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有朋友圈焦虑吗?
“仿佛失去了沟通能力,只有点赞”
最近,《圆桌派》开了一档番外节目《圆桌时光派》。节目上,蒋方舟谈到了自己的焦虑来自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的存在,让我和生活同时生活同时竞争,太让人焦虑了。在没有朋友圈前,我不会这么密切地了解别人的生活的样子,我也不想了解”。
蒋方舟说,在朋友圈看到比自己过得好领先自己很多的同龄人,就会让她感觉很焦虑。晚上睡不着,越焦虑越刷,越刷感觉越焦虑。
在没有朋友圈前,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和你没有一点关系,但朋友圈的出现,让你与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的生活被迫拉近。
从2012年至今,朋友圈成了大部分人维护社会关系的社交软件,成功取代了QQ空间、人人网等。
今年微信之夜上,张小龙曾提到,目前每天有7.5亿人刷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朋友圈的每天进入人数仍在稳固增长中。
此外,他还表示,未来几年人们依旧离不开朋友圈,因为尚未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的社交工具,之所以推出时刻视频,并不是为了推“视频”,而是为了做一个既可以勇敢表达自己,又能完成高效社交的工具。
朋友圈的出现,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于是,很多人在发一条朋友圈前,会深思熟虑想好文案,精心地修好照片,然后展现出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
发送完毕,接下来就是等待被微信好友们点赞和留言的时刻,甚至出现了“点赞之交”这一调侃词汇。
朋友圈是一个被无限放大的 “自我”,从表面上看,你可以自由地记录并表达自己的生活。但是,人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种压力。
他们感觉越来越活在朋友圈中,好像失去了自己。点赞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有些内容可能并不喜欢,但迫于社交压力,只好点赞。
“仿佛失去了沟通能力,只有点赞”。
于是有很多人调侃:吐槽内容发微博,上面是真实的自己,因为微博上大部分都是陌生人;在朋友圈发岁月静好,因为上面都是熟人。
网上还有一个关于朋友圈的段子是,当代人解压三大方式:删除朋友圈、换朋友圈封面、换头像…
还有调侃说,当代年轻人拥有“朋友圈洁癖”,定期对自己的社交空间进行清理,比父母做大扫除还要勤快。
加好友后第一时间进行分组,并浏览对方的朋友圈,如果对方和自己不是“同一世界”的人,就立即屏蔽。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突然将权限开放到了半年,那可能是TA对某个人加到“天菜”后的内心涟漪;朋友圈全部可见的人突然将权限改成了三天可见,那可能是TA最近因为某些原因不想让大家看到TA的过去。
还有人会精心维护自己的朋友圈。有的人会定期选删朋友圈动态,有的人强迫自己每条动态只发一张图片这样更加醒目,现在的人把朋友圈看得很重。
对于朋友圈,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程度,有些人喜欢刷朋友圈,也喜欢发朋友圈,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展示给朋友们,他们也密切关注着自己身边每一位朋友的生活;
有些人不喜欢刷朋友圈,他们或是觉得浪费时间,或是觉得看到大家的生活会让自己产生焦虑感;
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不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示在大家面前,不过,他们虽然在朋友圈里隐藏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但他们可能在其它社交App上发很多的心情和动态。
张小龙在今年的微信之夜上说,朋友圈因为好友越来越多,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花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从发布朋友圈功能到现在,用户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是没有变化过的,平均每人会花半个小时看朋友圈。
由此可见,虽然每个人都在刷朋友圈,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刷朋友圈,有些人不喜欢刷朋友圈,关闭朋友圈的人,他们的想法是什么?
本期浑水特辑,我们找来了8位关闭朋友圈和喜欢刷朋友圈的人。
02、你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了?
“当我想休息时,刷朋友圈刷出来的都是工作…”
@王大路
“当我想休息时,刷朋友圈刷出来的都是工作…”
我是名新媒体从业者,微信好友里,有超过一半的人也是新媒体从业者。
每天刷朋友圈,基本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业选题更新大会。每天上班被灌输新媒体行业的内容,下班刷朋友圈的时候依旧会刷到很多与工作相关的内容。谁又制造了爆款文章,谁又被封了号…焦虑感就这样在心里堆积得越来越多。
对我来说,朋友圈里,每个人都是孔雀,在我们观赏别人时,每个人都在努力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
微信把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以分开。我知道既然是新媒体从业者,就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但每天打开微信,不分白天黑夜各种群聊里的工作信息,让我觉得自己在无形中有种强烈的压迫感。
当这种感觉日渐扩散,导致越来越不想展开任何社交,有一阵子上班甚至完全不想说话。我身边有一位得了抑郁症然后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朋友,我很怕再这样焦虑消极下去自己变得和他一样。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既然我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与氛围,那么不如我自己做出一点点改变。于是在熬过一个严重失眠得夜晚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得第一件事就是把朋友圈关了。
现在我已经将朋友圈关闭了一个月,这一个多月来,当我不知道别人的生活状态,不用每天花时间刷朋友圈看消息,不在意别人的观点和态度时,我觉得自己比以前神清气爽了许多,心静了,平和了。
关闭朋友圈,让我可以将大部分注意力从关注“别人的生活”转移到充分关注自己。
我不需要去过多关注身边的人的生活,也不需要在微信好友面前“装饰”自己的生活,更不需要发完朋友圈看多少个点赞和留言,我只需要时刻关注自己过得是否真正的开心。
至于自己的动态和心情,我会在微博上发吐槽,在Instagram上发自己拍的照片,在那里,我不需要“装饰”自己,可以做真实的自我。
微信对我来说,是一个因为工作而不得不用的App,假如有一天不在这个行业工作了,我很可能几天都不会打开这个让生活和工作完全无法分开的App。
如果选择一款社交工具保持和朋友之间的联络,我会使用iPhone自带的iMessage,真的很好用,最起码用来社交,是完全足够了。
微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少了距离感。
@车水新八
“决定以后再也不发朋友圈了”
我以前是想记录生活,于是经常发朋友圈,每天发很多废话,但是又非常在意别人的关注,有时会被说怎么这么爱发朋友圈。
一开始也没什么想法,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发现我们的喜悲并不相通,我开始克制自己发朋友圈的频率,我们的生活也不太需要通过来发朋友圈来获得什么自豪感,自己过好每一天就够了。
不过最近之所以关闭了朋友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同好友了。都说好感毁于共同好友,看了他们在朋友圈的互动有些闹心,最后我选择“寂寞寂寞就好”,这些朋友们爱和谁好就和谁好吧。
因为现在不发朋友圈了,但毕竟我的生活这么无聊,总是需要一个社交软件来唠唠叨叨,所以我现在选择了微博,哈哈。因为在微博上朋友很少,没有亲戚朋友同事,不用再去选择发布一段内容对谁分组可见。不过这样一来也就根本没人看到我发的内容了,因为我才几十个粉丝。
虽然我不发朋友圈了,也说了不想看朋友圈了,但基本上我每个小时都在刷朋友圈,我输了。
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好看的人或者有钱的人我就会焦虑,也不能说是焦虑吧,就是感觉自己输很惨的感觉,然后就开始矫情。不过矫情矫情着我就好了,然后又继续刷起了朋友圈。我输了?
@彭吃鱼
“从不发朋友圈”
我没发过朋友圈。
我跟很熟悉的朋友一直有保持联系,经常互通近况,而且我的生活很普通,并没有太多事项需要发朋友圈“昭告天下”。我还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感觉自己是自己朋友圈的圈外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虽然从不发朋友圈,但我经常发微博,隔三差五就会发一条。其实我的微博粉丝还是微信上那三五个熟人,可能差别就在这里,跟不太熟悉的人,我没有太多要说的话。
虽然我不发朋友圈,但是我看到发现页上红点就会刷朋友圈。有时候太无聊了,没有红点也会顺手点进去,翻一翻有没有什么漏掉的内容,或者是想起刚刷到过的一些内容,想再仔细看看。
前阵子看到“朋友圈焦虑”这个词,我不太清楚刷朋友圈会有什么焦虑,但我经常会有 没有信息可看的焦虑,然后就反复的刷微博、公众号、朋友圈、虎扑和知乎。
@小熊
“关闭朋友圈不是缓解焦虑的根本办法,现实生活更为重要”
我没有在朋友圈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习惯。微信上添加的大部分都是工作之后认识的人,在这上面我没有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我看来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大型卖人设和表演现场,因为不想看这些“表演”,所以把朋友圈关了..
其实更主要的是不想自己表演,因为感受到有的时候我也不可避免的去表演,没必要真没必要,就不发了。
我会在QQ空间上发自己的心情..但只看不刷本“95后”女孩可以说是非常老土了..
因为有强烈的表达欲和记录癖,所以会经常记录自己的动态和心情。QQ空间用习惯了就一直用,然后也因为现在QQ空间上的老朋友和自己大多不处于同一空间,就当做网络日记本一直在用。
我只有很闲的时候才会刷朋友圈,基本也是快速略过,只看一些信息。大部分都屏蔽了,只留一些很好的朋友和前辈老师。
偶尔会固定看一些人的朋友圈,有一些特别搞笑的人经常看看也觉得特别好玩。
对于朋友圈焦虑,我当然会有。虽然我知道朋友圈展现的都是大家最好的一面,但是会让人出现比较迷茫焦虑的时候,比如别人拿了很好的offer、去了很好的公司,还是会比较、质疑自己的选择和生活。
我之前有看到一句话说“成人世界最让人恐慌的一点是,周遭的颜色流动得太快。和你道路不一样的人总是时时刻刻提醒你,你错过了什么”。
抵抗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意志力强制进入孤独。
关闭朋友圈,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其实都不是缓解焦虑的根本办法,认识到相对于SNS社交平台上的生活,现实生活更为重要,调整自己的精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并理解真实世界的全貌,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哈儿
“00后”喜欢发QQ空间
比起现在大多数人喜欢用微信,“00”后喜欢用QQ。
学校不让学生带手机上学,所以一开始大家都是用电脑登陆QQ添加学校里的朋友和同学。就算是周末休息,也不是所有朋友都平常都能随时用手机,微信会联系不到,好多同学也都没有加过微信。
QQ里面有好多之前的朋友同学。并且,家长老师基本不会使用QQ进行日常聊天,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会在QQ上发自己的心情和动态。
朋友圈基本上大家到高二高三或者快毕业了,就到处要朋友的微信号,因为知道以后步入社会会尽量开始使用微信。
不过,大家还是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朋友圈发布动态。身边的同学会在QQ空间发布追星、心情等内容,总之就是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但发这种随心所欲内容的朋友圈却要顾虑这些内容被家人看到会不会被唠叨,甚至在发布之前还要分组可见,所以,不如直接发QQ空间。
03、朋友圈依旧吸引着我
“朋友圈对我来说是日常消遣方式、信息的集中地”
@红糖
“朋友圈是我日常消遣方式、信息的集中地”
我通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沙雕日常、生活琐事、工作琐事比较多。
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旁人窥伺他的过去,或者因为工作等不便的原因设置为三天可见。但对我个人来说没有这样的原因,所以我基本不会设置为三天可见,除非某些特定时期犯矫情,希望通过这种反常的举止引起某人的注意。但很快会觉得过于幼稚而恢复正常。
朋友圈对我来说是日常消遣方式、代购信息集中地、获取当前热点新闻的途径。看看身边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微信好友不多,我会尽量控制通讯录中的好友数量并时不时的清理一下,基本上我能看到的都是我愿意看到的。
经常刷朋友圈也并没有让我感到焦虑,因为我不是经常刷,所以也不会有什么焦虑感。
我喜欢在朋友圈上看到好笑的日常、代购信息、促销信息、时事热点(非政治)、好看的人的自拍。
@葱
“刷朋友圈相当于看八卦”
我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一些生活记录和感悟。之所以没有发的很频繁,是因为微信里陌生的人太多了,很多又是工作上的,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动态。
我通常在微博上发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微博里不认识的人比较多,关注我的熟人也是关系比较好的,可以随意说话。而且比较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有很私密的想说的话,就去Twitter上发,因为里面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
加了很多陌生人时;因为冲动发了很情绪化的朋友圈,但是觉得删掉显得太做作时我会将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
虽然不怎么发朋友圈,我倒是经常刷朋友圈,对我来说就相当于看八卦一样。
朋友圈对我而言是了解朋友们日常生活、新动态的地方。我把不想看的人都屏蔽了,所以我看到的信息都是想了解她们动态的人的动态。
@刘金花
“朋友圈是我舒缓焦虑的好去处”
朋友圈对我而言是自我欣赏的舞台,以及可以吐槽的地方。并且,朋友圈是我只发肤浅自拍人的地方(朋友圈99%的人我都觉得蛮肤浅的哈哈哈哈哈)以及自我另一个维度的展示空间 (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人)。
朋友圈还是我舒缓焦虑的好去处。我基本不怎么看别人的朋友圈,只发自己的动态,发完之后,也算是对自己心情的排解。
生气的时候、发一条朋友圈很久后也没几个人点赞和留言的时候、喜欢的人对我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会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豆瓣用户@龙尾平讲故事 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你的微信上“朋友”就像一株植物,你给他们点的赞就像给植物浇水施肥,你要是长时间不去“浇水施肥”你的朋友就会枯死,你们的关系也就完蛋了。
社交网络时代,你面临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交圈,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所以这种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会有的焦虑感便被放大了几十倍。你总会觉得自己落后于时代,为何身边的人都如此优秀而自己却平庸无奇。
张小龙在今年的微信之夜上表示,“允许朋友晒看朋友圈的范围”实际上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设置开关,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成“最近三天”,而选择半年、全部可见的人都并没有这么多。
三天可见”究竟是保护自己还是慢待了朋友?这个话题似乎最终也是无解。
如何在社交的快乐与焦虑中做一个平衡,则是越来越多人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