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江瀚视野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是什么?那么华晨集团的破产重整无疑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著名的汽车企业,华晨一直以来都因旗下的合资品牌华晨宝马被国人所熟知,但是谁也没想到最赚钱的豪车巨头华晨宝马的母公司竟然会破产,拥有一手好牌的华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破产的千亿巨头
11月20日,就在汽车业内都在为2020年收官之战的广州车展忙碌之际,老牌车企华晨集团却以进入重整程序的方式引发业内关注。当天,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集团”)重整申请,这标志着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目前,华晨集团旗下拥有华晨中国、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160余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此外,旗下“中华”、“金杯”、“华颂”三个自主品牌以及“华晨宝马”、“华晨雷诺”两个合资品牌。
破产重整落定后,金杯汽车以及申华控股紧急发布公告称,公司生产经营不会受到影响,但可能波及公司股权结构等方面。受破产重整消息影响,华晨中国短线上扬,申华控股和金杯汽车纷纷涨停。业内人士认为,华晨集团的重整主体是华晨集团,影响按照华晨集团的资产线,包括股权而散发,华晨宝马等合资公司影响不大。
不过,就在当天,证监会表示,已依法对华晨汽车集团开展专项检查,对华晨集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决定对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对华晨集团有关债券涉及的中介机构进行同步核查,严肃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华晨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国营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1959年,更名后的沈阳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五台“巨龙”牌载货汽车。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华晨汽车,早在1992年10月就登陆纽交所,是国内最早去华尔街融资的国内企业。华晨汽车当时的IPO价格为每股16美元,预计发行500万股普通股,拟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结果,当时股票订购量高达6000万股,近乎发行量的12倍,开盘34分钟后,即有87万股股票以每股20美元成交。
不过,2002年5月之后,华晨汽车开始业绩下滑,连年亏损。而资本市场也没能给予足够的弹药,美股交易量极低,却还要每年支付百万美元左右的会计和律师等维护费用。
2007年7月5日,华晨汽车董事会宣布决定退市,撤消在纽交所挂牌的美国存托股票(ADS),将ADS存放于公司的存托银行——纽约银行,并继续在场外市场(即“柜台交易市场”)交易,同时,公司在香港主板的挂牌将继续维持,由此结束了赴美上市15年之旅。
从退市到破产,华晨到底是怎么回事?坐拥宝马的汽车巨头为什么还是会破产呢?
二、坐拥宝马为啥还是会破产?
相信所有人如果说起华晨,第一个反应就是华晨宝马,诚然作为中国宝马的生产企业,华晨宝马已经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记忆深刻了,但是为什么拥有宝马的华晨还是会破产呢?要知道这次华晨破产的导火索其实仅仅是格致汽车的区区三亿多的负债,而这不过是压倒华晨的最后一根稻草,说起华晨宝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前开始说起。
首先,价格战救了华晨,却伤了根本。相信所有熟悉华晨的人,都会熟悉华晨的前任掌门人祁玉民,2005年年底祁玉民执掌华晨,那个时候的华晨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家登陆港股的中概股的势头,已经显示出了颓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祁玉民当机立断选择了开启价格战的大门,华晨率先宣布产品价格下调,祁玉民将在售的中华尊驰售价最高下调4万元;促使原定当年九月上市新车型骏捷,提前到2月下线,定价为10万元以下。这个远低于市场逻辑的价格,却正式开启了国产汽车的价格战大幕,在超低价格的推动下,华晨的销量可谓是爆发式增长,2006年,该华晨旗下汽车销量逾20万辆,同比增长71.4%,其中尊驰和骏捷销售5.8万辆,同比增长545%。这个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但是在价格战给华晨带来奇效的同时,也不断拉低了整个华晨品牌的品味,让消费者的心智进入了下沉市场,这为华晨未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可以说价格战让华晨获得了短期的盈利,却失去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七伤拳。
其次,想依靠宝马获得技术,却被德国人抛弃。如果要问华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相信就是大名鼎鼎的宝马品牌了,华晨宝马可谓是一块金字招牌,一直以来华晨都被人吐槽技术上没有深度、不思进取,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华晨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华晨并不是没有在这方面努力过,当时华晨的逻辑是与其花大力气去自己做研发,为什么不去做技术的整合,当时华晨设想的汽车是底盘是保时捷调校,造型、内外饰用意大利的,发动机和宝马合作,这个逻辑看上去很美但是问题却也非常明显,这就是过度依赖于别人输血,就等于一个人不靠自己锻炼提升体质,靠外部提供营养液和呼吸机,一旦别人断供你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华晨就是这样的操作,原本华晨想通过将人事、资本、供应链等控制权下放华晨宝马,向宝马交换得到技术,购买、吸收、引进这套逻辑在改革开放早期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在如今再用这套逻辑就会出现问题,引入的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基础难以被内化吸收,而宝马取得了控制权之后,更是进一步放弃了华晨。特别是,2018年10月,宝马宣布与华晨打破50:50的股比合作关系,前者以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75%,自此之后,华晨彻底失去了宝马的控制权,而宝马也顺理成章地放弃了给华晨的技术支撑,等于彻底拔掉了属于华晨的呼吸机。
第三,新能源汽车上的严重滞后。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可谓是发展的顺风顺水,几乎全国人都知道中国即将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但是由于本身华晨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再加上宝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属于比较保守的状态,这就让华晨的新能源汽车出现了问题,2018年11月因新能源车至少停产12个月,2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被工信部暂停受理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其中华晨汽车(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名在其中,虽然当时华晨信誓旦旦的说,年底他们就一定会把资质申请回来,但是如今已经两年过去了,直到破产重整华晨都没能在新能源汽车上重新获得资质。
那么,华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可以总结一下,先是价格战拉低的华晨的品牌品位,让华晨失去了原先的市场定位,然后在技术层面,华晨过于依赖宝马,患上了明显的荷兰病,实际上就是资源丰富的诅咒,光有资源却没办法内化,反而让自己成为了宝马的加工厂,最后就成了代工厂,再加上没办法将技术内化于心,最终没有跟上新能源的风口,落后就要挨打,华晨的遭遇真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如今,华晨破产重整好在还不是彻底清算,只是缺少了核心技术的华晨,到底还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