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走,坑就要被占完了!”还在犹豫着要不要转型的媒体人,最近经常会被这样“恐吓”。
什么“坑”?当然指好岗位。既然要转型,当然要找个好机会,不然干嘛转?最好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好岗位。
BAT就不用说了,媒体人一拨拨涌了过去。尤其是腾讯,拥有腾讯新闻这一新闻内容资讯平台,囤积的传统媒体人何止百人。从腾讯新闻资讯部的高层领导陈菊红、王永治、李方等,到一众中层骨干,很多都有在传统媒体从业的履历。阿里巴巴近两年不断收购或投资媒体,传统媒体人中早有“阿里爸爸”之说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数位精英投至阿里麾下,一时阿里传媒人才云集。百度作为技术公司虽然囤积的媒体人较少,但公关部、品牌管理部也收罗了不少前新闻人。
去得早的,无疑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去得晚的,虽然在收入上比之前翻个两三番很常见,但离实现财务自由还很遥远。所以,一些精明的媒体人说,现在去BAT不值了,它们已经是成熟的上市公司,好的“坑”都被占完了,股份上也没啥可想象空间。
这两年,有想象空间的是像今日头条、蚂蚁金服这样的“独角兽”,甚至被称为“小BAT”的公司。这些公司成长性极好,估值一年翻好几番,还没上市,所以能谈到手的期权可想象空间很大。很快,这些公司跟媒体人有关的好“坑”又一下子被抢光了。
Uber、滴滴打车、陆金所这些野蛮成长的公司,本来适合媒体人的职位就不多,也很快就被占领了。
“我要错过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后机会了吗?”眼见“坑”越来越少,有媒体人在数完这些公司和岗位后,不无遗憾地喟叹。
当然还可以创业。在媒体人创业火热的当下,有太多的成功案例激励后来者:柴继军的视觉中国、李学凌的YY语音、唐岩的陌陌、方三文的雪球财经……要么上市了,要么获得了巨额融资,创业成功的媒体人一个个成为江湖传说。近来,又有更多媒体人扎进了创业大潮中,徐达内在做新榜,《人物》杂志原主编张悦在做“德州扑克”社区,南方都市报深度部原主任龙志在做大码女装……新一拨媒体人投身创业的例子数不胜数。
媒体人创业有天然的优势吗?当然!从微信公众号大火开始,“内容创业者之春”的口号就叫得震天响,投资人也跟在后面追得欢。在投资人看来,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就是入口,媒体人善做内容,如果能把用户聚拢,再找到一个好的变现模式,当然有值得投资的价值。事实也证明,从内容做起获得投资的确实不少,像罗辑思维、大象公会、一条等。
但创业有那么容易吗?非也。都说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对于媒体人而言,他们受过的历练和积累的资源也许会使成功率高于平均数,但失败几率也是十之八九。创业同样是一门技术活,媒体人大部分是文科生出身,光会做内容,既写不出代码,也看不懂财务报表,只能从“小白”开始修炼,但充分竞争的市场不会容许你犯错,一点点失误都有可能将你淘汰,速度太慢也可能被宣布出局。即使顺利融到A轮B轮,后面还有很多高到随时让人爬不过去的门槛。
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者光鲜的一面,哪里知道还有多少家创业公司陨落了,还有多少家正半死不活着。至少我近半年来就接触到好几个创业失败的前媒体人,他们要么又找了份工作开始过安稳日子;要么从头再来,继续创业。因此,创业虽然是媒体人实现财务自由的一种路径,但这个独木桥也并不是人人都能走得过去的通衢大道。
既然自己挑头不行,那去创业公司当合伙人咋样?选择一家有希望的创业公司,去做负责品牌公关的副手,一旦公司成功,回报有可能比投身“下一个BAT”公司还大。像张泉灵去了紫牛基金、郎永淳去了找钢网就属于这种。这种选择的优势在于找的公司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不需要一穷二白在平地起高楼,不挑头也不需要承担最大的责任。简言之,只要抱对了“大腿”,收获就会巨大。但关键也是要抱对“大腿”,所以风险同样存在。
由此看来,在一个没有几千万元还称不上财务自由的时代(毕竟在北上广深买套房都动辄数百万),传统媒体人要靠占“坑”、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还真挺难的。这种成功只是对于少数人的奖赏。身在媒体行业的大多数人,还是先想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转型比较靠谱。(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叶铁桥)