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金融供给侧改革与开放”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在论坛上公布《2019上半年中国系统性金融报告》。
“总体来讲,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在2019年上半年比2018年有显著的下降。这明显得益于2018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央行政策的调整”,首先,周皓在对当前的金融系统性风险进行介绍,“但是在微观层面,很多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指标还在上升,在2019年的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点,主要是因不良贷款、信用风险的增加”。
“在过去十几年有过两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上升的阶段:一个是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一个是2015年股市异动和汇率改革的期间,在那段时间我们监测的系统性风险超出了警戒线的”,周皓指出,“最近这两年,2018年的时候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金融去杠杆的强力治理的情况下,1月份、7月份、11月份激化的情况下都有显著的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底到2019年3月,风险指标是整体下降的,但是4月份又有所上升,对此,周皓进行了解释。
“从微观层面看,通过对学术界和国外央行进行追踪发现。国际上央行一直追踪的系统性风险指标、系统性预期损失等等。总体上来讲,银行业在整个系统性风险占主要的位置。风险值数据显示,虽然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有所下降,但是银行业在2019年第一个季度有所上升。
对此,周皓给出解释,“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缓和是和2018年央行结构性的宽松政策给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资助有关,也和整体性的宽松政策,包括四次降准,一些市场化的操作联系在一起。所以政策的转向和宽松带来了宏观整体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从社会融资总额的最近的上升来看,这是吻合的”。
“从银行贷款的增长的指数来看,也是在吻合的”,周皓进一步补充道,“前期政策也包括减税和股市刺激,注册制、科创板,对增进市场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底以来经济企稳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迅速反弹有比较重要的联系。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工业增产值和工业利润的复苏等等都反应了宏观政策调整对经济起稳的重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周皓也指出了当前的遗留问题,“首先,遗留的问题主要在于银行业,即在经济周期的后期违约的风险一般是在银行的帐目上推迟出现的,一般到银行进入复苏阶段信用违约才有所体现;第二个原因为,当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时候,贷款提供的优惠包括利率方面的一些优惠,但是中小企业的抵押能力和资产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风险较高。基于经济周期的滞后效应,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造成了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不良贷款的比率大家在近期是有所上升。
最后,周皓给出政策建议,“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来自于内部,因此,长期来看,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应创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短期来看,内部银行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仍是内在弱点,加上外部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宏观政策可倾向于适度进行宽松调整,来抵消外部贸易摩擦带来的不良的影响,也可以适当润滑银行体系消化不良贷款的过程”。(蓝鲸保险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