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经济”背后明星肖像屡屡被蹭,医美行业乱象丛生

监管层面针对医美领域频频发声,医美行业正面临清理和整顿,这对医美平台自身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稿来源:异观财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看脸的是时代”,“颜值经济”催生了医美庞大市场的同时,也让各种乱象暴露于众人的视野之下。

明星公众人物自带流量,屡屡被医美平台“碰瓷”

近日,互联网医美平台更美App遭王一博、刘诗诗、张艺兴、王欧等众多明星起诉,案由均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这已经不是更美App第一次被明星起诉了。自2016年以来,更美相继遭遇周冬雨、范冰冰、冯小刚等多名公众人物起诉,案由涉及肖像纠纷和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根据企查查显示,更美app的是由北京完美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出品,专注于消费医疗领域的社区、电商与服务平台。企查查显示,北京完美创意科技有限公司有多达52份裁判文书,其中涉及公众人物黄渤、张柏芝、张若昀、靳东、赵丽颖等。

异观财经通过梳理裁判文书发现,其中涉及肖像权纠纷的裁判文书34份,与名誉权纠纷有关的裁判文书8份。法院判决书显示,纠纷起因大多是因为更美app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明星肖像图片进行宣传,且判决结果是明星公众人物胜诉,更美败诉。

此外,另外一家作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科技则涉及更多诉讼,诉讼理由多为肖像权纠纷、名誉权纠纷、医美服务纠纷等。

新氧通过媒体矩阵获取流量。公开信息显示,新氧目前拥有9个微信公众号、105个微博账号、254个抖音和快手账号,以及31个内容分发渠道。最近一个季度,新氧新媒体矩阵的月度阅读和播放量达到14.48亿次。异观财经翻阅新氧公众号文章,其头条文章阅读数篇篇10W+,并在文章最后附上新氧app下载二维码,为其App导流。

大众对美的渴望,助推了“颜值经济”的爆发。明星自带流量的属性,使得美容整形机构、医美平台“碰瓷”明星的现象层出不穷,使用明星肖像获取流量,提升平台知名度,以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行业竞争加剧,医美平台营收增速在放缓

“颜值经济”催生了医美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垂直类互联网医美平台领域,新氧的竞争者众多,不乏有更美、悦美等机构。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更美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腾讯产业共赢基金等。公开报道信息显示,2018年7月30日,更美完成5000万美元D1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图公司与道合母基金,华兴资本C轮后继续担任更美独家财务顾问。

今年8月21日,更美公布了“更美AI”系列功能,宣布医美从“互联网+医美”模式的2.0时代,正式进入“5G+AI”开启的医美3.0时代。

悦美于2012年上线,是比更美、新氧等更早进入医美行业。根据公开报道,2017年8月16日,悦美完成8000万人民币C轮融资,由汉能创投领投、上轮投资人赛富投资跟投,浩悦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2015年12月和2014年9月,悦美分别获投1.1亿元B轮和数百万美元A轮。

“颜值经济”在催生了医美的庞大市场的同时,千亿市值蓝海,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巨大的流量入口,纷纷入局医美市场。

日前,美团点评医美及健康业务部负责人李晓辉曾分享说,这一年平均每月通过平台了解医美医疗的用户超过2400万人次,医美线上交易额年同比增长388%;2019天猫双11医美行业10小时31分超去年全天,其中抗衰类商品半天同比增长163%。

根据咨询公司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服务行业总收入达1217亿元人民币,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6%。预计2023年该行业的总收入将达到3601亿元。

虽说医美市场潜力巨大,在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医美市场的营收增速也出现放缓的情况。

新氧科技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新氧科技实现营收3.0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6%,低于上一季度87.3%的同比增速;营收环比增速仅为6.1%,不难看出,新氧高增长面临瓶颈。

招股书显示,新氧的营收主要由信息服务费和预定付服务费构成。所谓的信息服务费,主要是向医美服务供应商收取广告费用;预定费用是向通过新氧平台,医美服务供应商产生销售订单后收取约10%的服务费收入。

三季度,新氧信息服务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86.8%,环比仅增长1.1%。三季度,信息服务收入占总营收70.9%。需要注意的是,该项收入的增速也在放缓,在三季度之前,该项营收同比增速均在100%以上。

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意味着平台要不断增加流量,吸引更多的用户和机构入驻平台。

三季报显示,平均移动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342万,比2018年第三季度的140万增长143.8%;付费用户总数为17.25万人,比2018年第三季度的10.77万人增长60.2%,较二季度的20.15万人,下滑14.4%。

付费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数量为3230家,比上年同期的2418家增长了33.6%;订阅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为2104家,与2018年第三季度的1389家相比增长51.5%,低于二季度的2218家。

付费用户和付费医疗服务提供商在三季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平台粘性有待加强,如何留住和增强用户,尤其是付费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应引起新氧的注意。

三季度,新氧预定服务收入8808万元,占总营收的29.1%。该项收入占比从2017年一季度的61.6%,持续下滑到30%左右,从侧面反映出新氧平台广告转化率在降低,平台订单成交率较低。

当然,这里也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平台入驻的医美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价较低,进而导致平台收取的预订服务费也相对较少。

很多医美服务机构为了吸引流量,会打出低价项目,以此吸引用户,等用户到店之后再引导客户做更多消费。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有:

如果用户为低价而来,用户对商家的忠诚度则较低;

用户到店后,如果对商家的服务不满意,或者对商家推销服务感到反感,那么用户对新氧平台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减少对平台的粘性,甚至可能导致用户的流失;

众所周知,医美服务不能完全平台实现,最终需要走到线下店面,进而导致飞单出现,一旦用户和商家通过其他渠道而非新氧平台,那新氧平台则无法拿到预订服务费。

“暴利”医美,行业乱象丛生,监管加强

此前,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在科创板完成移交注册,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超高毛利率曾引发广泛关注,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均在75%以上。2018年,欧昊海生科的玻尿酸产品毛利率更是高达93.26%,堪称“暴利”。

医美行业的“暴利”背后也充斥着各种乱象,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大型连锁整形机构、小型医疗诊所等,参与者众多,导致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由于医美需求旺盛,医生资源缺乏的情况,致使大量无证医生非法上岗、无证小诊所遍地等行业乱象。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早前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显示,在“黑医美”市场,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这个数据令人震惊。

过去五年,在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地强化。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江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医生资质的审查进一步强化,对广告宣传进一步严格,这是未来的三大趋势。”

国家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在逐步加强。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特别提出重点检查违规开展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临床研究和治疗等行为。

今年8月27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医疗广告专题培训会,联合上海市卫健委等部门整顿医美广告市场,要求医美机构将根据培训内容开展自查自纠,9月27日-10月25日,各部门将联合督导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处理并予以曝光。

上海市监局的整改要求包括:医美平台负有平台管理责任和广告管理责任,平台管理责任包括医美机构资质审查和登记、公示营业信息及行政许可信息、建立平台内部定期巡查制度;广告管理责任包括发布医疗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并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为非医疗机构发布医疗服务内容的广告,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宣传、销售医疗服务或者药品、医疗器械等。

9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文章称,医疗美容产品不是化妆品,应由医生操作使用。

监管层面针对医美领域频频发声,医美行业正面临清理和整顿,这对医美平台自身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