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隐私旋涡下的人脸识别:旷视科技等大厂也曾饱受争议

在业务进展态势良好、技术价值渐被认可的当下,又有越来越健全与强有力的法律纷纷出台保证着AI产业健全发展,驱策与帮扶着这一行业尽快享受“健康红利”。那些觊觎人民隐私,盯上法律不健全而牟利的不法公司势必会被湮灭在AI发展的洪流之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互联网江湖

央视3·15晚会开场第一波“谁在偷走我的脸”曝光了万店掌,悠络客,瑞为技术以及雅量集团等科技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存在着偷取隐私的问题。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部分门店均为其“问题”客户,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到店客户人脸信息进行识别记录保存。

随后“伸向个人简历的黑手”,将焦点聚集在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上。“智联招聘、猎聘平台大量简历流向黑市,招聘平台的简历给钱就可以随意下载,单单一个嫌疑人硬盘里就有700万份个人简历。”内容详尽的个人简历流入黑市不禁让人细思极恐。

信息时代造福着我们,却同时方方面面透支着我们的隐私。也许像315晚会曝光的这些门店偷取客户隐私是为了更高效地获取利益,并无其他想法,但隐私必须是原则与底线,因为隐私问题往往可以造成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也正因此,国家对于大众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有着愈发强硬的态度。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第五项,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要么是取得隐私权人的“明确同意”,要么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否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的处理他人私密信息的行为都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对于处理非私密信息的个人信息,要么是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么是得到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的“同意”。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基础性与原则性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了保障。但在如何落地的问题上,2020年10月21日,全国大人常委会法工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尽快出台将会是应对错综复杂的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及隐私的一剂良药。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伟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对于非善意使用人脸数据的情况应加大打击力度,足以看出国家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只增不减。

隐私问题,科技大厂的致命软肋?

2020年9月12日,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谷歌全球前副总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自己曾帮助旷视科技在早期通过蚂蚁金服和美图拿到了大量人脸数据。其本意也许是想表达出自己成就了旷视科技数据库的完善,却万万没想到撞到了敏感的隐私问题,使得旷视科技站在了舆论的中心。

随后,李开复在微博致歉,称系个人口误,并做出澄清:数据一致存在于客户服务器中,不涉及任何数据共享和传输。然而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蚂蚁集团更是持有旷视15.08%股份的大股东(15.08%),与淘宝共同持有29.41%的股份。再怎么澄清也终归会给大众心中留下芥蒂。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中,AI技术公司究竟拿没拿用户的数据,人们仍然存在疑问。

由于多方评估,认为旷视科技上市有风险,港交所未批准其IPO申请,2020年5月,旷视放弃赴港IPO。从2019年8月25日旷视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始,来来回回折腾了不短的时间。

时隔19个月,旷视科技再度冲击IPO,战线转向内地。为何隐私问题是一个影响其IPO的重大因素呢?因为李开复的言论其实可以说是旷视科技隐私问题的“梅开二度”了。

早在19年9月份,一张以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图片流传于网络,而这张图片上打着旷视科技标志。一时之间,"如何看待旷视科技新产品监视学生上课"等话题上知乎讨论热榜。

彼时旷视科技紧急回应称:网络上出现的一幅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用于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方便学生安全出入校园。

从商业角度来看,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四小龙”之一的旷视已经有一定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了,但研发投入的资本与精力巨大,收入增长不稳定,导致亏损规模有持续扩大的风险。而两次陷入隐私旋涡,更在法律角度给旷视科技IPO埋下了一颗随时有可能爆炸的雷。

隐私问题或成为AI发展“阻滞剂”

2010年“金山”爆料“360”收集用户隐私,将隐私安全问题带入国人视野,掀起了互联网上一番关于用户安全的大讨论。其实对于很多大厂而言,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2018年,一家第三方公司违法收集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后来,5000万用户数量上升至8700万,波及范围巨大;万豪国际集团客房预订数据库遭黑客入侵,最多约5亿名客人的信息可能被泄露;华住酒店集团旗下五亿条用户数据在“暗网”售卖;315晚会曝光以万店掌,悠络客等企业为例的科技公司同样在做着违法收集与泄露大众隐私的营生。

再回到旷视科技,两次陷入有关隐私话题的舆论风波,表面上看就是两次负面报道,但倘若深究的话,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依靠强大数据库支撑的AI技术以及互联网企业,做得越大,保护客户隐私数据的责任与压力也就越大,甚至一些大企业,迫于压力不得不关掉隐私数据库。

19年,微软就曾悄悄关闭了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数据库MS Celeb,因为这个数据库中包括了大约10万人的1000万张人脸照片,微软关闭此数据库体现出的正是隐私问题的敏感性有多强以及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

然而,AI技术的发展,必然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撑。不法企业的野蛮生长,各种“暗网”产业链的垂涎觊觎让大众渐渐把质疑的矛头对准了AI技术本身,这就使得大众对AI行业发起了质疑。

商业化与场景化,AI绕不开的“欲与求”

实现AI的真正商业化,是这一领域的仁人志士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道阻且长,诸多问题的接踵而至,甚至还有未知的潜在问题等着被发现。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AI终端商业化热度越来越强。目前来看,应用层面AI商业化道路上,主要有着场景化受限、尚不成生态以及眼高手低等等的问题。

以AI场景化受限为例,倘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改造场景,要么让AI契合场景,然而这两种解决方案想要落地均有很大的难度。就拿自动驾驶为例,在封闭场景内尚可落地,但以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实战到城乡道路这一场景而言,安全系数显然是近乎于0的,因为无论是改造城乡道路与交通还是将自动驾驶技术再上一个维度都是一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事情。

不成生态、眼高手低同样是现在的问题,如前几年大火的VR眼镜,如今已经没人提了。不过玩家们渐渐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由B2C转战B2‘G+C’,促进AI更快落地,激活大量可利用场景,这一模式也渐渐受到了CV们的青睐。

以AI“四小龙”为例,目前大家彼此又有着相同又不同的主攻领地。商汤可能目前的布局宽度更广一些,旷视侧重于移动终端、零售、物流布局,云从侧重于银行业,依图则侧重于医疗领域。这无疑将AI落地场景迅速拓宽,目前来看,最受欢迎的就是人脸识别系统。然而随着B2‘G+C’如火如荼展开时,盗窃隐私的不法企业与群体时不时便在已经足够艰辛的AI之路上堆堆起一座小山。但归根结底,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的下一幕永远不会因为困境而停滞不前。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10亿元,预计在2020年超过1500亿元,未来更是表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AI产业正在逐步生态化,从家居、金融、医疗、安防等多方位趋同发展。投融资方面,2014年以来中国AI产业融资规模开始迅速扩张,并于2018年达到高峰,融资规模达到1311亿元。

在业务进展态势良好、技术价值渐被认可的当下,又有越来越健全与强有力的法律纷纷出台保证着AI产业健全发展,驱策与帮扶着这一行业尽快享受“健康红利”。那些觊觎人民隐私,盯上法律不健全而牟利的不法公司势必会被湮灭在AI发展的洪流之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今年3.15,谁会上榜?
相关阅读
防御派海康、革新派旷视、后来者华为,对阵智能安防
处心积虑谋上市,亏损百亿的旷视科技着急什么?
靠人脸吃饭的公司:技术先进亏损连连,却遭遇数据泄露?
旷视科技完成D轮第二阶段股权融资,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等参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