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办公室监控,聊天记录、邮件内容、浏览历史……打工人遭遇隐私风险

“随着科技发展,企业使用电子监控肯定是一种趋势,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广。”

投稿来源:时代财经

2021年1月初,杭州荷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被传出“利用智能坐垫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的情况。

几日后,百度公布的一项名为“员工工作状态预测”的专利也被指可被用于监控员工,但百度随即对此予以否认。

“职场监控”一时间被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认为这些专利“不尊重员工”、“侵犯员工隐私”、“能更好剥削员工剩余价值”。

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孤例。时代财经调查发现,办公场所监控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现象。各种看不见的监控系统不仅能实时查看员工的电脑桌面,调取社交媒体的聊天记录,甚至还能进行截图保存。

身处在监控系统下的打工人们,犹如“裸奔”。

全世界老板都想知道你在干什么

在引发网络热议后, 百度迅速发布公开声明称,前述专利“是一个管理上的‘人岗匹配’衡量方法,用于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时代财经联系百度相关负责人欲了解情况,但对方拒绝了采访请求。

时代财经曾尝试联系杭州荷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荷博”)的首席执行官张必勇,相关工作人员称会将采访信息转达给张必勇,但截至发稿时未能获得回复。

此前张必勇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智能坐垫的本意不是监控,而是“帮助HR更好地去维持员工的健康”。

但一位自称杭州荷博的员工在网络上发帖称,员工使用公司发放的智能坐垫后,有人离开座位半小时就遭到了人力部门的警告。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丽施1月27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表示,采用智能监控技术识别员工工作状态,并以此进行处罚,属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并在确定后向员工公示;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职场监控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在2018年,从事IT研究与顾问咨询业务的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的一份数据就显示,其调查的239家大公司中,超过一半正在使用某种“非传统方式”监控自己的员工。

在豆瓣“上班这件事”小组里,很多人分享了自己正在或曾经被办公监控软件监视的经历。而被“指控”的监控者,包括房地产公司、外贸企业、互联网大厂、制造业小厂,以及500强外企。

许明也是其中之一。他曾在一家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入职后,他发现同事们从不在公司电脑上登陆微信。同事悄悄告诉他,公司电脑上都装了监控软件。

这家公司不允许员工们私下建立交流群,有些员工为了方便偷偷建了,但只要群里有人不小心在公司电脑上登陆了微信,公司立即就会发现这些“违规”存在的群,并勒令解散。许明还举例称,有员工因为用公司电脑打印个人材料,很快就被人事经理监控到,并将其挂到公司大群里批评。

功能强大的“效率软件”

1月中旬,时代财经以中国买家的名义,向几家欧美监控软件开发商发邮件咨询产品功能。这些公司都在官网将自己的软件称为“效率软件”,主要功能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在时代财经提出“需要监控员工的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时,大部分公司都给出了肯定答复。

TDs.png

Time Doctor,一家美国公司开发的监控软件,可以对员工电脑屏幕定时截屏,甚至直接录屏。图片来源:Time Doctor官方指导视频

美国一家软件开发商的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查看员工的社交网站和邮件内容,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要求。”该负责人还透露,除了监控通讯信息,这款软件还可以对员工的电脑进行实时录屏、分配工作任务、统计实际工作时间、结算工作报酬等。

该负责人告诉时代财经,公司已服务过不少中国客户,所以对微信、微博这类中国应用软件的监控也难不倒他们。

该公司开发的员工监控软件名为“Time Doctor”,在评测网站Capterra上获得了328条评价和4.5分的高分,是Capterra上最受欢迎的同类软件之一。

不止国外,中国也有公司正在开发和销售员工监控软件,这些公司在官网上列出了大量的用户名单。

例如,扬州第三只眼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第三只眼”)在官网上列出了其将近900家企业客户,涵盖各行各业。对这份客户名单,“第三只眼”标注说明称,“绝大部分为2008年之前的。2008年以后的客户出于保护客户隐私我们默认不对外公开!”

名单上的企业购入的具体服务和技术尚不得知,不过它们的员工可能像许明一样正在被老板监控着。

时代财经下载并试用了多款中国软件商开发的监控软件,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功能:监控电脑使用行为、禁止“违规行为”。

前者监控的范围覆盖实时屏幕内容、主流即时通讯软件、浏览器历史、文件操作记录、邮件内容、剪切板记录、下载内容、打印内容、U盘插拔记录等;后者则包括限制运行特定软件、使用特定软件发出警报、限制U盘使用、禁用指定的外接设备等。

以查看员工聊天记录为例。在“第三只眼”的管理端软件中,只需要点击对应的“聊天记录”按钮,就能看到任意一名员工电脑上的所有聊天记录。这款软件不仅能够查看并存储文字聊天记录,还可以轻松调出涉及聊天记录的全部屏幕截图。

dszy s1.png

“第三只眼”软件后台,正在查看员工聊天记录,支持QQ、Skype等。图片来源:扬州第三只眼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在管理端后台,被监控的电脑毫无隐私可言。如果有需要,管理端还可以远程操纵被控端,随意进行复制、删除、重命名、下载、上传等。而以上所有操作,员工在被控端电脑上是无法关闭的。

时代财经以“采购软件”为由,从另一家中国监控软件开发商——石家庄安企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一份技术文档,该公司称,远程操作被控端“就和操作自己计算机的文件一样方便”。

监控能提高工作效率?

大多数监控软件开发商都在网站上声称自己的产品“提高团队效率”、“节约人力成本”。老板们使用监控软件的理由也大多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monitaskS.png

所有监控软件都强调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图片来源:美国员工监控软件“Monitask”的中文版官网

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武开在1月26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分析认为,合理、平衡的电子监控,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益是有正面作用。

他举例称,制药厂往往会在车间里安装特别精准的摄像头,用于监测原材料的成份、室内湿度、室内清洁程度等,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用电子监控代替人工监控,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必然。”武开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然而,美国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该团队在2019年《商业与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称,对员工的监控会损害工作效率,而且当员工感觉到被监控时,会激起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表现下滑。

武开也不赞成企业对员工进行简单粗暴的监控。他对时代财经说,“一方面,企业很难用电子监控来监测创造性员工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电子监控的存在即使不用于监控员工,也很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压力。企业采用监控要考虑得更全面,结合其他激励措施。”

在南京某文化公司上班的李想就告诉时代财经,其公司办公室的天花板四角均安装了摄像头,只要踏入办公室就几乎不存在个人隐私。李想说,他已经习惯了摄像头的存在。

“但部门小主管在私下聊天时说,摄像头装上后她从没调出来看过。我觉得摄像头的存在,没有影响我偶尔‘摸鱼’。”李想说。

在线办公加速监控普及

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改变了大部分人的工作形态,很多公司转向在线办公。时代财经以客户身份与Time Doctor的负责人进行视频通话时,对方说自己因疫情原因已经困在泰国大半年了,目前公司都是在线办公。

而石家庄安企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也因为疫情原因,目前均在家办公。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开始有更多的企业选择监控员工。高德纳咨询公司在2020年调查了413家公司,发现在1月疫情刚爆发时,16%的公司首次购入了员工监控技术;而到6月,这一数字已上升到了26%。

疫情正在让监控办公场所变得更加普遍。那么,打工人是否有拒绝被监控的权利?

杨丽施告诉时代财经:“中国《民法典》明确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办公电脑的所有权属于用人单位。根据《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第八条规定,公司有权安装并使用监控软件对员工用网情况进行监督。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企业应如实告知员工监控的存在,且不能随意传播监控内容。”

对于聊天记录,杨丽施认为,员工可以拒绝老板查看办公电脑上的个人聊天记录,也可以拒绝录屏,因为这部分需要登录并输入密码后才能查看,属于员工个人隐私;除非该聊天账号是企业的工作号,账号密码也是公司统一安排的。

如今的监控不止于摄像头和监控软件,甚至可能用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2020年下半年,亚马逊公司推出了AWS Panorama(直译:亚马逊云服务全景)。该工具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监控录像中人的行为。亚马逊公司称,如果员工没有在工作场合遵守社交距离,该工具就能探测出来。

但舆论普遍担心, AWS Panorama是亚马逊用来监控员工的又一利器。2019年亚马逊就曾被爆出通过AI监工系统追踪仓库工人的工作进度,精准计算员工消极怠工的时间。甚至,该AI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分析,不需要通过主管就直接开除员工。

武开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企业使用电子监控肯定是一种趋势,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广。“但关键在于,企业、媒体和公众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平衡监控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除了对于监控行为的争议,“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是每天打开Excel的时间吗?是从来不用公司电脑聊QQ吗?是离开工位从不超过10分钟吗?是996吗?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狗屁工作论》(Bullshit Jobs)一书中写道,“时间不应当是衡量工作的网格,工作本身才是衡量工作的标准。”

(应采访对象要求,许明、李想为化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十八款违法移动应用,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
东软教育中选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
国产办公软件被纳入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明年3月开考
苹果的“生态化反”:要对PC产业进行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