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雅荻: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为什么不适合做Vlog?

半年推出100期Vlog,如何从零入门Vlog

课程总策划:郭楠

本期编辑: 裴勇博

视觉:沈墨

蓝鲸财经新媒体分享会 第146期

本期嘉宾:Vlogger&电影制片人 关雅荻

分享主题:半年推出100期Vlog,如何从零入门Vlog?

640.jpg

▲Vlogger&电影制片人 关雅荻

嘉宾介绍:

关雅荻:Vlogger、电影制片人、《雅荻跑世界》及《跑出勇气》出品人;

曾担任小马奔腾常务副总经理、保利博纳董事总经理助理,曾任《西风烈》制片人,负责过《黄金大劫案》、《幸福额度》、《边境风云》等电影的全案市场工作;

2009年,曾与张小北创立电影电视评论节目《每周影评》,节目于2014年停播。2014年,与史航等嘉宾制作电影评论视频节目《电影侃侃》;

2015年,开始全世界参与超马越野跑活动,出品跑步类纪实脱口秀节目《雅荻跑世界》和系列纪录片《跑出勇气》;

2018年7月入局Vlog,至今已出品105期,内容覆盖电影、运动领域。Vlog发布渠道包括公众号「RunningBravely跑出勇气」、微博「关雅荻」、B站等。

凡是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可能都不适合做Vlog?

为什么快手比抖音和适合做Vlog?

只有一部几百块的手机,也能成为vlogger吗?

什么样的vlogger“人设”值得做?

01

入门vlog,你要了解的五个问题

大家好,我是关雅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我对vlog的看法:

1、什么是vlog?什么是vlogger?

2、制作了105期vlog,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3、vlog的基础知识:开始制作Vlog,需要做哪些准备?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vlog?背后的社会心理逻辑是什么?

5、未来5年,vlog的商业化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为什么不适合做vlog?

为什么快手比抖音和适合发Vlog?

02

团队拍的视频,就不能叫vlog了吗?

什么是vlog?什么是vlogger?

在制作Vlog之前,我从事制片工作。到2014年,因为喜欢越野跑和相关的户外运动,所以开始制作这类纪录短片。

其实纪录短片和做Vlog有一点像。最早的Vlog,它有一种拍摄特点为“主题式”,就是我在比赛的过程中拿着摄像机对着自己讲话,所以我的越野跑纪实节目《雅荻跑世界》跟Vlog的形式已经很契合了。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Vlog的定义,比较常见有的videolog,即视频日志,或者videoblog,视频博客。略有些区别,定义各自不同。

我不想太多的陷入关于Vlog定义的争执中,我希望把它划分成一个简单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只要你持续地展现生活当中关于人的魅力,并以视频形式记录下,就可以称为Vlog,所以核心关健词是人的魅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会说,你做开箱视频、做美妆等其他功能性产品的短视频,可能就不叫Vlog。

有些“原教旨主义”认为Vlogger应该要自己拍、自己剪辑。如果你有团队给你拍摄,如果你不是自己剪辑,你就不是Vlogger,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

我觉得Vlog最终是关于人的魅力的呈现,核心是你通过vlog表达了你想输出的信息。

像时间的长短、到底由谁来拍摄、谁来后期制作、帮你做一些联合的运营、管理后台、打理一些网上的事物,具体执行的人我认为是第二层面的,无关紧要。

03

掌握两点,小白也能轻松拍出Vlog

最早,我在网上了解到美国最有名的一个vlogger,叫Casey Neistat。他非常具有先锋意义和领导者地位,还有很多跟他类似的创作者。

Vlog起源于YouTube,我大概一两年前就知道,但迟迟没有动手。直到去年7月份,和国内一些导演去参加了纽约亚洲电影节。就借着这样一个出差的机会决定持续更新,到现在半年,制作了100余期。

通过制作这些Vlog,我把它的特点简单地总结成以下两条:

一是从爱好入手。对我来说,就是越野跑和电影。

从爱好入手是我的第一个特点,我建议大家如果想制作Vlog,也尽量从自己的爱好入手。除非你真的没有爱好。

二是保持稳定输出,在此基础上保证比较好的性价比。

因为我在电影行业工作了20多年,而且主要从事制片工作,Vlog对我来说就是系列的短视频、纪录片。

我的拍摄侧重点,是保证核心观点的表达。所以拍摄方面,相对于拍摄手法,使用的器材、设备、剪辑的方法是第二位的。

很多人的Vlog是关于记录生活的,而我是以表达观点为主,还有以主题为主、器材党或者剪辑手法等技术性优先的,每个人的优先级不同。

我不是器材党也不是技术控,有的时候会让团队、合作的导演剪辑帮我实现我的想法。

我更多是通过Vlog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兴趣爱好和专业的一些认知及观点。

以上是Vlog的背景。

有人开玩笑说,Vlog的内容现在还在很初始的阶段,大概就是恋爱、美食和旅游这三大类的排列组合——不是在恋爱中的美食,就是美食中的旅游,在旅游中的恋爱,在旅游中的美食、在美食中的旅游。

我认为大家不知道对着镜头说什么的原始状态,已经快过去了。第二阶段内容就会变得多样起来,这也是我鼓励的方向。

因为多样性是Vlog很重要的一点,视频网站如Youtube逐渐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它会发展成一种搜索引擎,大家在生活里遇到任何疑问都会跑到Youtube上搜。比如说怎么修电脑、感情问题、心理问题,学习一项运动等,现在都能从Youtube上找到相应的达人来给你答疑解惑。

这有点像视频版的知乎,而国内的视频网站不是这样的逻辑。中国的视频网站,如“爱、优、腾”这类的长视频平台和新生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它们有中国本土独到的商业逻辑,Vlog好像一个外来户。

当我在更新Vlog时,也是用制片人的思维在制作的。

所谓制片人的思维,就是我外出旅行、出差或者参加活动时,可能会拍很多素材,回来慢慢消化这些素材,剪出很多集,陆续进行发放。

大家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RunningBravely跑出勇气」上搜到。因为我制作vlog时,在保证个人充分表达的前提下,效率优先,所以我会减小每一集的工作量。

04

一部800块的手机,也能拍出Vlog?

怎么立刻开始做vlog?需要哪些准备?我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经验?

如果你是器材党,你可以添置很多相机;但现在硬件设施并不会成为vlogger的门槛,你甚至可以用一部800块的手机讲述你的生活。

现在有很多适合拍Vlog的相机,可以把取景器掰出来对着自己。你可能会增添一部适合户外使用的类似gopro的设备。团队跟我一起去拍纪录片时,他们都配备专业的相机、DV以及航拍飞机。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只是开始入门,那硬件设备并不会成为你去做Vlog的障碍或者门槛,先丢掉这个思想包袱。其实用手机完全可以拍摄出完整的vlog,但在拍摄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想清楚自身的定位。

我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许晴做的Vlog,明星做vlogger基本不用考虑拍摄主题,Vlog比真人秀让人感觉更真实,所以可以拉近大众和明星的距离。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像我一样的普通素人,或者只是在一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所以如果从素人立场来说,你的vlog中的人设和主题非常重要。

无论你给自己设定什么样的人设及主题,衡量标准只有一个:

这个内容放在网上,过一年半载回头来看,它是否还值得继续留在网上。

如果觉得八成不会被删掉,那我觉得这集Vlog值得制作,不然的话真的没必要,哪怕最容易的Vlog,简单的对着镜头聊天这种,也会消耗你的时间。

05

为什么快手比抖音更适合发vlog?

为什么Vlog会出现?为什么明星和大众会对拍vlog产生好奇心?

我认为有6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一个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是指我们的终端技术,即带宽、视频的传输变得越来越便利,从图文到视频,从2G、3G到5G,视频交流毫无疑问是一个大趋势。

第二点,我认为短视频社交的趋势已经形成。

在短视频的第一阶段,像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中,我觉得快手可能比抖音更适合去发展Vlog,是因为本质上抖音背后是头条,头条相信的是算法与推算,算法大于人,最终产品呈现出来的是鼓励大家千人一面;而快手,更多展示的是人的鲜活魅力,做到了千人千面,实现了我之前提到的多样性。

从产品背后的数据逻辑来看,我认为快手比抖音更适合推广Vlog,或者换一个说法,快手比抖音更有Vlog和Vlogger的精神,Vlogger就是要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

B站也很好,因为B站的生态圈有强烈的社群属性,要成为它的注册会员首先得回答100道问题,下一步,就看它的用户闭环能不能形成商业经济。

第三,为什么Vlog与隐私的重新定义有关?

我认为隐私在被重新定义,大家对真实、真实感的追求,也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已经不再把事情当作隐私,特别是移动支付出现后,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展示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那么介意,开始分享vlog。

这可以延伸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如何评判自己是否适合做一个合格的Vlogger?我提出了一个叫“朋友圈的两个凡是的原则”。

凡是朋友圈设定成三天可见的,你可能不适合做Vlog,凡是发朋友圈之前要进行分组设定的,你可能不适合做Vlog。

这就是你可能还有非常强烈的隐私的自我保护的概念,大家注意我并不是说隐私完全不值得保护。

因为Vlog这个形式,就是要你面对镜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生活的状态。

这是第三点,我觉得为什么选择Vlog,是从隐私被重新定义的角度。

第四点,Vlog是能让视频更立体化的信息分享。

因为我们在信息传输,发邮件、图片、微信语音什么,视频变得更加立体化,所以它对分享的信息量的密度就要求越来越高。

最终我们其实要的是信息量的密度,这跟我拍电影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好的电影,单个镜头的信息量的密度都很大,就像拍动画片,宫崎峻其实讲过这句话,就是单幅画面的信息量的密度,就是它的信息量密度更大。

所以我们看上去好像抖音这种15秒的短视频特别嗨,其实相反。

我非常同意,我非常喜欢的一个Vlog,他提到过,他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到过,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就是抖音15秒一个逗贫的小短视频,其实它的信息量很低的,它就给你那一下,你需要花十几秒的时间去等。

你到底是要爽呢还是要思考?还是说两者都要?

我觉得史里芬这个系列我特别喜欢,前一阵发布探访外星人,他对家乡河北做了一个颠覆性的视频展示,技术上要求非常低,

但重要的就是他的思考、他的文案,他切入的视角,他呈现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他给予信息量的密度非常强大。

第五点,vlog是网红作为流量入口重要的载体,也是网红的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vlog大概率还是服务网红经济,服务于流量窗口,服务于流量入口。

网红成为了互联网的新入口,过去主要靠照片、直播,Vlog就会成为内容上的补充,最终把人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那么当大家关注到这一块的时候,那就对网红提出了新的挑战,就要有更高门槛的竞争优势,Vlog就成为其中之一。

第六点,属于年轻人的一点,Vlog是00后一代人未来独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流方式。

为什么是00后呢?

能把事情想明白,并通过有组织的语言逻辑把事情原委讲清楚,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个事其实对于所谓的70后、80后甚至90后,部分的90后还是有些难度的。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它对个体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能力。

我认为Vlog对于真正的新一代,马上上大学、高中的00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环境越来越相似。

这一代人的个体表达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他个体的自主的意识也更强烈,也愿意表达,面对镜头跟互联网的关系比我们更成熟。

他们出生没几岁,就有了触屏,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交互方式,我作为一个70后,中间差了20年,在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收集、分析、输出的整个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所以Vlog对于00后完全不是问题。

我比较喜欢Vlog这个形式,就是它用更年轻化的思维让自己深入思考。

Vlog这个短视频的形式出现并且快速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网红经济、网红和网红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06

如何打造商业化的VLOG?

如果你做Vlog没有商业诉求的话,那你的选题就非常自由,从你的兴趣、日常生活开始就可以。

所以本质上如果只是做Vlog的话,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下载拍摄Vlog的APP软件,可以用vue、一闪,甚至有人就用苹果自带的imv都可以。

但如果你希望做商业诉求非常明确的Vlog内容,短视频系列能够稳定输出的,那你就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逻辑,从商业完整的闭环上,至少要在多个角度去思考到。

比如说你要先解决你自己的定位与人设,这个是最关键的,要考虑你的商业价值、目标的人群是哪些。

同时,想挣钱,那你的客户在哪里?说白了就是出钱的人在哪里。

接下来你就要考虑你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栏目还是什么样的IT,你的流量池是怎样的。

你还要再考虑平台拓展与合作的问题,是否要搭建互相配合的MCM的问题,关于如何传播,制造什么样的事件,如何联合运营这些宣传、发行相关的事情,以及你的粉丝线上线下运营的问题。

还有一些相关的直播的内容,电商、小程序等等周边产品,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商业化逻辑了,后面这几点都可以跟一些成熟的商业机构合作、对接。

但是你作为一个Vlogger,在前期内容上是必须要自己想得非常明白的,所以我具体讲一下最重要一点是关于定位和人设的问题。

人设和定位最终还要关乎到一个主题,人设与主题是同等重要的,就是你作为一个Vlogger,你是谁?与其他Vlogger的不同是什么?凭什么你就要在一堆类似的Vlogger里面脱颖而出,到底有什么是你自己的独门秘笈,独树一帜的点是什么?

方向确定之后,就要明确故事框架,你要给观众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你的观众进行情感连接。

第三方面就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也特别重要,就是能够给予你的受众怎样的一各不同寻常的体验,是否能够做到极致,我觉得大概分成这三方面。

从兴趣入手就能做起来,如果你有输出观点、表达想法的习惯就可以了,没有那么难。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对着镜头聊啥,比如说你作为一个豆瓣用户,听的音乐,看过的书、电影,有什么观后感,就可以对着镜头说起来。

但是想要赚到钱,怎么赚到钱,从跟客户的商业诉求结合,这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我并不是特别关心它是不是所谓媒体眼中的风口,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事情,在国外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会越来越热。

我自己又有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拍纪录片、写文章,我在网上写东西写了挺多年了,所以它是不是风口并不太影响我持续地更新。

因为在我心里面Vlog其实是一个人作为个体思考的一个载体,其实是观察、梳理你我每天生活存在的一个状态。

当然这个说得有点生硬了,或者说分享一下让你开心的事情,你把它稍微做一下处理。

你是一个素人,你必须有独到之处给予大家的东西,大家才会去看,毕竟不是明星,所以要观察、要梳理自己的生活。

我是不只是喜欢写东西,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搞制作出身,做幕后工作,自己写剧本,从创作、项目开发、宣传发行这些都做。

学习、实践、思考往复循环,所以说Vlog这个形态就天然的比较适合我。

但是我觉得真正吸引我的其实它会刺激你审视自己的生活,你会认真地思考生活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可能我们每天生活都是固定的,早晨几点干什么,一直到晚上几点干什么,其实每一天都特别像,你如果从相似的每一天里找到它的不同,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Vlog实际上就能够帮助我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最终能够对生活进行创造,多一些趣味。

我认为它是有很大的商业前景,对于你个人个性化的成长、自我的认知也是一个训练和提高。

最后还是回到我认为的Vlog的本质,就是一切都关乎于人,都是关乎于人的魅力的呈现。

这点是我持续做这件事情的一个最大的感触。既然是足够有魅力的,那你相信自己。

但你得找到你能变现的最适合自己的渠道,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而在这之前你要做好足够多的积累。

07

VLOG的发展前景

很难讲“小众”和“大众”的问题,现在大家用短视频进行自我表达,目前都有一定的门槛,但我认为短视频的消费及互动、社交,是下一阶段必然会发生的。

这首先要迈过第一个门槛,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可以是一些教学、教育有关的、生活经验分享有关的、技能有关的、各种展示有关的、生活方方面面的都可以,只要它都吸引人,只要它能够满足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某些非常个性化的欲望、诉求、需求,我觉得都可以。

还有个技术性的方法,你如果做Vlog,就像你开一个公司一样,咱们经常创业开公司都要讲公司的使命与愿景,你做Vlog,你自己个人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生活的目标,所谓终极就是生命的意义,或者你做Vlog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中提炼出你的人设和主题表达。

关于平台的问题,如果你有很好的团队可以重点发力,可以全网上线,那最好是跟平台谈一些合作,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流量。

如果你自己还不是很大的号,那就要考虑更多的互动方式,或者通过内容真正地出奇制胜或者日积月累以此提高流量。

Vlog商业化前景是OK的,但你真正去研究琢磨它,让自己能够独特,它才有商业化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一上来直奔商业化,前提因素你是明星、网红,而素人就需要更多努努力。

一些平台,如微博、B站、VUE等都在推出Vlog计划,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进行互推、互相交流,这其实是互联网运营的共性规律。

希望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看到各种各样的百花齐放的Vlog,我觉得在新媒体的投放越来越转向于互联网领域,所以大家的发展机会还是蛮多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