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财经无忌
“现在商战小说已经没人看了,我希望你能够写一个新的类型,加入喜剧。观众需要娱乐。”
在最近的话题剧《赘婿》开篇,编剧如此借角色吐槽。
这句话用来吐槽过去的中国影视十年似乎也很合适。这十年,是一个“资本”作为关键词的十年,也是一个传统影视工业向互联网融合的十年。这给中国编剧们带来的有机遇,但更多的是创作焦虑,在编剧宋方金看来,“中国编剧正面临自我价值实现、市场客观需求以及资本追逐的三重挑战。”
有人讲出了时代的好故事,但更多的人仍在行业金字塔底向上攀登。这些讲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我们和三个与这十年共同走过的编剧们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离开编剧行业两年后,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王芳:高校教师,现居杭州
我父母是做生意的,但家族里有一个近亲喜欢写作,受他的影响,我也挺喜欢写作的。高中有段时间,我身体不好在家休息了一年,也不能光看书,就也看了很多电影,开始没事就自己编故事,有的还编得有模有样。
高考时,我不管父母反对,坚决地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我想的是,如果成不了一个作家,也肯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编剧。
老师都是大咖,比如有得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梅峰老师,但真正接触到编剧这个行业时,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2008年我大三时,一个师姐介绍我去给一个资深编剧当助理,一个月3000块。每天跟着他编故事,拉结构,写人物小传,开始学习编剧技巧。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充实,有种成长的快乐。
毕业时其实首先想的是去国外继续学习,但阴差阳错没有去成,后来就考了北电的研究生。
那几年真是中国影视的好日子。2009年10月,华谊兄弟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之后各行各业的钱纷纷涌进影视行业。我那时虽然一直在准备考研,实际上很多时间都是在写剧本,见过太多的投资方,什么行业的都有,房地产、旅游、电商,甚至还有农业。
互联网自制剧也开始起来了,我认识的好多人都在写网剧,我一个同学就写了一个剧本,就是后来的《心理罪》。
虽然市场很好,但也不是谁都能挣钱。我清楚记得写剧本挣的第一笔钱只有5000块,而且尾款后来一分都没有拿到,因为剧根本就没拍。
我安慰自己,麦家这样的大编剧都被拖欠过剧本款,更何况我这个新人呢。其实很多编剧都跟我一样,就是靠定金活着。定金有可能就是我在一个项目上能拿到的全部报酬。这个定金,一般只占剧本投入的5%~10%。
研究生毕业后我想了一下,靠编剧我可能养活不了自己,就去找了家做纪录片的公司上班,但我租的房子离上班地点太远了,每天通勤一个多小时,实在是受不了。另一方面,我怎么都有点不甘心,还是想继续写下去,就辞职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面试角逐后,我进了北京一家出过2011年爆款电影的一家影视公司,身份是“新生代编剧”。名义上是作为一个大导演的合作编剧,但进去之后发现,他的合作编剧实在是太多了。
说实在的,当时我还是有点自视颇高的,觉得自己有能力尽快抓住机会。于是我又辞职了,成为了一个自由编剧。
我开始到处接活,写得多了,钱也的确挣了些,但很多时候,这钱挣得非常不开心。
有一年,我帮一个互联网大厂的影视项目写一部女性向的都市剧剧本,虽然制片方的意见经常变化,但作为第一编剧可以拿到5万一集,我也就忍了。但当剧本基本定稿后,新来的制片人因为跟我们几个编剧关系平时就不太好,忽然说要改成男性向的剧,彻底重写。
我最终放弃了。编剧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但很多时候,也是一门人际关系活。
我曾经计算过,这些年我写过的剧本有三四十部,但没有一部最终投拍。新手编剧时常常遇到的是剧本被采用但无署名、被盗用创意大纲或核心情节,后来则是有的剧本交了后就石沉大海,还有的剧本被买下后决定投拍,但在最后关头被叫停,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试图重启时,得到的反馈是,过了时机,市场风向已经变了。
2018年,我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一方面是我结婚了,丈夫在杭州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我有时回想起刚入行的模样,虽然辛苦,但总觉得创作的快乐更大,但到最后,生活和行业的折磨大过了快乐。
我使出浑身解数,进了一间杭州的高校,教剧本写作。这些年的学习和行业经验以另一种方式重新书写我的人生。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最后一个编剧工作。一个朋友找到我,说有一个一线演技派女明星主演的古装剧在无锡开拍了,但是开机前临时要大改剧本,让我去救场。“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这是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台词,好吧,那我就去好好告别一次吧。
高校的收入和编剧当然不能比,但非常稳定闲适。上了一年课,2019年有一次我打开电视,看到那部古装剧正在播,平时几乎不看古装剧的我那天我在电视前非常认真地看完了一集,并仔细地看了片尾名单,当看到自己名字出现的时候,我之前以为我会很高兴或很伤感,但最终,我其实很平静。
去年春天,一个青年编剧鲁念安被发现独自一人死在家中,谁也不知道他走之前经历了什么。他安详地躺在床上,盖着被子,桌上的电脑里还存着他未完成的剧本。他是如何告别这个世界的?斯人已逝,追问似乎已没了意义。
但我的自我追问或许还未停止,比如,我还爱编剧么?我不知道。
编剧要与时代若即若离
刘远:编剧,影视策划,现居北京
相比很多新人编剧,我起点可能算高的。编的第一个剧就有署名权,而且还上了星。但现在回头看过去的这十年,一半失望,一半希望。
2011年,我辞去电台的工作来到北京,一心想进入编剧行业。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电台主持人已经不能够满足我的表达欲望了,我想做得更多,但也当不了作家和意见领袖,编剧我觉得挺适合我的。
第一部剧真的是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
朋友给我介绍的活,写一个时代剧。主控的老编剧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先写一集看看。我花了一个星期写完,带着剧本去老编剧家。他快速地扫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说,吃饭吃饭。我当时就心里清楚,这个肯定是写得太烂。我说,我回去改一稿。
第二个星期,我带着新剧本又去,他还是简单地看看,然后继续招呼我吃饭。吃完饭,他说,要么你还是别写了。
我说,让我改多少遍都没问题,不要钱都可以,只要能让我写下去,我是真的喜欢编剧这件事。
他看了我好一会,说,那我帮你改吧。
从那年春天到冬天,我写了10集,他帮我改了10集。最后给了我一半的钱,8000一集,这在新人编剧里已经算不错的了。
这十年中,我从编剧干起,然后到影视公司做编剧和剧本策划,自己编剧,也接触了大量的编剧,这一行业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呢?江河日下的同时,新的机会也在孕育。
上世纪90年代虽然市场不如现在,但却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你看《霸王别姬》这些经典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而新世纪的头十年,则是国产电视剧最辉煌的十年,各种题材的电视剧百花齐放。
我到北京的时候,不是创作的黄金时代,但赶上了影视市场的好时候。因为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后,火热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是经济持续向好下国民精神需求增长,更重要的是影视行业资本化后,各路资本扎堆进入,带来的是影视创作的激增。
我后来在影视公司工作时,做过一个统计。2011年全国一年备案的电视剧有18000-20000集,最后正式播出的是3000-4000集。如果算上创作出来但被搁置的,一年可能有20万集。
大干快上,快产快销,因为需求太大了,所以编剧不够用了。早年的那些名编剧身上文学属性是很强,比如芦苇这些,但后来编剧的门槛和准入资质的逐渐模糊消尒。
因此,我见过了太多粗制滥造的剧本,99%的都是不合格的。大多数问题,是编剧生活的简陋导致语言和思想的简陋。
编剧这个行业也不仅仅需要门槛,更需要坚持。我在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全班有59个人,但最终只有一个半人现在还在坚持,我是那一个,还有半个已经进了事业单位,但有时还带着写写剧本的同学,其他人都放弃了。
资本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互联网和IP的概念改变了影视行业,数据、流量成为影响创作的重要因素,编剧对于影视作品质量的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造就了众多烂剧,这给创作者带来了创作焦虑。
但另一方面,时代也给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整个影视行业的形态都在变化。
前段时间,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写文章表达了对流媒体的不满,认为这对电影艺术无益,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呢,电影院是必要的吗?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也不是在电影院播放的,而是酒吧。
互联网时代,用数据、流量、IP绑架创作固然不可取,但这个时代需要编剧们有新的思考方式,知识结构和写作方式都要迭代。编剧也在经历文学时代,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进化。
但我其实觉得,编剧这个行业也或许不要太紧跟时代,既要落后于时代,又要超前于时代。为什么这么说?你现在还在看大仲马、曹雪芹,这是紧跟时代吗?超前于时代,则是你在当下形成的其实是思考方式,但这个思考方式是作用于未来的。
编剧这个行业,也不仅仅是影视
张曼丽:编剧,现居南京
可能是我从来没有过得太好,所以当所谓的“影视寒冬”来的时候,我也没有觉得过得太差。
我其实是话剧编剧出身,关于话剧的“理想与面包”话题大家谈得够多了,我就不多说了。为了面包,我也会去做影视编剧,但我也不会被局限住。其实有很多编剧也和我一样。
过去的这十年,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是波澜起伏的十年,影视编剧的生存状态自然也随之起伏。但如果能把眼界放宽,编剧这口饭可以吃得还不错。
其实从2013年起,我就注意到我身边不少编剧朋友开始调整赛道。网剧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去写网剧,其实还是在传统的影视剧创作框架下的创作,只是换了一个渠道。但随着综艺的崛起,综艺编剧才是一个新挑战。
2013年《我是歌手》开播,首次将综艺编剧引进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成立了专业的编剧团队,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我是歌手》,编剧队伍一直不少于25个。
我对这行很好奇,研究了下,真人秀的编剧在节目中的任务就是为综艺节目编写剧本,设置情境、任务和规则,以及对应每个嘉宾都有专门的编剧负责。
剧情化的综艺都是由节目组的编剧负责编写剧情。比如《极限挑战》中的高难度的任务和规则,都是编剧们前期大量的沙盘推演、现场即时编剧,后期的重新结构。
真人秀之后是喜剧类综艺,有段时间特别火,《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今夜百乐门》三档节目同时上线,一不留神就看串了。接下来是观察类综艺、慢生活综艺,这两年则是脱口秀和表演类综艺。
综艺编剧和戏剧都需要人设、情境、冲突和感染观众的东西,但综艺编剧和影视戏剧编剧不太一样的是,后者大多数是先写戏,然后考虑谁来演,而前者很多是先研究综艺中的人,然后写戏。
搞清楚这点之后,我也接了一些中小平台的综艺节目编剧的活,我还挺喜欢这种全新的挑战的。
自从打开思路之后,我因为喜欢戏曲,还尝试着研究昆曲等各种传统戏曲的写作,因为需求也是很明显的,传统戏曲不能囿于自古流传的传统题材,需要有新的年代戏曲,这也是我能做的。
这需要编剧投入兴趣和时间来做更多的研究工作。就像编剧宋方金曾经说过“编剧终其一生都在等风来。在风来之前,你必须储备好所有关于风的知识,然后坐在那儿等风,等到它来了,你再用你的才华去捕捉住它。”
在我看来,这个风不仅仅是影视之风。所以前段时间有个媒体记者来问我对影视寒冬的看法,我的意见是,如果说影视寒冬是时代的进程使然,那么编剧总能找到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