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心脉医疗:加速增长业绩背后,滞销情况严重

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心脉医疗是否真正有能力自主研发支撑主营业务的核心技术?

投稿来源:中访网

近日,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实现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56.38%。

同时,心脉医疗宣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6.5元(含税),预计共分配股利4678.58万元。

受上述消息影响,截至3月30日收盘,心脉医疗报收于158元/股,涨幅0.25%。

公开资料显示,心脉医疗系微创医疗的子公司,成立于成立于2012年,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主要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营范围包括生产III类6846支架、III类6877血管内导管,销售自产产品;研发心、脑及周边血管及非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医疗器械,转让自研技术,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从事医疗器械(I类、经营范围II类、III类)的批发、进出口、佣金代理(拍卖除外),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等。

截至目前,公司已有9项产品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项产品取得CE证书。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拥有已授权的境内外专利86项,其中境内授权专利61项(包括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境外授权专利25项(均为发明专利)。

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7.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0.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5.4%,预计2022年将增至71.2亿元。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之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外周血管疾病重视程度变高。目前,该领域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近日,心脉医疗披露了上市后首份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营业总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56.3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3亿元,同比增加34.02%。

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8年心脉医疗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65亿元、2.3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1.76%、39.96%;归属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0.9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54.17%、43.01%。可见,与过往业绩相比,公司2019年表现依然出色,创收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在加速变强。

然而,在加速增长的业绩背后,心脉医疗却存在越来越严重的滞销问题。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至2018年,包含主动脉支架类和术中支架类在内的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12074个、16491个、22526个,销量分别为11507个、13746个、20060个,从而造成产销量之差分别为567个、2745个、2466个,产量持续高于销量,且产销量之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在2019年更加明显。

目前,国内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主要可分为双信封模式和限价挂网。

其中:双信封模式即通过对申报投标企业进行经济技术评审和商务评审两轮,确定最终入围名单;限价挂网模式指申报企业通过和产品的基础资质审核后 即可在采购平台上提交其产品和相应价格,由各医疗机构自行对比选择采购产品。

省级平台集中采购完成后会形各高值医用耗材目录,供当地疗机构在实际采购时参考使用,一般情况下经销商对医院的售价格不能超过集中采购目录确定的最终价格。

据2019年度报告显示,包含主动脉支架类和术中支架类在内的主要产品产量31846个,销量25873个,产销量之差为5973个。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期间滞销产品数量几乎翻了数十倍。有趣的是,心脉医疗声称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指导生产计划的制定,但滞销产品激增的事实似乎与以销定产并不匹配。或者说,即便公司确实采取以销定产模式,但其供应链能力可能尚且薄弱、有待提升。

另外,心脉医疗曾在招股书中披露Castor覆膜支架系统和Minos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是以1200万元的价格受让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但转而在2019年度报告中声称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为公司自主研发。

而且,心脉医疗在2019年度报告中说道,“新产品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自2017年度正式上市以来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带动公司全年销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可见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对于公司业绩增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心脉医疗前后赤裸裸的矛盾表述让人不得不对该研发的归属产生疑问,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心脉医疗是否真正有能力自主研发支撑主营业务的核心技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