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教育声音丨代表委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建议增设相关课程

朱永新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

蓝鲸教育3月4日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目前,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具体表现为: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不能涵盖全部学段,无法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水平落后,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不足。为此,朱永新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朱永新建议尽快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地开展生命教育,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地方生命教育读本,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

三是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纳入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

四是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推出生命教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客户端APP、智能学习终端等。

五是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生命服务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褚新红也关注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增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课时。市区教师培训部门利用寒暑假增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课程,只要有教师资格的、学过教育学的专任教师都学过“心理学”这门课,培训现有教师是有基础的,同时还要加大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编制。

全国人大代表何琳也表示,学校健康教育在全民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对青少年群体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把健康教育课纳入各年级的学生课程表,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计划,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导向,推动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猥亵和性侵儿童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量刑一定要从严;另一方面,将儿童防性侵内容写进教材,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崔海霞关注到中小学生体质问题。其建议,将中考的体育测试由1次增加至3次,初中每学年末测试一次,中考体育成绩由三次成绩相加得出,高考也参照中考办法增加体育测试。同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招聘办法,对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应聘体育教师,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简化招聘程序。

相关阅读
聚焦“两会”|俞敏洪:减少校外任务和评估,关注青少年抑郁和残疾人家庭
成人素质教育,正在“悄悄变强大”丨蓝鲸观察
发力校内,科大讯飞如何讲好课后服务的故事?
猿辅导上线青少年系列公益直播课,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