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科技150亿再融资争议

你永远不知道,分红与融资哪个先来。

投稿来源:湘股策

因为一份高达150亿的巨额定增案,蓝思科技付出了跌停代价,并收获市场争议无数。

关于再融资,蓝思科技似乎是天生的敏感体质。

2017年底,蓝思科技曾抛出48亿可转债方案,因为大股东香港蓝思弃购,市场一片哗然。

更早的在2015年初的大额定增,也是历经坎坷:60.26亿的计划融资规模,最终只融到了31.68亿。

4月28日,蓝思科技将召开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这一巨额非公开发行议案。届时,股东们的态度如何,将通过现场及网络投票一见分晓。

年度第二大定增

4月10日,蓝思科技抛出巨额定增预案,拟发行不超过13亿股,不超过总股本的30%,拟募集资金为150亿,将投入5个项目,合计总投资额164.77亿。

先不说项目如何,光是150亿募资就足够令人惊叹。

湘股策随手查了一下,在3000余只A股中,总市值超过150亿的,尚不足750家。

湖南110家上市公司,市值在150亿以上的仅有14家。也就是说,蓝思科技此次拟募资额,已经打败了87%的湖南上市公司。

放眼今年整个A股市场,蓝思科技的再融资体量也名列前茅。目前,仅有宁德时代以200亿定增计划超过蓝思科技。

即便是宁德时代,以3000亿的市值定增200亿,在比例上看,亦远没有以700亿市值定增150亿的蓝思科技这般激进。

排在蓝思科技之后的,是总市值近2600亿的中信建投,拟定增130亿元。

如此不难理解,“圈钱说”成为蓝思科技定增案抛出后,市场的第一反应。

如前所述,蓝思科技早已不是第一次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大额募资。

自2015年IPO首发募集15.49亿之后,间隔不足3个月,蓝思科技便于当年6月抛出了60.26亿的大额定增预案。

这一拟募集额度,是公司首发募资的近4倍。

定增预案抛出后,蓝思科技股价走势相当惨烈。2016年4月定增最终落地之时,实际募资几乎打了个对折,为31.68亿元。

距前次募资落地一年之后的2017年5月,蓝思科技抛出了48亿元的公开发行可转债预案。

在此次预案的路演中,蓝思科技公开表示“大股东将积极认购”。随后,大股东因“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放弃了高达36.08亿的优先配售权。

好在虽历经争议与批评,最终48亿的拟募集金额得以有惊无险完成。

算上首发的3次募资,蓝思科技在2015年上市之后已经募集了95亿元。假若此次正在推进的定增预案最终没打折扣,则累计募集额度将达到245亿元。

难以匹配的投资回报

连续巨额融资,蓝思科技的市值却并未随之水涨船高。上市5年,蓝思科技的高光时刻仍停留在2015年6月,当时公司市值曾突破千亿。

5年时间过去,截至4月27日收盘,蓝思科技市值定格在704亿。

这意味着,至少从二级市场来说,高额融资并未给投资者带来相匹配的回报。

从现金分红考量,得出的是同样的结论。

自上市以来,蓝思科技共实施了4次分红,总计分红额度约为16.48亿元,相当于已募集95亿资金的17%。

简单计算不带折现的投资回收周期,足有23年之长。

单论此次150亿额度的增发,则相当于蓝思科技总分红额的9.1倍、历年创造利润总和的1.87倍。

投资者更为现实的担心是,巨额增发将带来现有投资者股东权益上的显著摊薄。

此次150亿元拟增发额度对应的是高达13亿的股份数。若最终照此预案发行,则现投资者的股东权益将削减至原有的77%。假若蓝思未来分红额度未有成比例的增加,则其投资收益将进一步削减。

事实上,从以往3次募资的情况来看,蓝思科技的分红额度很难说呈现了与募资相匹配的增长。

2015年-2018年,蓝思科技的现金分红分别为7.27亿、2.18亿、6.05亿和9817万。分红整体无序波动,且上市之时最高。

这一历史数据,很难让投资者相信其股东权益上的摊薄,能被分红上的增长抵消。

此外,若是实际效益与投入的资金长期未能匹配,则其对应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或将面临减值测试。就蓝思科技随大额增发不断膨胀的固定资产额度来看,这一风险亦越来越突出。

此次预案之中,还有一个让持股投资者们难以接受的点,即此次可能的增发价格。

湘股策简单算了一笔账,150亿募资对应13亿股定增额度,折合每股价格为11.54元。

按照定增新规,定增价格为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8折。按上述定增价倒推,蓝思科技的合理市价应为14.43元。

因此,即使给了市场一个周末以消化此消息,4月13日周一蓝思科技不出意外地摔在跌停板15.88元上。

此后股价几经起落,截至4月27日,蓝思科技以16.06元报收。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一收盘价离上述测算市价还差一个跌停。

激进的扩张举动

除预案本身外,此次增发所处的外部环境或者说增发时点亦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当前正值全球疫情肆虐,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产业链重构的不确定性冲击。

根据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因疫情收缩3%。具体到蓝思科技所在的智能手机行业,调研机构IDC预计,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将下滑2.3%。

行业大概率因疫情影响而进入寒冬,蓝思科技却要大幅募资扩产。悖论如此明显,大批投资者无法理解一点也不奇怪。

蓝思科技此次募投的项目,全部集中于主业,且在地区上亦集中于总部所在的长沙。

项目分别为12.8亿的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项目、42.5亿的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设项目、53.8亿的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9亿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20亿元。

按照增发预案的描述,本轮增发的背景在于,5G、3D+OLED以及汽车电子等方向,给蓝思科技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强劲的财务数据证明了市场的旺盛需求。

蓝思科技2月27日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公司创造利润26.05亿元,同比大增309%;净资产收益率14.04%,盈利能力相当可观。

增发预案前,蓝思科技还发布预告,一季度公司净利润高达8.79亿-8.84亿。

蓝思科技业绩大增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两点:其一是紧跟客户需求,把握到了如3D玻璃等新方向;其二是高端智能汽车等业务增长迅猛。

不过,在给出一季报预告和增发预案的同时,蓝思科技并未对其2019年的详细年报进行披露。相反,在4月13日,蓝思科技公告称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正式的年报与一季报将延期发布。

考虑到消费科技的订单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蓝思科技今年一季度的利润大部分源自之前收到的订单。

也就是说,漂亮的一季报预告并不能打消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海外消费者后续消费能力的疑问。

蓝思科技所倚仗的苹果及特斯拉产业链无疑将受到不小的冲击,若后续订单因此遭砍,则蓝思科技将面临扩充即减产的窘境。

实际上,蓝思科技巨额融资的驱动力是市场变化和客户不断翻新的需求,更来自潜在的市场竞争焦虑。

且不说做UTG的长信科技和老牌玻璃厂彩虹股份,OLED面板厂商亦在积极入局,开始做玻璃盖板。

OLED面板目前仍处于绝对龙头地位的三星,在2月曾宣布业界首次实现折叠屏用超薄柔性玻璃UTG盖板的量产和商用。京东方亦在去年中旬于苏州开启了年产3600万片3D玻璃盖板的项目。

实际上,OLED在产品结构上相对于传统的LCD体现出了一种整合化的趋势,而面板企业在对MiniLED等显示技术的探索中亦积累了大量玻璃相关的技术和经验。

换而言之,面板厂商极有可能尝试打通整条产业链,完成包含玻璃生产与加工在内的整个屏幕系统的自产。

在打通产业链的整合趋势中,蓝思科技未来被挤向市场边缘也不是没有可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