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将拍剧版《三体》国产科幻片差在哪?

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科幻能够成为未来的一大类型。在头部公司的入局下,能够为科幻电影提供成本、资源等的支持,完成工业化生产体系建设,行业也会进入“洗牌期”。

投稿来源:松果财经

近日,Netflix 宣布要把刘慈欣所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拍成英文电视剧,让粉丝欢呼之余又倍感惋惜。

科幻类型电影在国外一直备受推崇,但是在国内却仿佛“水土不服”。

从《三体》到《上海堡垒》,中国科幻电影屡屡扑街,这其中有何“难言之隐”?

靠着春节档大爆的《流浪地球》真的说明科幻片觉醒了吗?国产科幻片的机会在哪?

国内科幻并不缺乏优质IP

中国科幻的第一个高峰期是由一批科幻作家带来的。那时候,热爱科幻的作家奋笔疾书,为现在的科幻电影储存了大量的优质IP。

1978年,叶永烈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大门,后来又推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三大力作,让科幻这一题材真正进入中国小说界。

80年代,科幻小说进入创作繁荣期。金涛的《月光岛》、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萧建亨的《密林虎踪》、童恩正的《雪山魔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晓达的《波》纷纷出版,催生出第一批科幻小说读者。

直到2015年,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发生了。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雨果奖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项之一),宇航员Kjell Lindgren在空间站上为刘慈欣直播颁奖,轰动了整个中国科幻圈。

这至高的荣誉也让科幻文化加速“破圈”。彼时科幻在国内是非常小众又小众的文化。雨果奖也只有科幻圈和深度科幻迷知道。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高潮,自《三体》之后,很多作家都闭关写科幻小说,也出现过像《天年》《逃出母宇宙》这样横扫国内科幻奖项的作品,但很可惜都未能在海外拿奖,延续《三体》的辉煌。

但是,最可惜的并非是《三体》后继无人,而是大名鼎鼎《三体》改编的电影却扑街了。这也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一桩“痛事”。

国内科幻电影为何失败?

《三体》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很快辐射到电影上,在那个IP还没有流行的时代,2015年导演张番番只花了10万就买到了《三体》的电影改编权,扬言要拍一部科幻巨制电影。但是在当时能拍好科幻电影就是一个幻想。

1、历史原因,不像国外电影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商业类型片丰富。中国电影行业的商业片只局限在武侠片中,缺乏对科幻片的开发。中国科幻片起步于80年代,第一部科幻电影是邱岳峰先生主演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影片轰动一时,但是在国产电影泛娱乐化的大趋势下,科幻电影并不是影视公司的优选,因此导致了科幻电影技术以及创作方面的落后,至今30年来并未得到大的发展。

反观外国,最早的科幻片出现在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诞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的科幻片已经积累了大量优质影片,科幻电影也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类型。

2、文化原因,科幻电影在国内是很小众的东西。尽管早期我国有很多出色的科幻作者,但是却没有足量的科幻电影受众,中国的电影观众思维偏文科化,对于物理,科幻,相关的思维概念想象力不足。早期被拍成电影的科幻小说寥寥无几,甚至如《霹雳贝贝》《疯狂的兔子》等科幻电影都在往儿童科幻电影上发展。

再加上国内影视制作公司也并不把科幻电影作为自己发展的重心,受众喜好没有经过培养,反观国外,国外科幻电影在题材就宽广了许多,有冒险片、动作片、史诗片、神话片、灾难片、惊悚片、社会片等等类型,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电影观众。

3、现实原因,在剧本上,自《三体》之后十年来,科幻圈的佳作乏善可陈,大多都是沿着三体的路线拙劣模仿。在电影制作上,虽然电影行业吃足了人口红利,但电影从业者素质低,媒体素质也不高,电影评价也一直没有标准。由于科幻小说的高成就,也让科幻电影的改编变得越发困难。

除此之外,国内的科幻电影受众基本上是在国外科幻片的熏陶下成长,对于科幻电影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科幻技术和制作能力上与国外电影存在差异,每次科幻电影问世之后,总要被拿去与国外大片相比较,这让很多知名导演望而却步。

另外,我国政策对于科幻文化也不是很支持,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正面的打击,直接导致了科幻小说的断层。而且我国电影审核较为严格,而科幻片的设定大多是灾难与破坏,很长一段时间内,超级英雄”和“拯救世界”题材不符合我国传统主流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幻片的发展。

4、科幻片本身就是高风险项目,与其他类型片不同,科幻片要求过硬的特效制作技术、新颖的超现实题材、成本高投入周期长、这些特点都导致了科幻片的发展缓慢。

拿《三体》来说,当时国内电影制片水平不够,缺乏3D技术,也没有像样的电影人才,最终电影《三体》拍砸了,张番番导演也背上了一身骂名。科幻IP是高风险性并且容易亏本的买卖,需要电影界长期投入,而在前些年信奉“流量明显”的电影圈,并没有用钱和耐心去浇灌这个产业。

拿好莱坞说,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那些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不仅是有钱,更是因为他们具有科幻制作的工业基础,拥有专业级摄影棚,并且照顾到影片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所有装置都是真实设计与建造,在特效方面也是尽善尽美。

所以能有像《黑客帝国》、《后天》、《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终结者》、《我,机器人》、《银翼杀手》这些佳作,但中国电影的钱都流向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泛娱乐题材电影中,而且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乱象也不少,IP存在不少半成品甚至0剧本进行招投的现象,相比之下,国内科幻电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体》之后,有超过20部科幻小说的改编版权在同一年内完成了交易。但是都没能为科幻电影杀出一条血路,直到2019年春节档,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票房高达46亿,中国科幻电影才算是“扬眉吐气”了一番。

《流浪地球》之后再无科幻大作了吗?

但是《流浪地球》火爆,大多占了春节档和导演吴京的光,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科幻电影的实力。

中国科幻小说具有强大的科学逻辑和疯狂的想象力,不仅有刘慈欣的“三体世界”,还有郝景芳的“折叠世界”、凡尔纳的“月球世界”、威尔斯的“未来世界”等等优质大IP。就连郭敬明的最世文化也签约了大批科幻作家。

科幻电影作为一个电影新兴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人都想再吃一波科幻题材爆发的蛋糕。很多有识之士也时刻在这个领域里做着准备战。

1、持续激烈的IP抢夺战。虽然科幻电影还处于早期,但是IP却具有长效价值,开发IP远比打造单片爆款要稳妥得多,不仅影视公司内部抢夺IP,就连与科幻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也纷纷杀入IP的抢购战场。

2、科幻影视产业基地飞涨。早在2014年,《科幻世界》的社长万时红就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科幻产业园区”,资本快速流入这个领域,持续燃烧着整个科幻行业。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连房产大佬孙宏斌的儿子孙喆也一都加入科幻产业基地布局。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化生产能力也大幅提高,一系列科幻电影相关的活动涌现并受到了关注,科幻电影的创投项目也持续增加,相信不久之后,会有一批科幻电影问世。

国内科幻电影的机会在哪?

中国科幻小说即便是在国外也备受赞誉,《三体》三部曲在全球范围内出版19种语言版本,销量突破2100万册,其中海外销量超过150万册,仅英文版就超过100万册。对于偏小众的科幻作品来说,这种“火爆”现象是很少见的。

但中国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平明显逊于科幻小说,为了改良这一现状,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政策助推科幻电影发展。

从前制作科幻电影的多是中小体量的公司,但是中小体量的公司完全没办法满足科幻大IP对于技术和经验的需求,只有头部影视公司入局,大IP与大公司、大团队结合,才有可能将我国科幻电影推向一个新高度。

如今科幻大IP与头部公司或导演强强结合的趋势明显。在2021待映影片中,科幻片有15部,数量不多,但都是大制作。包括宁浩、张一白监制,刘慈欣策划的《时间之外》,根据雨果奖获奖小说改编的《折叠城市》还有陈思诚《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内的“外太空三部曲”,以及刘慈欣的小说《球状闪电》。

整个产业的头部影视公司参与度明显增高。不仅有像中影、上影、万达这样的传统头部公司;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猫眼娱乐等互联网巨头,南派泛娱、三体宇宙这样的作家工作室,还有像融创、北京文化这样的跨界大户。整个资本市场对于科幻电影的兴趣浓厚。

此外,全产业链的公司都开始重视科幻电影。像聚光绘影这样的知名特效公司也加入了科幻电影圈。日后科幻电影在细节方面也会进一大步,在创意不缺,细节到位的情况下,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就出现了。

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科幻能够成为未来的一大类型。在头部公司的入局下,能够为科幻电影提供成本、资源等的支持,完成工业化生产体系建设,行业也会进入“洗牌期”。

中国科幻的基底还是很薄弱。被激活的国产科幻产业要看清虚妄,将目光更务实地放在了项目内容和产业生产本身,抛开刻板印象,培养开放性思维,才能迎来真正的中国科幻片。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灯塔成长记:科幻世界杂志社产业化观察
拍出鱿鱼游戏的Netflix,能拍好三体吗?
国产电影凭什么霸屏电影院?
《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的科幻电影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