成了年营业额几十亿的业绩,也让其变得“骑虎难下”。

毕竟极致服务不是无根之水,任何服务的增加都意味着成本的相应提升。牛肉粒风波也许早已在很久之前就埋下原因。

2019年,海底捞全年净利润约为23.47亿元,按照同比增速10%计算,海底捞在2020年盈利为2.35亿元左右。而海底捞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亏损9.7亿元。

海底捞于2021年3月1日晚间发布的盈利警告则显示,海底捞2020全年净利润下降90%。于此同时,海底捞的股价则一直保持稳挺,过去一年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20%。

海底捞“亏了”?非也,海底捞还是赚了。

海底捞股价的稳步走高,是大众对于海底捞品牌的信赖以及对其预期的增长。但是海底捞一次次的小动作,则有可能一次次减少其品牌价值,并不能解决自身的利润问题。

小到换掉一款小料,大到营收股价,海底捞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大范围关注,受众情绪并不是完全可控的。

也有顾客猜测,海底捞一次次小动作存在着反向营销的嫌疑,“自制番茄牛肉汤”的大火过程都颇带话题营销的意味,在有些海底捞门店服务于还会向顾客推荐“番茄牛肉汤”,甚至会帮食客进行制作。但海底捞可能没有想到作为“网红”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低估了干饭人的实力,比如成本太高。

这种猜测同样适用于海底捞堂食价格上涨6%的事件,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热议,让海底捞冲上了热点,之后海底捞再出来道歉,一轮华丽丽地逆袭就上演了,还不用花费太多营销费用。

无论是反向营销,亦或是缩减成本所需,海底捞都应该审慎的对待自己的口碑。毕竟,对客户真正的真诚,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用心。此前海底捞的用心,大家有目共睹,未来也应该继续以此为海底捞的立足之本。

作为头部企业,海底捞享受着品牌效应的利好,也在光环之下接受着全民审视,还需谨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海底捞”诉“小放牛”商标侵权案胜诉,判罚赔偿金将用于餐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五一居家就餐,海底捞上海外送爆单,北京地区增长200%
捞王翻台率净利润均现下滑,逆势扩张能否支撑30亿估值
保障五一小长假居家就餐,北京70余家海底捞门店开通外卖、自提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