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哪有996,都是7x24” | 100位90后传媒人的日常007

最近,“996ICU在网络上被受争议,媒体人“007(从0点工作到0点,一周工作七天)的自我调侃,同样引发了行业共鸣。

作者:蓝鲸浑水  采访、撰文:林深  内容总策划:郭楠

“经常在和朋友约会的时候被抓走写稿。

我基本从做记者开始都保持着外出随时随地带电脑的习惯至今。”

“脑子不停地转不存在下班的概念。”

“工作符合乐趣,是第一驱动力,否则再勤劳也是劳动机器。”

...

最近,“996ICU在网络上被受争议,媒体人“007(从0点工作到0点,一周工作七天)的自我调侃,同样引发了行业共鸣。

作为媒体、新媒体行业从业者的一员,你有相似的经历吗?

你是如何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下提高工作动力?

你对媒体行业的工作状态有哪些看法?

工作多年的主编说,职业内驱力、来自外界的肯定和对新鲜事物的兴奋度让她现在看到好的选题,还会内心激动。

出色的90后新媒体记者说既然选择了媒体,他也做好了生活与工作交织的准备。

也有从业者从另一角度切入,坦言高投入的工作需要高乐趣和高收入,脱离工作谈梦想都是耍流氓。

也有从业者谈到996的工作模式她希望自己能够专注、自律、节制,真正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蓝鲸浑水对话了100位媒体从业者,关于“996”和“007”,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是什么?

01

羡慕996

“内驱力、职业目标与兴奋感”

@PANews主编毕彤彤

“羡慕你们996,有明确的下班点”

作为一名曾经的传统媒体记者,新媒体创业者/从业者,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艰辛”的。

尤其是在去年四月份开始做新媒体后,更是365*24超长待机。

平时早9-晚11是常态,忙的时候可能要到凌晨一两点。

周末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但也是时刻监控信息,有热点和重磅随时上阵。

之前在媒体工作比新媒体稍微轻松一点,但也经常会和领导在凌晨讨论稿子,晚上熬不动早上五六点起床写稿。

媒体的好处在于,在物理空间上不会被禁锢在办公室里。

但真实状态是每日随时在监控信息、寻找选题、采访写稿之间循环。只要地球在转,世界在发展,就有写不完的稿子,做不完的工作,甚至经常在和朋友约会的时候被抓走写稿,我基本从做记者开始都保持着外出随时随地带电脑的习惯至今。

所以在996.icu话题热之前,我经常和朋友讨论,羡慕你们至少还有个明确的上下班时间点。

对于工作,我觉得首先是内驱,这是一份喜欢的工作,现在我看到好的选题,还会内心激动。

其次是外部动力,互联网时代稿件是可以被量化,好的阅读、转载、分享情况,外界的肯定都是我的外部驱动力。

我非常感动于,文字和现实世界平行,可以偶尔路过读者的心灵。

对于996工作制的辛勤劳动人民,我们在争取自己权益的时候,也不得不防范,当人类逐渐被人工智能解放双手的时候,可能会迎来“欲996而不得”的时代。

@前“什么值得吃”内容总监主编 周小周

“做想做的选题自然会激情迸发”

对于新媒体从业者来说,不是996,而是7x24。

脑子不停地转不存在下班的概念,无论是工作的问题还是下属的问题。

同时因为写作还要进行一番自我抗争。

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疲惫、焦虑,我的解决办法是做自己想做的选题,自然就会激情迸发。

▲ 图自《时尚大帝》

在做什么值得吃主编的时候,早上十点会和大家先各自交流选题和当前的选题进度,之后和编辑定文章大纲,解决日常问题。

因为是美食媒体,午饭可能会有探店或者拜访客户的需求,常常会外出。

下午喝杯咖啡继续回办公室工作。

工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这个选题是不是既适合公司调性又能被读者喜欢。

虽然内容这个岗位并不轻松,还是想对年轻人说开心和身体是最重要的。我的规划是逐渐转向营销策略,早日退休。

@刺猬公社副主编石灿

“既然选择了媒体,生活和工作一定会交织。”

我没觉得996ICU对我来说有限制或者说阻碍,我提倡996的正面精神,但不提倡996制度,一旦某些观念形成制度,是很可怕的事情。

既然选择了媒体,生活和工作一定会相互交织在一起。

有时候会在度假的时候还值班,在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写稿子。精神会绷紧,也会焦虑。

我通常会通过阅读文集、小说、商业书籍、听商业课程、看电影、综艺等方式来缓解。

▲知道什么是优质作品,接下来的一切都不是要交给运气,而是交给你自己。

我是价值观驱动型人格,大多时候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物质奖励,而是为了内心的充盈,如果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我会更加努力的,哈哈谁不是呢。

做编辑的时候,我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推送公众号的文章,推送完毕就洗漱去公司上班,路上会刷后台的数据、回复留言,这个时候一般会塞着耳机听歌。

值班期间编辑不允许发稿,我会给作者派发选题。开选题会的时候,他们也会自己提选题,但作者很多时候都是求题状态。

我是一个强把控的编辑。开选题会时我会追问每一个作者对ta手里的题的思考,也会给他们一些帮助。

我会给每一个作者派发策划性选题,前期花长时间去做策划。

比如某一个选题本身是什么,选题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人物关系是什么,商业逻辑是什么,人文特色是什么。之后让他们做好访谈的前期工作,帮助他们想好稿子结构。

我们希望把部分采编环节提前,而不是先访谈再写稿,而是先想好稿件怎么写再去访谈,按照这个模式做出了几篇小爆款。

编辑来把控每一个选题,想好明天发什么,然后与不同的作者进行沟通交流,有些作者一直处于求虐的状态,哈哈。

做作者的时候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刷微信,看朋友圈有没有刷屏文章。

早上上班时听歌,不会刷太多手机,因为联通卡在地铁网不好,到公司后开始坐下来刷微信、刷各种新闻App。

如果遇到选题,会花两个小时寻找资料和访谈资源,花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写一篇热点稿件。

另外还与内容运营的同事一起开拓刺猬公社的内容运营工作。这块我们还处于独立摸索阶段,我们不希望内容运营是依赖于内容原创的小组,希望内容运营组成为一个鲜明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能创造出区别于内容生产的小团队。

工作时最常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个选题做好,这个选题应该由怎样高标准的稿子来呈现,而不是一篇简单的文字和数字堆砌,需要兼顾信息密度和内容长度两个维度。

02

996需要高回报和高乐趣  

“脱离工资谈加班是流氓”

@TMT线内容采编 Sam

“脱离工资谈加班是流氓”

感觉还好,工作时长主要还是看所属公司和工作习惯。

007有些夸大,996的话确实很普遍,身边的很多朋友也透露过无意义加班带来的痛苦。

我觉得这是一个管理认知上的缺陷,毕竟公司体量大以后一刀切似乎是最省事和表面上最公平的做法。

但实际意义是,你是否认同和甘愿加班主要看两个因素。

第一工资给的够不够,第二,对于工作你的认同感有多高,脱离工资谈加班是流氓,脱离工资谈梦想也是流氓。

我觉得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没办法忍受长时间的高压工作,自我体验是长期的高压效率并不好,情绪生理都会影响工作状态。

我自己没办法一直高压工作,总要想办法给自己找个放松和充电的时间,工作不允许那就换工作。

我从16年开始做内容采编。前期主要关注新媒体领域,后期拓展到商业领域偏互联网科技一类。

▲赶稿中

工作日常没有固定,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干完急活就磨慢稿。

一会找找资料,一会找找灵感,一会抽烟唠嗑看看八卦能拖稿就拖稿,然后再deadline前压榨自己的脑细胞出稿子。

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机器,按下开关稿子就写出来了。现在觉得自己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旱涝全不由自己。

现在觉得写稿子就是“薛定谔的猫“,偶尔才华横溢,多数时间是才思匮乏。时间越长就越觉得,啥是稿子啊,我写的是啥玩意啊。

好的内容没有标准,以前觉得有然后拼命寻找,到后来才发现就是雾里看花。

好稿子没有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大部分的内容工作者都评价这是篇好稿子。虽然现在有很多指导写好稿子的教程,但我总觉得教程为什么比好稿子都要多。

好没有第一的标准,但有些共性,表达准确精炼,逻辑严密,角度新颖,风格独特,语言朴实。行业里我最喜欢李海鹏,放宽一点就是所有经过大浪淘沙的优秀作家。

@某内容行业新媒体编辑小七

“高投入需要高乐趣”

从一份工作角度来讲,996不合理甚至违法。但是当下媒体行业从业者过着996甚至007的生活。

同意一位前辈的说法决定让人高投入的工作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高回报、杰出的伙伴、高乐趣和有意义。

这其中乐趣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类型、成长速度、目标感、成就感最后都凝结成乐趣,乐趣会让人全情投入。

对我来所也是如此,工作符合高乐趣是第一驱动力,否则再勤劳也是劳动机器。

虽然钱很重要,就算用996方式赚得很多钱也没意思。

@某IP内容大号内容编辑匿名

“向金钱低头”

996已经麻木了,向金钱势力低头。

工作日常是上午来了找选题,通过微博、知乎、豆瓣、朋友圈等多种渠道挖掘素材,找到想写的素材和角度,在文案群里报选题。

公司工作的KPI就是爆文至上,凭能力和作品说话。工资是底薪加额外的爆文奖励,以及接品牌广告的推广奖励。

好的编辑要有自己的节奏和底线,不要过分被数据绑架。不要因为自己出了爆文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别人出了爆文而自己没有就心态崩掉,不依靠博人眼球的标题骗取阅读量,总之就是不要忘记初心,这点挺难的。

▲ “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

再就是调节情绪这方面。以前对于数据的得失心比较重,因为自己精心创作的内容,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数据没有达到预期,会有些小失落。不过爆文有时候是门玄学,天时地利都很重要,慢慢就是学会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主编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很大帮助,是他告诉我看淡这些,不管写出来效果如何,把心里要表达的写出来就没遗憾了。

03

面对996需提高效率

“希望自己自律、节制”

@某创投新媒体编辑雪风

“干就完事了”

具体到媒体人的工作而言,我觉得这几乎是最能最快见证时代风云变换的一个群体。

为了记录那些时代变化与精彩,个人觉得媒体人是需要更强的精神动力来完成自我驱动力的,尽管很多时候,物质激励可能还远未跟得上。

媒体人24小时待命是应该的,不少事情也可以做在前面,关注点要覆盖更多的领域,不要追着热点、数着截稿日期慢吞吞地推进工作,应对措施很多,时间管理要加强,日常中也要做好所需资料的收集和分类管理,以便随时参考并调用。

这也需要个体与团体不断地加强学习。8小时不够,那就晚上继续看、继续学呗,各种方法与手段去推进。

8小时之外,数倍于他人的努力,也可以有效地叠加你的付出,获取数倍的收获与满足感,我觉得这真没什么好抱怨的,干就完事了。

@女性经济新媒体内容编辑 小洁

“希望每天专注做8小时”

我的生活特别不规律,当deadline来临的时候,简直就是不吃不睡像着了魔一样地冲刺。

由于平时自己比较懒散,总是写着写着就玩起了手机、刷起了微博,希望自己能够每天清晰地安排工作内容,专注坐满8个小时按时下班,像村上春树一样自律节制。

小洁最近写出了一篇10W+。文章发出之后,她在朋友圈四次转发拜托朋友们支持。

这是她的第一篇10W+。

在她看来,目前这份编辑工作存在的挑战是工作内容有一些专业知识壁垒,除去文字功底,还有专业知识要学习。

▲小洁:要每天都保持开心自信的心态

“下一个选题在哪里?”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工作日常包括开选题会、采访、写稿和复盘数据.

@某财经媒体TMT新闻部七月

“欠缺专业知识和采访资源”

做内容岗从大二到现在,将近四年了。关注TMT领域比较多。

喜欢读书看电影,也喜欢写东西,有充分的表达欲,觉得能把自己看到、观察到、思考的东西表达出来特别棒;同时,因为自己属于比较感性的人,语言表达能力较之逻辑感更强一点,也更擅长做策划岗和内容岗。

工作日常是周一早上十一点开会评报、报选题,其余时间按照选题去采访写稿。

目前这份工作对我来讲比较困难的是专业知识和采访资源的欠缺,作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面对一些人工智能芯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东西很难理解,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作为新入行的记者,采访时候找人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点。

未来希望财经记者转型为公司PR或投资人。

我认为好的内容一要有深度,把一件事情能说透;二要能让人看得懂;三要文笔好,文字要么动人,要么有趣。欣赏胡舒立、赵何娟以及戴老板、兽爷的文章。

你对"996ICU"怎么看,又如何看待媒体行业的007?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